刘据为何不觐见汉武帝,而是选择起兵?最终落得家破人亡?

梅花三弄梅花


刘据,汉武帝亲手培养的接班人,却在汉武帝晚年起兵造反,兵败后逃往途中自杀。

江充自以与太子及卫氏有隙,见上年老,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言上疾祟在巫蛊。------《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四》

刘据的死,起因是巫蛊之祸,汉武帝晚年多病,宫内又巫蛊之术横行,宠臣江充借机向汉武帝谗言:汉武帝的病是巫蛊作祟。

古人崇尚迷信,汉武帝又年老多疑,轻易相信了江充,命江充负责抓出藏在幕后黑手,其权力可以调查全国上下任何人。

可惜的是,江充并不是真心想要查出凶手,而是想借机除去太子。

尝从上甘泉,逢太子家使乘车马行驰道中,充以属吏------《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四》

按照规定,前往甘泉宫的驰道只有汉武帝能够行走,然而刘据派遣向汉武帝问安的使者触犯了规定,这件事被江充逮到,不顾太子求情,执意将使者问罪。

将太子的使者问罪,不给太子半分颜面。任何一个会来事的官员都不会这样做,可江充偏偏这样做了,还做的十分彻底,将刘据得罪到家。

刘据,汉武帝死后合法的皇位继承人。一朝天子一朝臣,即使是忠臣良将在新皇登基时也要面临着换血的可能,更何况是得罪过自己的臣子呢?所以,刘据一旦继位,必定会想办法除去江充。江充为了自保,便想借机除去刘据。

充先治后宫希幸夫人,以次及皇后、太子宫,掘地纵横,太子、皇后无复施床处。------《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四》

江充也是个有心机的人,虽然想对刘据下手,但是也不能太过明显。太子身居高位,贸然调查一定会被人怀疑这件死就是针对太子的。于是,就从后宫查起,一级一级往上查,顺理成章的查到太子头上,再故意栽赃陷害,将太子置于死地。

话说,江充借汉武帝在甘泉宫养病之机,霍乱宫廷,将京都大小适宜交给太子处理。从小受政治熏陶的刘据也不是傻子,知道这件事是冲自己而来。于是先下手为强,在没有汉武帝许可的情况下私自斩杀了江充。

苏文迸走,得亡归甘泉,说太子无状。太子必惧,又忿充等,故有此变。乃使使召太子。使者不敢进,归报云:“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四》

江充,只是汉武帝手下办事的官员,死了微不足惜。可惜的是,刘据并没有江充一伙全部杀死,苏文趁刘据杀江充的时候偷偷溜走,跑到汉武帝面前告状。

苏文为什么要向汉武帝说刘据的坏话?原因很简单,苏文参与巫蛊之祸,残害太子的事件中。若是这件事太子得到谅解,必定会处置自己。所以,能够自保的办法只有诋毁太子,让汉武帝以为太子要造反,把太子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毕竟是多年的父子,刘据的性格汉武帝也十分清楚,并没有把太子的行为当真,太子这么做的理由汉武帝心里一清二楚。只可惜,中间出现了贪生怕死的奴才,因为惧怕太子,在召太子面见汉武帝的途中转身逃跑,诬陷太子造反,将太子彻底逼上绝路。

八月,辛亥。吏围捕太子。太子自度不得脱,即入室距户自经。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四》

后来,就发生了父亲和儿子两人的皇位争夺战。其战果,汉武帝胜,太子败而逃往。虽然并没有死,但是谋反已经成了事实,无论有什么理由都无法活下来。


历史百川


汉武帝晚年多病多疑,时常梦到有人害他。当时的汉朝从宫里到民间都流行巫术,汉武帝认为自己多病多梦可能是有人行巫术诅咒他,所以对巫蛊之术非常的忌惮。

公元前91年,皇后卫子夫的外甥公孙敬声因为擅自挪用军费被捕入狱,随后他便被人举报和阳石公主私通,还用巫术诅咒汉武帝,汉武帝大怒,下令处死了公孙敬声全家。卫青的长子卫伉、阳石公主和诸邑公主也都被牵连处死。随后从京师到地方,因为巫蛊之术被牵连至死的人高达几万人。

