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模】追記“山西省優秀共產黨員” 靈丘縣王村鋪村黨支部書記楊雙寶

【楷模】追記“山西省優秀共產黨員” 靈丘縣王村鋪村黨支部書記楊雙寶

  楊雙寶(左二)組織黨員學習。  (資料圖片)

  山西日報記者趙志成 通訊員 王智 苑捷報道:入黨50年來,楊雙寶始終聽黨話、跟黨走,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本色;脫貧攻堅以來,他主動請纓回王村鋪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上任兩年,帶領村幹部逐戶走訪、建檔立卡、發展產業,幫危濟困,促進了全村各項工作的開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挺身而出、衝鋒在前,組織群眾開展防控,積極宣傳防控知識,走家入戶開展排查,直到生命最後一刻,用肩膀扛起了守護全村人生命健康的重任。

  “為了全村人的生命健康,老楊把自己累垮了”

  如今,不少離開村子的年輕人都願意時常回村。村民說,這都是黨給我們選出了一個好支書,請回了一個大能人的結果。然而,讓村民沒想到的是,2月3日農曆正月初十上午9時30分許,在村口疫情防控卡點帶班值守的村黨支部書記楊雙寶,突發心臟病不幸離世。

  2月是楊雙寶的生月,1949年出生的他,剛滿71歲。

  “楊書記走得太突然了。年前我們還商量著開春後有許多事情要做……”“他這個人要強、負責,每一件事兒都要幹到最好。”“你看我們村現在乾淨整潔的,這可都是楊書記領著大夥兒幹出來的。”……在楊雙寶走後的這十多天裡,村民們唸叨最多的是他,村幹部談論最多的也是他,大家都不願意相信一個為大夥兒辦了那麼多好事兒實事兒的“帶頭人”就這樣走了。

  “為了全村人的生命健康,老楊把自己累垮了。從全面啟動疫情防控工作以來,他一天都沒有休息過,不是去村民家摸排,就是在卡點值班。他總說,疫情防控是人命關天的大事情,一定要守好卡點,絕不能對不起鄉親們。”2月17日,仍然堅守在卡點的村委會主任胡有偉說。

  胡有偉告訴記者,王村鋪村不大,人口流動也不多,但在疫情防控中,楊雙寶不放鬆任何環節,正月初二鄉里安排完工作後,老楊立刻帶著村幹部挨家挨戶發放宣傳資料、測體溫、登記排查,還為村民們發放口罩、酒精和消毒液。

  “全體村民們注意啦,為防範疫情,請大家增強自我防護意識,勤洗手、多通風,少出門……”這幾天,村裡的大喇叭每天還在提醒村民要做好防範,這廣播詞還是他寫下的。村裡有幾個春節前從外地打工回來的村民,老楊逐戶登門,耐心勸說他們居家隔離,有情況立即上報。“楊書記每天都打電話問我和家人的情況,有沒有不舒服?有沒有頭疼、發燒、咳嗽,體溫多少?叮囑我們千萬不要出門,他隔幾天就為我們送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從天津打工回來過年的楊小軍說起這些好像發生在昨天的事兒。

  “他一直惦念著鄉親們,一心想為家鄉做點事兒”

  “人均坡地一畝半,吃水靠肩挑,種地用鐵鍬,房子石頭造,取暖樹枝燒。”這是革命老區靈丘縣白崖臺鄉王村鋪村的昔日寫照。

  這個58戶157人的小山村,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常住居民只有21戶32人。不少年輕人外出打工。

  在村的居民少、黨員少、幹部更少。村集體是既沒收入更沒活力。為王村鋪村派優派強村級兩委班子,成為白崖臺鄉黨委的一劑良策。

  經全面徵求村民意見,選派本村籍在外的能人回村“當家”成為幹部群眾的共識。盤點村子裡走出去的能人,曾經的村黨支部書記、老黨員,68歲的楊雙寶是合適人選。楊雙寶是有著50年黨齡的老黨員,黨性覺悟高、工作能力強,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曾擔任王村鋪村黨支部書記。“改革開放後,他腦子活、看得遠,為號召村民外出務工、經商,他辭職打工創業,給村裡人起了個好頭!”“他一直惦念著鄉親們,一心想為家鄉做點事兒。當年他就是十里八村的好人、名人。”村裡的幾位老人談起楊雙寶的往事,都對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2017年底,楊雙寶向村黨支部和鄉黨委提出申請,願在有生之年回村子為父老鄉親多做些事情,同時願意暫時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一職,儘快讓全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上任後,楊雙寶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當村支書不是要當官,而是要多做事!”回村後,他帶著大夥引水、修路、建公園、抓農業、上產業。村民說:“村裡的事,他事事操心、件件上手。快70歲的人了,修路拿鐵鍬,修橋扛木頭,整天山上溝下的跑,不知有多少事辦不完!”就這樣,小山村一年大變樣,兩年成了遠近文明的生態村。

