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的兒子”蘇慶亮:新時期優秀村書記的楷模

21年紮根基層脫貧攻堅 用生命詮釋黨性光輝

“兩年,蘇書記離開我們兩年了。當熟悉的面孔、熟悉的場景再次呈現在面前時,我止不住淚流滿面,內心再次被深深觸動。”從泰安萬達影院觀影出來,曾經多次與影片主人公蘇慶亮打過交道的泰安岱嶽區委幹部張秀娟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她哽咽著說,“蘇書記模範行動和人格力量彰顯了一名基層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是我們新時代黨員幹部永遠的學習榜樣。

七一前夕,以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獲得者、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齊魯時代楷模蘇慶亮先進事蹟改編的電影《蘇慶亮》在泰安舉行首映式,並隨之起在全國城市和農村院線公開上映。

電影,是另一種形式的緬懷,更是一種精神的銘記。

蘇慶亮從24歲起擔任泰安市岱嶽區大陡山村黨支部書記,20多年來,他不忘初心,紮根鄉村,實幹擔當,團結帶領幹部群眾,圍繞"打造泰山腳下民俗生態休閒第一村"的目標,栽植花卉苗木,發展有機茶園,建設民俗村居,開發生態旅遊,每年接待遊客幾十萬人,將一個後進村建設成為村強民富、環境優美、村風和諧小康村,先後被授予全國文明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因長期的高強度工作,2016年7月24號,年僅46歲的蘇慶亮因突發心肌梗塞,倒在了扶貧工作崗位上,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基層黨員幹部的擔當、奉獻與操守。2016年,山東省委宣傳部追授蘇慶亮同志“齊魯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大陡山村1994年前,村裡各項工作在鄉里年年倒數第一,是遠近聞名的窮村、亂村。

打開工作局面,蘇慶亮靠的是一身正氣、公道辦事贏得民心,靠的是發揮黨員的模範帶動作用,靠的是重塑村支部班子的向心力、凝聚力。他上任後,發動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妥善解決好了村民拖欠款、宅基地、土地調整等堆積多年的棘手問題。黨群關係順了,村黨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有了。

為大陡山找到發展路子,蘇慶亮整整探索了8年。他把目光瞄向了因地制宜、荒山綠化和發展苗圃產業。幾年間,大陡山村栽植松、柏和各類果樹等70萬株,綠化荒山1500畝。他和兩委班子成員共籌資13萬元建了10畝苗圃園,當年盈利5萬元。到2015年底,大陡山村集體總資產已達1億元,集體經營性年收入突破500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達1.4萬元。

“他的心裡裝滿了大家夥兒,唯獨沒有裝進自己”。蘇慶亮去世後,這是他的街坊鄰居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而蘇慶亮生前掛在嘴上最多的一句話卻是:“說一千道一萬,讓群眾幸福滿意是關鍵”。

蘇慶亮去世後,人們從他家中翻找出了27本工作日記。2005年10月26日,他的新一本工作日記開始啟用,在扉頁上,他寫下了這樣的句子:“時刻不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所肩負的職責是什麼?所肩負的職責是什麼——敬業、為民!”他的工作日記,日程排得滿滿的,經常是以10分鐘為單位排順序。和他一起工作的身邊人說,蘇慶亮總顧不上吃早飯,餓了就從褲兜裡掏出事先預備的花生米吃……這27本日記,點點滴滴吐露出來的是作為一名最基層的村支部書記對黨的忠誠信。

蘇慶亮為大陡山村創造了上億資產,而自己卻還不如村裡的一般家庭富裕。在村裡的平房裡,住著蘇慶亮一家三代六口人,沒有裝修,也沒有一件像樣的傢俱。在大陡山任職21年,蘇慶亮沒到群眾家裡吃過一頓飯,沒收過群眾一瓶酒、一包煙。

  2016年3月初,泰安市岱嶽區扶貧辦掛牌成立,區裡為了將大陡山村脫貧致富的經驗推廣到全區,就把蘇慶亮調整到區扶貧辦工作,擔任副主任。蘇慶亮過來後,在最短時間內確立了15處精準扶貧示範基地,接下來100多天的時間裡,蘇慶亮將全部的精力用在了對症施策、精準扶貧上。省級貧困村夏張鎮任家小莊是個僅有116戶的小村子,但貧困戶就有37戶。過去,這個村主要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集體經濟空殼。蘇慶亮在幫助村兩委反覆調研論證後,確立了依託茶園脫貧的路子,幫助村裡建起茶園200畝,搭建冬暖式採光溫室42個,使原來破敗的茶園煥發了生機,讓任家小莊村有了脫貧造血項目。在蘇慶亮的幫助下,全區82個貧困村一村一策,一戶一招,都找到了脫貧致富的“方子”。

“只要能讓大傢伙富起來,就是讓我搭上這條命,也心甘情願”。就像是一語成讖,群眾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起來,但蘇慶亮卻離開了。聽到蘇慶亮去世的消息,上千名村民自發前來為他送行。泰山沉默,汶水嗚咽,村民們痛惜的哭聲迴盪在山河之間。政聲人去後,民意閒談時。“慶亮的好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蘇慶亮的突然離去,留給家鄉人無盡的惋惜、懷念和追思。

自2016年3月4日報到至7月24日,蘇慶亮在區扶貧辦工作的142天,成了他生命最後的時光。就是這短短的142天,蘇慶亮用生命詮釋了對脫貧攻堅的擔當和奉獻。他協調援建的省級貧困村二王安村光伏項目已經併網發電,他一手打造的64個農村電商服務站已投入運營,他靠上跟進的101個扶貧產業項目已經初顯效益,全區金融扶貧、社會扶貧、健康扶貧工作都取得了顯著成果。到2016年底,岱嶽區32個貧困村實現脫貧,2017年底又有21個貧困村脫貧摘帽,提前完成了脫貧任務。

生也為民,死也為民。蘇慶亮走過了短暫而忙碌的一生,把個人理想與追求融入到了農村這個大熔爐,把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化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實際行動,用一腔熱血,描繪了一名基層共產黨員幹部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的光輝形象,他無愧是泰山的好兒子! ( 孫弘 如軍 柳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