然而汉武帝的病并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巫师说宫里有蛊气,是宫里有人要害他。于是汉武帝便搬到了甘泉宫,让宠臣江充彻查巫蛊案。江充在太子刘据的宫中查到了行巫之物,欲给太子定罪,太子无奈杀了江充起兵,但很快便被汉武帝镇压了,兵败后,皇后和太子先后自杀,太子的儿子也被杀死。



那么太子在江充要给他定罪的时候为什么不去甘泉宫面见汉武帝为自己开罪,而要起兵呢?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江充逼的太急,太子别无选择,这个原因也是最有可能的原因。其实太子一开始是要亲自去甘泉宫面见汉武帝的,但最后却没去成,最可能的原因是江充使用了一些手段让他出不去了。有人可能会说,江充能拦的住太子?这个还真不好说,因为江充是汉武帝亲自任命处理巫蛊案的人,他有权力全权处理此事,要不然他怎么动的了皇后和太子的寝宫。而江充又与太子有嫌隙,在太子宫中挖到巫物很大可能就是江充在诬陷太子,那么他此举就是要置太子于死地,当然不会给他辩解的机会。所以太子在不违背圣命的情况下根本见不到汉武帝,他为自保也就只能起兵了!



第二,太子听从了老师石德的建议。石德说皇后和太子派去甘泉宫给汉武帝请安的人连皇帝的面都没见着,汉武帝还在不在世都不好说,所以劝谏太子杀了江充等人,不要重蹈秦公子扶苏的悲剧。这个建议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此前汉武帝一直病痛缠身,派去请安的人也见不到汉武帝,难免不让人生疑。


第三,太子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选择。关于诬蛊之祸,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是丞相刘曲氂和李陵想扳倒太子,让李陵的外甥昌邑王刘髆做太子。有的说是汉武帝晚年非常宠爱钩弋夫人母子,钩弋夫人联合朝臣谋害太子,图谋储君之位。还有人说是汉武帝忌惮儿子的实力,想废掉太子,另立他人。不管是哪一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因为巫蛊之祸太子的外戚势力(卫氏家族)被全部消灭,这肯定是一场阴谋,巫蛊案怎么没牵扯到别的外戚家,怎么偏偏全是太子的在朝势力呢?在公孙贺父子、卫伉和两位公主被杀后,皇后和太子已经是感到岌岌可危了,他们知道灾祸不久肯定也会降临到他们头上,所以其实心里已经做好准备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在太子看来,汉武帝或许如石德所说已经去世却被心怀不轨之人隐瞒,或许还平安无事,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的他被人陷害,前途未卜。与其让别人来决定自己的生死,不如起兵,或许还有一线希望。事实上如果不是苏文逃出京城把太子起兵之事告诉了汉武帝,那么太子迅速起兵包围甘泉宫,胜算还是很大的,历史上皇子夺皇帝的权成功的例子也不少的。


第四,假如太子去面见汉武帝为自己辩解,汉武帝会信吗?会饶过他吗?这个还真不好说。毕竟晚年的汉武帝多疑又残暴,连亲女儿都杀掉了,他会相信儿子吗?要知道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与儿子相互夺权、相杀的事情有很多,但对女儿却都是疼爱有加的。汉武帝因为巫蛊之祸诛杀了两个女儿,可见他是很无情。那么这时候被告知太子用巫术害他,我想他不会轻易放过太子的。太子可能也是考虑到这一点,才被逼起兵的。


孔六十三


朋友们别抢,这个问题我来答:

将近三十岁的武帝才迎来自己第一个孩子刘据,在古代早婚早育制度下,那绝对是晚育的代表。儿子的出生,那是普天同庆,举国欢腾啊!

当时最宠的又是卫子夫,舅舅卫青又是抗击匈奴的大将。刚出生的他,就早早的被立为太子。

太子渐渐长大,为了能让他更好的继承自己的皇位,从小就让他饱读诗书,春秋。细心培养,小心呵护。为了刘据,武帝也是颇费心思,视若珍宝。

不过,父子俩的性格却完全不一样,刘据温和宽厚,悯天怜人,多一份忧郁,随母亲多些。这与武帝的霸气独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武帝也开玩笑的说,就让老子打天下,儿子守天下吧!

