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的二战中武器是哪一款,详细介绍一下?

up00zc


脱胎于MP-38的MP-40冲锋枪,是二战时期,冲锋枪中的经典之作,从其短小精悍的枪身来判断,似乎是专为装甲兵或车载步兵设计的一款枪械,确实是一把200米范围内急需的射速和火力都特别出色的冲锋枪。

由MP-38的单拉机柄改为双拉机柄,枪机能挂在前方位置,从而增强了保险作用;将钢材与塑料有机结合,采用了折叠式枪托,有别于采用木质枪托、护木组件以及枪管护筒等粗大笨重结构的其他冲锋枪,是MP-40冲锋枪最为特独的设计精华。

大量使用冲压、焊接工艺的零件,代替MP-38机械切削加工工艺的MP-40,据此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便与大量生产,战时德军装备了大约100万支,成了二战一把著名的冲锋枪。

MP-40冲锋枪,口径为9毫米,采用了自由枪机式原理,由32发直弹匣供弹,枪托折叠状态时仅长0.63米,打开枪托全枪长度也不过0.83米,与二战时的大都数冲锋枪相似,只能连发射击,不能单发射击。

此枪射击时,显得比较平稳,后坐力比较好掌控,从反映二战题材的影视剧中来看,许多情况下,是在不打开折叠枪托,双手持枪状态射击,而不必抵肩射击,可见MP-40优异的射击性能,少年、妇女都能轻松射击,是一把火力很强,但又好打的冲锋枪。

尽管二战时期的德国陆军装备了大量的毛瑟98K栓动步枪,但军迷仍然将手持MP-40冲锋枪视作德军的象征,如同持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是美军的象征、持三八式步枪是日军的象征、持斯登式冲锋枪是英联邦军队的象征等一样。

MP-40冲锋枪,是一款划时代的步兵枪械,在苏军未装备波波沙-41冲锋枪之前,MP-40无疑堪称是世界最顶尖的冲锋枪,也是二战冲锋枪的典型代表。

最终,MP-40冲锋枪,经过了实战的检验,被证明是一把非常可靠的冲锋枪,也成了一代名枪,为后世一代代的军迷所不断提及,显示了MP-40冲锋枪强大的生命力,以及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国平军史


这款武器最初的雏形设想,是1940年德国海军,想和著名武器制造商莱茵金属公司,合作一款配备给舰艇的深水反潜火箭发射器,因为炮弹为火箭推进,所以炮管极短,代号RW61,但由于实验中威力巨大,陆军立刻想到将其改装为一款陆地作战巷战武器,成为重型步兵支援突击炮,但到底给这款威力巨大的火箭炮配备什么车体,则一直未能有定论。1943年5月27日,在陆军装备局高层会议上,希特勒本人亲自拍板,决定生产,并决定利用虎式坦克的车体,开发工作由阿尔凯特公司负责。

当然,古德里安等许多德军将领非常反对制造这种复杂,昂贵且使用效能还是未知数的疯狂武器,但希特勒不为所动,1943年10月20日,阿尔凯特公司交出了第一辆原型车,底盘来自一辆从前线返回需要大修的虎式初期车体,同日,在东普鲁士奥尔泽武器试验场上,与其一起亮相的还有猎豹坦克歼击车原型车,猎虎坦克歼击车同比例模型等新式装备。

根据主流资料显示,突击虎一共才生产了18辆,这是因为后期盟军针对德国军火工业的空袭不断升级,以及原材料的紧张所致,另外一点则是宝贵的虎式坦克车体必须优先满足战车制造的需要,能够分给阿尔凯特公司制造突击虎的非常有限:战斗室制造在勃兰登堡的埃森-威尔克钢铁工厂制造,火炮在莱茵金属公司制造,最后汇合到阿尔凯特公司进行总装。

较之虎式坦克,突击虎都换装了迈巴赫HL230 P45引擎,携弹量为战斗室左右六发,由于炮弹重达340公斤,战斗室内安装了炮弹装填架,12发备弹加上炮膛内和装填架上的1发,总共14发。