  “楊書記不愧是能人,讓村裡換了模樣”

  2017年12月,楊雙寶回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決村民的吃水問題。

  王村鋪村過去水資源豐富,很多村民在自家院裡打井,方便吃水。後來,隨著地下水位下降,水井漸漸成了枯井,村民們只能到村前的河裡挑水吃。養牲畜的村民,家裡用水多,得天天挑水。冬天路滑,老人挑水十分危險。吃水成了全村人的鬧心事。

  解決吃水問題,說來容易做成難。村裡一半人家的房子建在山坡上,地下都是岩石。挖管道就是問題。在村裡打機井建水塔,還要一筆數目不小的錢。全村人都認為這是一件大難事。

  可楊雙寶有辦法,他利用落差原理,從距村1.5公里遠的河流上游,用管道將山泉水引進村中注入水塔,為了防止冬天管道凍裂,又鋪設一條管道將水塔與河道下游連接,形成貫通活水,確保水塔夏天不溢水、冬天不結冰,村民一年四季有水吃。

  “楊書記不愧是能人,讓村裡換了模樣。他還藉助水塔注入河道下游的水,在途經公園的楊樹林處設計建成了噴泉景觀。戶外不結冰的時候,噴泉一天24小時噴水。吃水不用錢,噴泉工作也沒成本,村民們都誇讚!”胡有偉說。

  走進王村鋪村,街道寬敞乾淨,護村大壩美觀堅實,小公園裡的白楊樹高大挺拔,地面鋪設石子,噴泉造型別致……

  “你看我們村子現在多好,兩年前可不是這樣”,在疫情防控卡點值班的村民說,公園處原來是垃圾場,坑坑窪窪裡滿是爛柴牛糞,髒得沒法看,“楊書記帶著大夥兒硬是整出了一塊兒夏天避暑的好地方。原先的街道也沒這麼寬,也沒這麼平坦。老楊精心設計,拆了舊壩把路拓寬、硬化了,還安裝了路燈,放上了垃圾箱。現在村裡的衛生都有專人打掃,村容村貌可是大變樣了。”

  在王村鋪村北有一座水磨房,老遠處就能聽到磨盤吱吱作響的聲音。據村民們說,這是楊書記爭取的資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修舊如舊修好了水磨房。“水磨磨出的米麵香著呢!十里八村的村民都來這兒碾米磨面,用水磨碾磨出來的米麵成了周圍村民送親友的首選,還吸引了許多人慕名前來參觀。”負責管護水磨房的楊連堂說,水磨房已經成了王村鋪村的一張名片。

  “總是想村裡的事多,想自己的事少”

  50歲的村民鍾寶君,眼底出血,身體不好,不能外出打工,可兩個孩子一個讀大學、一個念高中,正是用錢的時候。掙不到錢,老鍾每天愁眉不展。楊雙寶建議他養牛,還幫他貸了款。“我現在養了5頭大牛5頭小牛,馬上就要見利了,這都是咱楊書記的功勞!他咋就說沒就沒了!”鍾寶君說。

  83歲的獨居老人杜桂梅,患有心臟病,眼睛也不好,常年吃藥。老人指著炕上的藥說:“隔段時間,雙寶就進我家問問缺藥不。這些藥就是他給捎著買回來的!”

  楊雙寶自己有輛麵包車,進城時經常幫村民“代購”,有些村民不好意思,他總說:“這有啥不好意思的,我能幫啥忙就幫啥忙。”“他總是想村裡的事多,想自己的事少。”胡有偉說,“村裡搞提升工程時,有人建議把他家門前的一段路硬化一下,他堅決不幹。現在村裡的小巷都硬化了,他家門前的那段土路還是照舊。”

  王村鋪村依山靠河,人均耕地不到1.5畝,怎樣讓村民脫貧致富?楊雙寶一直在動腦筋,他說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裡向陽的山坡上都是野酸棗,他想著,要是把品種好的棗嫁接在野酸棗上,說不定就是一條掙錢的路子。於是他在自家的院子裡做起了實驗。“可惜沒看到結果,他就不在了!”楊雙寶的老伴兒說。

  “村子裡有山泉水,老楊想建池塘養魚,還請專人進行論證。春節前他給鄉政府打來報告,說魚塘地址選好了,決定開春後就動工。誰知,他卻倒在了防疫一線。老楊經常跟我說的一句話是,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好!他是全鄉幹部學習的榜樣!”白崖臺鄉黨委書記賈佔濤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