晚年的武帝,性格孤僻,多疑好猜,手段也较年轻时更为暴戾!不辩是非,任用江充这样一帮小人充当耳目。这也成了祸国的开始。

受宠的江充,很会察言观色,投其所好,知道武帝想惩治那些逾制的官员。于是在全国大肆的检举弹劾。甚至搞到馆陶公主和太子刘据头上。而这些举动,在武帝看来是忠臣的体现,敢于直言公正,不避显贵。

当然,也不能一杆子打死,说的江充体无完肤,如何小人得志。但最少矫枉过正,滥用职责也是有的。

就拿刘据来说,驾车进觐皇上,这是武帝允许的特权。可他却鸡蛋里挑事,说什么只允许太子,而不允许车马。这也算没事找事。

敦厚的太子,还低声求饶,肯求江充放他一马,不想父皇为这些琐事操心,影响身体。江充则我行我素,一点情面也不给。

没过多久,江充犯了事,被免了职。整日的忧心忡忡,茶饭不思。毕竟管事的日子,得罪的人太多,还包括太子。担心被人抱复与整治,那是一个度日如年啊!

没隔多久,机会又来了!丞相公孙贺家中牵联巫蛊之案。而武帝最痛恨的就是这个。于是江充进言,朝廷有许多人行巫蛊之术。武帝立即起用江充彻查此事。

而江充的目地也是直指太子。为了活命,江充先从皇宫外部做文章,逐步试探武帝的态度。等到时机成熟,又进言宫中也有人行巫术。先宫女,后嫔妃,接着就太子皇后。用心险毒,计划周详。

正如博主的提问?为何不面见皇上呢。不是不想,是根本见不到。

晚年的武帝整日在宫中养病,什么事都由这帮小人代为通传执行。与世隔绝,不愿意见人。也没有过多的精力理政。正因如此,这些人才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江充与皇上身边人相互勾结串通。对于太子来说,面对江充的诬告。辩与可辨,遂起兵捉拿江充杀之。

而这一举动被武帝得知,认其谋反。遂派人捉拿。这也算父子兵戎相见了,几天几夜的厮杀,以刘据失败而终。遂流离皇宫,去到地方,面对东奔西逃,朝廷时刻的追捕。含冤自尽。皇后卫子夫,还有刘据的妃子,及儿子们都被杀之。

而当武帝明白真相时,一切都太晚。其实说到底,也是父子间的不信任,缺少沟通。才被小人有机可乘!这也有武帝自负自傲的一方面。

深宫幽院,华丽背后藏着多少无奈;又有着多少杀戮。身在外面的人一门心思往里钻,岂知他们又想逃离。武帝期间的巫蛊之案不知冤死多少人,可怜的太子也没逃脱。


铭豪谈史



因为小人江充的阻拦刘据见不到汉武帝,并且在江充的步步紧逼之下,刘据迫不得已才被逼起兵,并且刘据也是一个很有谋略的太子,短时间内就号召了大量兵力进行反击战,只可惜最终还是被镇压了,刘据走投无路之下自杀身亡,卫子夫也上吊身亡了,不得不说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汉武帝早些年的确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但是晚年却变得多疑昏庸前兵黩武,两次巫蛊之祸殃及了几万人,最后以太子刘据之死算是彻底完结,之后汉武帝也十分后悔还建了“思子宫”来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但无论做什么也是无济于事了,逝者已逝汉武帝做什么也是枉然了。



婉兮历史


刘据不觐见汉武帝的原因显而易见,刘据当时受江充等奸佞小人的阻碍,没有觐见汉武帝的机会。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武帝与太子由甜蜜期转至平淡期