突击虎的正面装甲厚度100毫米,由于倾角45度,相当于150毫米。左右60毫米,后部80毫米,部分车型还在战斗室前方和左右用螺栓加装了厚达50毫米的附加装甲板。突击虎的负重轮采取了纯钢式,与虎1式和虎王的负重轮能够实现完全互换。

由于重量增加,突击虎的行动能力比起虎1来下降不少,公路条件下最高时速41.6公里,能够持续行进170公里,而越野条件下,最高时速14到19公里,行程只有120公里,

战斗室中央为巨大的380毫米火箭炮,旁边还有一挺MG42机枪,由无线电操作员遥控,左侧为炮手潜望镜,上方是炮手瞄准镜。

在战斗室正上方,顶部装甲有一个可以移动的长方形舱口,用于向车内补充炮弹。左边是旋转式潜望镜,和后期德国坦克一样,舱口附近有近距离防御步兵的榴弹发射器。供乘员出入的圆形舱口在车体后部。车体战斗室右后方顶层,还有一具折叠式吊车,用于把沉重的380毫米火箭弹吊到车体上部,再送入舱口。

主炮为RW61 5,4倍口径380毫米火箭炮,炮口前端外缘上无数的小孔是为了有效排放发射导致的燃气。使用的4581型巨型榴弹长146厘米,重345公斤,虽然射程只有6公里,但是威力惊人,1945年1月,配备了突击虎的第1001重突击炮连在战斗中,曾经用一发炮弹击毁了三辆毗邻的谢尔曼m4坦克。另外,由于推进剂采用的是固体火箭燃料,所以射击时射程受周围环境温度影响比较名各项,比如0度时射程大约是5150米,15度时是5560米。

1944年8月13日,刚刚走下生产线的3辆突击虎,就编为第1000突击炮连,前往华沙,镇压华沙起义。在华沙斯塔洛夫卡和莫科托夫地区,突击虎对起义军盘踞的高大建筑进行了炮轰,380毫米火箭榴弹的威力非常惊人,几乎任何坚固的建筑物都能实现一发击毁,藏身在其中的起义者,即使不被这种恐怖的大口径榴弹撕碎,也会葬身瓦砾之中。在9月,德军又编成了第1001突击炮连,10月编成1002突击炮连,都是采用3车编制,但在12月,决定每个连的编制定为4辆。1944年12月,1001,1002两个连参加了阿登反击战。

1945年3月,1001连还在伯恩和多尔沙根附近,1002连在莱茵伯格附近和美军作战,虽然威力巨大,但由于携弹量太低,以及燃料补给不足,这些巨兽在耗尽弹药后,经常被乘员爆破抛弃。很明显,作为一种近战支援武器,虽然突击虎威力巨大,但由于数量太少,后勤补给乏力,对战局的影响可以说微乎其微。


用户69792950182


当然是MG42 !

作为二战时期通用机枪的经典之作,它拥有1200-1500发/分钟的鬼畜射速(据说理论上能达到2000发/分钟)……

这是什么概念?通俗地说,机枪手只要朝着一个方向扣动一秒扳机,就会有20多发子弹飞过去。而在这20多发子弹中,只要能随便蒙中2-3发(概率相当大),敌人就绝对GG了,神仙也救不了。

所以说它压制效果一流,快速泼散弹药的最佳选择,阵地战当之无愧的输出核心。

同时,由于当射速超过1000时人耳就开始难以分辨单发枪声,因此其在射击的时候发出的不是“哒哒哒哒”的声音,而是类似于“嘶……”的连续响声,听上去和电锯差不多,因此又得名“希特勒的骨锯”。