刘彻登基后很久没有子嗣,他的宠妃卫子夫生子刘据,刘彻欣喜若狂。

刘彻封刘据为太子,对他寄予厚望,卫子夫母凭子贵晋为皇后。

刘据成年后赐其博望苑,允许他广交宾客,壮大自己的实力。

随着时间的流逝,卫子夫年老色衰,汉武帝宠幸的其他妃嫔也逐渐生下子嗣。

太子与汉武帝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刘据和父亲的关系逐渐平淡。

奸佞小人挑拨离间,父子渐生嫌隙

由于太子温和谨慎,武帝身边的一些小人不断诋毁太子。

一次太监苏文见太子与皇后交谈时间稍长,在武帝面前诋毁太子说其调戏皇后的宫女,武帝继而赐给太子二百名宫女。

另一次武帝生病,让太监黄融召太子来侍疾。

黄融骗武帝说太子听他生病后面带笑容,然而太子到来后虽强颜欢笑,但仍能看出哭过的痕迹。

武帝非常生气将黄融杀死。

武帝外出生病,江充构陷太子

一天,汉武帝晚年去郊外的甘泉宫巡游,不料在外生病。

他的宠臣江充因为驰道之事和太子结怨,怕武帝病死后遭到太子的报复,所以制造巫蛊之祸嫁祸太子。

武帝久病不好也认为是太子诅咒自己,决定逮捕太子,然而太子与在外生病的武帝失去联系无法沟通。

前有公子扶苏被害的经验教训,此时太子不知武帝是否健在。

为了不坐以待毙,太子在得到皇后的支持下起兵,诛杀江充。

在武帝强力镇压后,太子刘据愤而自杀。

太子刘据因为见不到父亲,所以无法解释自己的冤屈,面对汉武帝的诏书,刘据不确定父亲是否活着,因为害怕重蹈公子扶苏的悲剧,于是愤而起兵以求自保。


帅帅读史


这个问题问得好,长期以来,人们从《汉书》等史籍中读到巫蛊之乱这个故事时,总是归因于汉武帝因为卫子夫年老色衰、不喜欢卫子夫和刘据了,江充、苏文等栽赃陷害。但其实,太子刘据之所以走上起兵的不归之路,其自身以及皇后卫夫、少傅石德三个人都是有原因的。

(一)少傅石德的胆小、无能误导了太子刘据。据《汉书》记载,太子在受到江充构陷后,请教石德怎么办,石德害怕因为自己是太子的老师,受到诛连,对太子讲了四层意思:一是涉巫蛊是要掉脑袋的,之前皇上因为巫蛊案杀了丞相孙贺父子,阳石、诸邑两个公主以及卫青长子(丞相公孙贺父子、阳石、诸邑两个公主以及卫青长子都是卫皇后、刘据线上的);二是在这个事情中,你没法证明自身的清白;三是皇上有可能已经在甘泉宫去世了,你可不要忘记了秦始皇的公子扶苏被人矫诏害死的教训;四是干脆把江充一伙抓起来再说。石德作为太子的老师,在太子最需要出主意的时候,因为自己胆小、无能误导了他。这四条主意,都是建立在主观臆断的基础上的,对事态发展也没有预见性和预案,既没有平息事态的可行办法,也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确实属于昏招误人。

(二)皇后卫子夫怨恨、倔犟使刘据孤立无援。在儿子刘据与江充一伙发生冲突、把事闹大了以后,皇后卫子夫与太子派出的舍人见了面,“发中厩车载射士,出武库兵,发长乐宫卫”,十分果敢,但在控制住长安的局面后,最该做的事情她却并没有去做。实际在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是由儿子刘据率军控制长安,自己带人硬闯甘泉宫,一定要面见汉武帝把事情说明白。虽然之前自己去甘泉宫探病没有见到汉武帝的面,但这次事情重大,一定要去闯,即使受再大的屈辱甚至丢掉性命也要去试。对汉武帝来说,如果皇后硬闯也不可能不见面。对其他大臣和侍卫来说,如果皇后硬闯也是拦不住的。这么明显的事情,为什么卫子夫没有去做呢?可能的原因就是,年老色衰后不受汉武帝宠爱,之前汉武帝又杀了丞相公孙贺父子、卫青长子以及自己所生的两个女儿,内心充满怨恨。皇后卫子夫这么一倔犟,事情就朝着不可收拾的方向发展了。很快,汉武帝就发兵过来镇压了。