当然,任何武器都会有缺点,这把机枪也不例外。

第一,射速太快导致枪管容易过热。虽然可以靠快速更换备用枪管(旧枪管可以直接倒出来)弥补这一缺点,但是仍然会出现火力中断的情况。

第二,太费弹药。“嘶……”虽然一时欢乐,但是过后搬弹药箱会很痛苦。



青阳桦榎


波波沙,射速快、容弹量大,一言不合直接糊一脸。

二战时期苏军的标志性武器,波波沙冲锋枪。这东西没别的优点,就是射速快容弹量大。苏军在巷战中,就是用这东西把德军打的怀疑人生。

波波沙这把枪可以说是专门为战争而生的武器,毛子一贯作风就是,枪要好用,还要皮实,还得能快速生产。二战期间,苏军的波波沙冲锋枪是这样,而他们的T34坦克也是这样。

波波沙冲锋枪,配备的71发的大弹鼓,在战斗中保持了强大的火力持续性,而它900发/分钟的射速,又保证了其强大的火力输出。东线战场上,苏军的波波沙冲锋枪几乎烂大街了,在苏军队伍中,几乎到处都是。

另外毛子武器性能岁数一般,但是环境适应能力非常好,皮实耐用,多种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波波沙冲锋枪在苏联极寒的环境下,波波沙运用自如。很多枪处于不同环境下,都会出现水土不服出现故障,而波波沙却很少出现故障,有故障也是弹鼓。

二战时期,枪械运用上,除了美帝人手一把加兰德,剩下的国家都是大面积使用栓动步枪的,当近距离面对栓动步枪的时候,波波沙强大的火力简直美滋滋。那个年代,要选就选火力猛的。

虽说德军后来的STG44也不错,但是相比较而言,还是波波沙更适合一些,毕竟,可以尽情的扫射,射击的技术含量没那么高。


军武文斋


我最喜欢二战中的盒子炮。不仅我喜欢,二战中几乎所有中国军人都喜欢这款枪,甚至把这款枪当成艺术品珍藏,比如东北王张作霖就随身佩戴盒子炮,被炸死时,这把枪还在身边。叶挺独立团敢死队的标准配置就是盒子炮,冀中军区司令吕正操将珍藏的二十弹盒子炮当礼物送给乔明礼,甚至在影视作品中,双枪李向阳用盒子炮打得敌人哭爹喊娘。

被欧美国家嫌弃的盒子炮,在中国发挥出极强的威力

盒子炮,也叫快慢机、驳壳枪,正式的名字叫毛瑟军用手枪。这款7.63毫米手枪却并非是毛瑟兄弟研制,而是由毛瑟兵工厂职员费德勒兄弟制造出来的,毛瑟兵工厂取得该手枪的专利,所以称为毛瑟军用手枪。但是,这把全自动手枪并没有得到欧美国家的重视,甚至德国军方也没有将其列为制式武器,原因有三点。

1、造价太高,正常一把普通手枪也就几美元,而毛瑟军用手枪造价高达25美元,价格成本让很多国家望而却步。

2、毛瑟枪重量太沉,体积也很大,没有普通手枪的便携性好,不利于隐藏。

3、作用比较尴尬,作为手枪,威力太大,与步枪冲锋枪比,威力又太小,各方面都包含,却不专精。

欧美国家不喜欢这款枪,在二战时,几乎很难在西方战场看到。然而,这把枪却在中国大放异彩,可以说是为中国量身打造,而中国人也将这把枪的威力发挥到极致。

中国在二战前,常年处于军阀混战,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当时中国的工业底子太薄弱,只能生产老式步枪等武器,就连张作霖的奉天兵工厂都不能完全独立生产新式步枪,更别说全自动武器了。但毛瑟军用手枪不在禁运范畴内,西方人认为手枪是防御性武器,威力小,没有太大威胁,而且这款枪造价高,其他国家都不喜欢用,这就无形中给中国开了绿灯。中国购买了大概70多万把毛瑟军用手枪,加上经销商赚差价和高昂运费,购买金额大概上亿美元,那个时候上亿美元可是笔天文数字。

中国人却知道这把枪的真正价值,将西方不看好的盒子炮的性能发挥到极致,所有西方人认为的缺点,在中国都成为优点。毛瑟军用手枪的枪管长140毫米,加上枪身,总长度300毫米,是普通手枪长度的二倍,瞄准的基线长,所以精度高,射程也远,日本的三八大盖就是这个道理。毛瑟手枪有效射程在50-100米,如果在手枪上安装枪托,就能提高射击的稳定性,有效射程高达150米。另外,它是一把全自动手枪,这是什么概念?可以当冲锋枪使用,一把20弹毛瑟手枪能连续射击,子弹消耗完毕后,可以迅速换弹夹,继续射击,近距离火力远超任何步枪,甚至能跟轻机枪掰掰手腕。

大家一定有印象,影视剧中士兵使用毛瑟手枪时,会把手枪水平放置射击,这个动作非常符合该枪的性能特点。毛瑟手枪的连射模式会让枪口迅速上抬,如果平放射击,枪口会水平方向跳动,对于用枪高手,此枪就是小型轻机枪,一个水平扇面横扫,敌人成片倒下。德国人认为毛瑟手枪只是具备理论上的全自动功能,实战完全用不了,却被中国人的一个简单动作给解决了。不仅如此,毛瑟手枪因其制作精良,所以手感特别好,老手使用其射击,甚至都不用瞄准,凭感觉拔枪就射,准确率极高。

毛瑟手枪在二战中不是最出名的,但在中国绝对是明星产品,其高精度,远距离,强火力的优点非常符合当时中国军队的需求,也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利器。可以说,毛瑟军用手枪在中国人手中成为了经典,在中国人手里大放异彩。











弘毅说历史


二战中,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武器,从战场上随处可见的枪械、到天上飞的战斗机、轰炸机,水中游的战列舰、潜艇,划过天际的V-1、V-2导弹,都是二战中名噪一时的武器。不过在我心中最喜欢的却是一件冷兵器——抗战大刀。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武器装备低劣,弹药匮乏,机枪、大炮配备严重不足,更不用说坦克、飞机了。中国军队不得不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抗侵略者的的进攻。因此战场上肉搏战经常发生。可是由于刺刀工艺要求高,必须由兵工厂生产,其数量根本不够配备中国军队,所以大刀在中国军队中大量装备。这些大刀中部分为祖传之物,在清末或民国由地方铁匠制造,部分由政府兵工厂制造。环首长柄、宽刃重身,十分利于劈杀,此外军队还聘请了当时最具盛名的刀术高手,设计出各种适合对付敌 人刺刀的刀术,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破锋八刀》。

在当时,无论是中央军、西北军、川军、桂军、八路军、新四军、还是游击队之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虽然中国军队配备大刀,更多的是不得已为之;但是不可否认抗战军民对它喜爱。喜峰口大捷、卢沟桥事变、台儿庄大捷,伴随着中国军队一次又一次舍生忘死的战斗,抗战大刀也成了中国军队抗日精神的一种象征。麦新那首著名的 《 大刀进行曲》历经70余载,绝大多数中国人仍耳熟能详。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军民团结勇敢前进,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把他消灭! 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东斯坦因


当然是德国V2导弹

为什么那么多武器我选择V2导弹?因为当时的V1导弹并不是很成熟,后来才出现了成熟版的V2导弹,可以这样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弹道导弹技术都源自它。

作为世界上首款成熟的导弹武器,德国的工业让大家知道了什么叫做黑科技,包括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都是德国制造。V2导弹是一款液体燃料导弹,它在二次大战中被德国制造出来,只不过由于当时制导技术不好所以该导弹并没有起到精确毁伤的作用。

德国在二战中制造了数千枚,然后向伦敦发射也是世界上大规模使用弹道导弹的国家,后来由于德国战败美国和苏联等国对于德国财产进行了争夺,美国是抢到了冯·布劳恩德国V2导弹设计师,而苏联则是拿到了V2导弹运回国内进行仿制。