(三)太子刘据的轻率、鲁莽最终酿成了苦果。可以说,轻率、鲁莽是导致刘据最终悲剧的根源之一。江充之前陷害过丞相、公主及卫青长子,明显与自己势不两立,极有可能要找机会置自己于死地,对此他没有认真筹划、主动应对,等事情找到自己头上了才惊慌失措;汉武帝不在宫中,杀江充有太多的理由、太多的办法,他没有去谋划;汉武帝到底是死是活,他没有想办法去考证;仓促起兵后,自己到底想干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他没有去思考,而是被老师石德一吓乎,智商就不在线了,跟着庸师的思路走。应该说,太子刘据最危急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去找老师商量,反映的是他对老师人品、智慧的信任,但器重石德这样的人,不能识别石德这样的人,足见刘据缺乏识人之明,也反应出他虽然已经当了爷爷、可能即将继承皇位,但身边却仍然没有聚拢几个高人。以此来看,如果说汉武帝晚期真的不想传位给刘据,可能也是因为看清了刘据确实不是当皇帝的料,绝不仅仅是因为卫子夫年老色衰、不再受宠。


战汉古玉


刘据为何不觐见汉武帝,而是选择起兵?最终落得家破人亡?

  咱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当时的大致情形:

  卫青去世后,太子刘据的影响似乎变小了,至少在某些有人看来,刘据是不应该那么逍遥了,加上阴差阳错的,正好公孙贺父子犯了事,死了,在有心势力的推动下,征和二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巫蛊大戏开演,倒霉催的刘据,被江充等人提到了前排。武帝年老,江充担心前途堪忧,于是先构陷刘据。听闻有人诅咒自己,汉武大怒,派江充处理。江充让巫师们四处掘地寻找木偶人,前后数万人都深陷其中,长安风声鹤唳,却一直找不到主使,武帝的病也始终不见好——可不就是没找对地方嘛。江充从后宫中开始查,就连皇后卫子夫也不能幸免,皇宫什么小人偶都没找着,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这年的七月,江充的铁锹挖到了太子宫中深藏的桐木人偶!(网络图)

  刘据派宾客扮成使者矫诏抓捕江充,格杀韩说,章赣出逃去见武帝。刘据因不知武帝是否在世,决定起兵。他把事情告诉母亲,卫皇后发动中宫的中厩车马,取武库兵器,调长安宫卫队,告令百官江充谋反,太子亲自监斩江充,但苏文逃跑到了甘泉宫,报告太子造反。汉武帝派出使者让他召太子前来,结果使者胆子太小,还没进城就对武帝报告说太子造了反要杀了自己。后来,太子攻入刘屈牦的丞相府,结果刘逃跑,丞相长史跑到甘泉宫上报武帝,下诏“捕杀叛逆者,朕自会赏罚分明。应用牛车作为掩护,不要和叛逆者短兵相接,杀伤过多兵卒!紧守城门,决不能让叛军冲出长安城!”

  刘据不知道玺书真假,还是发出号令,一再调兵,汉武返回,但双方已势成水火,汉武与太子,再也回不去父慈子孝了。最终,太子兵败自杀,汉武一怒之下,夷儿子三族,只漏了一个曾孙即刘询,虽建思子宫,除了能解解内心的歉疚之外,并没有太大的用处。

  汉武其实还是很疼刘据的,毕竟这个儿子给他带来了好运,稳住了他的皇位,他也一直把他当接班人来培养,哪怕是有人说他谋反,他也还是想知道事情真相,可是,为什么两人就这样走到了覆水难收的境地呢?为什么刘据不去见他父亲说清楚?

  咱们会觉得,如果父子相见,或许会有不同的结果吧,但是或许并不如咱们想象中那般顺利,因为两人性格不同,两人误会也多,而他们身边,都有各种声音,未见得就能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汉武帝对儿子,其实是挺矛盾的心理。理智上,他愿意相信儿子的无辜,因为他已年老,并没有换太子的打算,而且这个儿子虽然不象他,却最适合接他的班,所以他愿意公开说“安有贤于太子者乎”这样的暖和话,安慰自己的儿子。可是,情感上,做久了帝王的他,又很担心儿子的势力太大,以致于威胁到了自己的权力,虽然这权力最终是要交出去的,但是想要长生的他,对于皇权,总是能掌握一时算一时的,现在有人来告发刘据诅咒,怀疑的种子就迅速地生根发芽。