当年苏联援助我国第一枚弹道导弹就是源自V2导弹,所以我国的导弹技术也是源自V2,不过由于新时代导弹推进技术的改变,所以现在各国都脱离了V2不过本源基本都是一个。



李晓伟


当然是能把地皮都能炸翻一遍的空中死神伊尔2对地攻击机了。造就了很多德军王牌的战机是它,横扫德军坦克的也是它,斯大林就曾说过红军赢得战争的因素就是面包、空气以及无所不能的伊尔2对地攻击机。空中坦克伊尔2只能用变态两个词语形容,几乎就是专门为德军坦克量身定制的一样,下面我就来吹一下伊尔2。

该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前夕,1938年苏联航空工业总局局长提出了设计一种能大幅提升前线战机存活率的带装甲战机,于是这个活就落到了伊留申的手中,次年原型机首飞,虽然装甲加强了,但是机动性却大幅下降,航程也比较短,随后军队高层一些人认为单发的前线攻击机可能会比双发的伊尔2好一些,甚至还有人提出了用高空轰炸机都比双发的伊尔2好的观点,伊尔2研制工作也就陷入了僵局,到了卫国战争前夕,苏联这才恢复了伊尔2的研制工作并于1941年5月正式列装了部队。

这种对地攻击机装备有3挺机枪、2门航炮、4枚火箭弹以及400-600公斤的炸弹,此外该机的驾驶舱和发动机舱也用厚厚的装甲(6到12毫米不等)保护起来,玻璃也能起到防弹的作用,而且这些装甲还是承重结构的一部分,使得整机比较皮实耐打,可以承受12.7毫米重机枪的打击,此外还可以抗住一些高射炮的直射,据说在二战期间,好多BF109驾驶员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机身满是弹孔的伊尔2飞回去,号称打不死的小强,固又得名“飞行澡盆”。不过伊尔2驾驶舱后部防护弱,机枪射手很容易被射杀,甚至还有传闻苏军从监狱里面招募后部机枪射手,就是不知道真假。有了这么皮实的防护剩下的就剩舔地了。

起初伊尔2表现的并不优秀,第一次参战有的战机机炮出现故障,驾驶员只能用机枪扫射,而且乘员训练并不到位,可是随着战事的深入,那些脱离后方战机保护的德军坦克就慢慢的感受到了伊尔2的恐怖,加之东线德军的野战防空能力较弱,伊尔2可以不用战机护航就同步兵和坦克一起发起攻击。德军为了对付伊尔2更是轰炸了生产工厂,结果伊尔2的数量是越炸越多。

到了库尔斯克会战期间,伊尔2祭出了1.5公斤重的超小型聚能反坦克炸弹,专门攻击坦克脆弱的顶部,此前苏军一直雪藏这种武器,到了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才亮出来,更加夸张的是1架伊尔2可以携带320颗这种炸弹,一个伊尔2攻击机编队那都不叫是对地攻击了,直接就是洗地。仅仅在战斗开始后的7月7日当天,发起进攻的德军两个小时内就损失了270多辆坦克,伊尔2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到了后来德军开始仿制这种攻击机,只不过德军始终没能造出这种能舔地的利器,反而浪费了很多宝贵的资源。看来伊尔2真的是德军不折不扣的噩梦。


武备营


MK7型406毫米50倍口径主炮

俗话说,威力越大越正义,射程越远越平等,数量越多越自由。美帝特色超重弹,威力不亚于大和的460,相当正义,而且跑起来还特别快,射程不够,航速来凑,日本在密苏里投降的时候可是心不服口也得服,4艘鸭滑共计36门,也可以说是相当自由了



祖国的花朵9459


如果可以穿越,我会果断选择这把枪保命

著名的“纳粹撕布机”(我觉得这个名字不够霸气,还是叫它“电锯”吧)——MG42通用机枪

7.92子弹,射速可以高达1200-1500发每分钟。更换枪管只需要一根撬棍,成本也比它的前辈MG34低廉很多,产量高达100万支。但最大的缺陷还是那弹药消耗了,亚洲战场的中国和日本都不适用这种武器……

在战后,MG42也是直接改了北约标准的7.62X51弹药继续服役着。还有南斯拉夫,简单到只换了个MG52的名字持续使用到了90年代末的科索沃战争,据说科索沃战争种还出现了二战时期生产的MG42仍在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