  刘据对父亲,应该也是有意见的,毕竟他虽然是长子,但后来的弟弟们,没几个是好惹的,母亲早已不受宠,尤其是小弟刘弗陵的母亲所住的宫殿,竟然直接被命名为尧母宫,这个信号相当危险,要知道尧可不是一般的人物,钩弋夫人年轻貌美,再加上朝中不少墙头草,已经公然倒向她们,更别说早在很久以前就是他对头的苏文常融等人了。卫青死了,公孙贺等人也死了,霍家早完了,留给他的还有谁呢?所以他的少傅一向他进言,杀掉小人江充时,他立马就同意了,不能再忍了,不能再等了,动手吧!

  汉武卫太子,两人之间早就有了裂痕,什么钩弋尧母宫,立刘弗陵为太子的上奏,众臣站队,都让两人的关系越来越糟,汉武身边的小人江充等一再进谗,太子身边的少傅一再出馊主意,再加上使者们的添油加醋,胡说八道,就算两人见了面,也未必就真的能好好说话。

  对于汉武而言,儿子的所作所为极有可能是真的,毕竟老人家嘛,疑心重,何况三人成虎,个个都这么说,那刘据就一定是想杀掉他提前上位了。

  于刘据而言,解释了巫蛊,调兵的事情也不好解释,如果能灭了江充再去见父亲,说不定还好一些,只是他没想到,世事往往难料,他的人生不会完美,甚至可以说是很惨。

  当信任不再,父子兵戎相见也就正常了。

抛砖引玉吧,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叶之秋


一个人在关键时刻点所做的决定一般来说都是两个原因:一是恐惧、一是利益。


刘据虽然贵为太子,但是当时的形势却非常不利

这个我们可以通过当时石德对刘据所说的话来看刘据当时所处的形势。

太子召问少傅石德,德惧为师傅并诛,因谓太子曰:“前丞相父子、两公主及卫氏皆坐此,今巫与使者掘地得征验,不知巫置之邪,将实有也,无以自明,可矫以节收捕充等系狱,穷治其奸诈。且上疾在甘泉,皇后及家吏请问皆不报,上存亡未可知,而奸臣如此,太子将不念秦扶苏事耶?”太子急,然德言。——《汉书·武五子传》

这里面有几个信息:

1、当时丞相公孙贺、公孙敬声父子,阳石公主、诸邑公主,还有卫光长子卫伉等人已经因为巫蛊之祸死了。

2、太子宫中确实挖出了桐木人,根据之前的先例来判断,这种事情已经很难说清楚了,即便是到汉武帝面前,也未必就一定能自辩。

3、汉武帝在甘泉宫养病,皇后和太子的手下都去找过汉武帝,但是都没收到回音,是生是死都很难判断。

假如说刘据不起兵,会是什么结果?

最大的可能就是束手就擒,被江充等人关起来是避免不了的,到那时就没有话语权了,再想见到汉武帝就更不可能了。所以石德才会说“太子将不念秦扶苏事耶?”也就是提醒刘据,如果不铤而走险,那后果很可能就跟扶苏是一样的。

所以,刘据因恐惧,或者说不愿面对这个后果,所以才起兵。

但是,刘据的起兵把打击面扩大了

刘据杀了江充之后,又去抓丞相刘屈氂,结果让刘屈氂给跑了,这个很关键。

按说刘据和刘屈氂也算是堂兄弟,但是刘屈氂支持的却是刘据的五弟刘髆,所以免不了经常在汉武帝面前说刘据的坏话。所以,这个时候刘据想借着手里有兵的机会,将这个政治对手也除掉。但是很可惜,刘屈氂跑掉之后,直接去甘泉宫找汉武帝告状去了。

汉武帝当时接到了几批人的汇报,有之前逃过去的宦官苏文、江充的助手章赣、刘屈氂,还有汉武帝派出去探察情况的使者。在这几个人里面,汉武帝最信任的便是丞相刘屈氂和派出去的汉使。

结果,刘屈氂传回来的消息是太子谋反,汉武帝派出去的使者连城都没敢进就回去汇报说刘据谋反,再加上其他两个人的汇报,汉武帝自然深信不疑。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导致了刘据最后的悲剧。

水言水语

我们不知道当时是什么原因,皇后和刘据的人去见汉武帝没见到,其他人去了甘泉宫就能见到。只能说根据当时的局势来说,刘据起兵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刘屈氂作为刘据的政敌,我们也很难判断,如果刘据不去收拾他,他会怎么跟汉武帝汇报。

但是,根据现有史料来看,太子刘据的死,汉武帝也是有不小的责任的。


水一白聊历史


刘据生于元朔元年(前128年)春,被立为太子时只有六岁。成年后,武帝视察外出,便以国事相托。太子为政风格仁慈,深得民心。朝臣中,为人宽厚者都支持、依附太子。而执政严苛的人则诋毁太子。

元封五年(前106年),大将军卫青去世,朝中奸佞者认为太子失去了靠山,因为担忧太子即位后对自己不利,所以竞相陷害太子。

有一次,刘据进宫谒见皇后卫子夫,母子畅谈良久,,才出宫。黄门苏文便密报武帝说太子调戏宫女。汉武帝认为儿子风华正茂、龙性养成,将太子宫中的宫女增加到二百人。太子知道苏文诬陷自己,很厌恶他。

苏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人经常寻找太子的过错,再添盐加醋地上报!皇后卫子夫知道后,告诉李据,要他禀明皇上杀死苏文等小人。而太子相父亲明察秋毫,认为不用忧虑。有一次,汉武帝自感到身体不适,叫常融召太子,常融回来后心太子面带喜色,汉武帝缄默。太子进宫后,武帝发现太子满面泪痕却还强装欢笑。暗中查问,得知了真相,处死了常融。

太始年间,小人江充受武帝重用。 有一次刘据派属下去见皇帝,属下乘着马车行驶在皇帝御用的驰道,恰巧被江充看到了,江充立即扣押了刘据的使者。刘据立即派人向江充示意:我不想让陛下知道这件事情,希望您能宽恕。而江充直接汇报给了武帝,武帝大悦,以为江充恪尽职守,从此江充威震京师。

刘据大姨妈卫君孺与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叫公孙敬声,这个公孙敬声不守法纪,身为九卿太仆却擅用北军军饷高达一千九百万钱。事发后被捕下狱。恰逢武帝费时多日没抓住钦犯朱安世,公孙贺便自请去抓朱安世为儿子赎罪。朱安世果然被捕成功,下狱后,却上书诬告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还说丞相行巫蛊诅咒天子。 征和二年(前92年),丞相公孙贺,被冠以多项罪名, 与儿子死在狱中。

这个时候,太子刘据在朝廷上势单力薄,再无外戚支持、护卫自己了。接着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卫青之子卫伉、卫长公主之子曹宗也因此案先后死于非命!过后,武帝游幸甘泉宫之时生病,江充自知武帝来日无多,他怕太子将来上位会诛杀自己,就妄言武帝生病是因为有人行巫蛊诅咒的缘故,目的是想陷害太了。武帝命便命令江充专治巫蛊案。

江充充分发挥了诬人专长,派人到处挖木偶人,但凡挖到就牵连、逮捕周围的人,再施以炮烙之刑逼罪。百姓惶恐之间相互诬告,前后冤死者达数万人之众。


武帝病愈加重,江充趁机说宫中有巫蛊之气!武帝便派遣岸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等人协助江充治理巫蛊。 江充后宫挖地三尺,一无所获后。最后在征和二年秋七月,江充在太子东宫,“挖”到了桐木人偶。

刘据始料不及,心中惊惧。由于武帝在甘泉离宫中养病,刘据无法见到武帝自证明清白。太子少傅石德对太子说:公孙贺丞相父子、两位公主以及卫氏一家都被巫蛊案牵连死于非命,现在江充找到了证据,我们自己无法明辩我们无罪。您可以矫诏用符节把江充等人收捕入狱。皇帝病重后,皇后的属吏去请安都得不到回复,皇帝生死目前不明!太子您应该汲取秦朝太子扶苏被害的一事的教训!


刘据六神无主,万般无奈,便采纳了石德的意见。

征和二年(前92年)七月壬午,刘据派遣宾客乔装皇帝使者矫诏抓捕了江充,韩说不肯受诏遭诛杀,但协助江充办案的章赣却逃往甘泉行宫去见武帝。

刘据自知已犯下矫诏之罪,又因为武帝生死不明!便决定起兵。他派舍人持节连夜入长秋门将自己的计划报告卫子夫皇后。皇后知悉原委后,给儿子以有力地支持:她发动了中宫的中厩车马归太子指挥,允许太子谴人取武库兵器,还调长乐宫卫随太子起事,又通告百官江充谋反。
得到母亲支持,太子信心大增。他亲自监斩江充。骂道:

“赵国的奴才!扰乱你的国王父子还嫌不够吗?又来扰乱我们父子!”

随后,又在上林苑中的烧死一众胡人巫师。 苏文却逃出了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太子的行为。汉武帝说太子害怕我责怪他,又愤恨江充等人,所以才发生这样的变故!直到此时,武帝仍不相信忠厚、孝顺、知书达礼的儿子会谋反!

武帝派使臣召太子晋见,而这个使臣却因胆怯未敢入城,于城外徘徊一段时间后,立返。对武帝谎称太子造反要杀自己。武帝大怒,自此,才开始相信太子造反。

疏理以上情节,不难看出:太子在当时武帝病重、奸佞挡道的情况下,根本没有觐见皇帝的机会。如其坐而待毙,不如破釜沉舟!在这里:太子少傅石德是关键人物,他劝诫太子汲取秦之扶苏的教训是很有见地的。而武帝晚年亲小人远贤臣、疏于与皇后和太子沟通是导致太子兵变的直接原因。

希望星晨58298869


刘据起兵谋反,被汉武帝诛杀一事,是汉武帝晚年的一大冤案。汉武帝查明此案的根源后悔恨万分,筑了思子台,在太子蒙难处建了归来望思台。以寄托对太子的思念和悔悟。

汉武帝和钩弋夫人在长安城北的甘泉宫时做了一个梦,梦见无数小木人,拿着兵器向他袭来。醒来后觉得浑身酸软,少气无力,武帝认为此是巫蛊所致,于是令宠臣江充从速查实。

江充因驰道事件和太子关系不睦,加上这一段时间,他发觉汉武帝喜欢昌邑王。接到旨意后,他不加思索地就把矛头指向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想借此良机把皇后和太子拉下来。

所以,江充寻找巫盎的目标就所定在太子东宫和皇后中宫。一番折腾过后,江充声称,挖到了大量的木偶,并且,每个木偶上都写了咒语,诅咒汉武帝。

太子听到消息后,惊慌失措之下招来了太子少傅石德。

这时的刘据,己乱了方寸,他非常清楚这个消息奏到汉武帝那里后,会是什么结果,这是大逆罪,是要杀头的。

太子少傅石德说:杀了江充,然后向武帝说明真实的原因。太子派人假传圣旨杀了江充。


如果这个时候,太子立刻去见武帝事情还会有转折的余地。一个是宠臣,一个是亲生儿子,即便是汉武帝再怒,感情的天平,应该会偏向刘据的。可是刘据怕了,也或许摄于汉武帝平日的威严,也许是重立太子的风言风语。这一犹豫,刘据永远地失去了解释的机会。

随着,江充手下向汉武帝加油添醋的奏报,事情向更恶劣的方向越走越深。

太子少傅石德建议太子:动用皇后玺印调动禁军,晓喻百姓拿起武器,打开监牢释放犯人。其实,这是一个馊主意,其用意是先自保,然后把事情闹大惊动武帝出面解决问题。

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派丞相刘屈氂带兵镇压。刘屈氂和李广利是想把昌邑王立为太子,有了这个想法,刘据还能有好结果吗?激战三天三夜,刘据兵败逃出长安,无奈之下自杀。


其实,纵观事件的整个过程,虽罪不在刘据,但也是他自已一步步把步子走错才倒致自杀身死。这也反映出,他的不成熟,和心里素质承受能力太差。在查出木偶时,有两种做法,一是面见汉武帝把事情解释清楚,二是反抗自保。结局也可能都是死,但是,至少第一种情况还有转变的可能,第二种情况本就是谋反罪。可惜,他走了第二条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