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付出,他真的看到了嗎?學會這幾招遠離親情淡漠

是叛逆?是無情?從抬腳飛踹的那一刻起,可能這位母親就感覺到"白養了"。

前段時間網上有一段小視頻瞬間爆火:十歲男孩發怒甩腳猛踹母親五下,原因是母親沒有立刻滿足自己的要求。視頻裡的男孩伴隨著吼叫,情緒激動的做出了以上行為,但更令人氣憤的是,這位母親只是默默的"挨腳",並無"反擊"的打算,還無奈的往孩子奶奶身後躲了躲,對於此舉動和應對方式,網友們甚是不解:什麼樣的家庭,才能教出這等無視尊長,行為極端的小孩?

十四歲的兒子沉迷於打網遊,經常逃課去網吧。因在寄宿學校,一週回一次家,每每到家就與母親王女士吵架要錢去打遊戲,某天王女士沒答應,結果兒子居然掄著拖把追著母親打,直到母親躲在親戚家不敢再回家住。看到類似的這種新聞,人們不禁陷入沉思:現在的孩子怎麼了?

究竟是孩子真的大逆不道、六親不認,還是在教育的環節出了差錯?那麼對於孩子這等不合乎道德常理的行為,根因基於哪裡、父母要如何引導教育孩子,才能阻止此類衣冠梟獍的事情再度發生?

你的付出,他真的看到了嗎?學會這幾招遠離親情淡漠

一、尊重孩子,賦予其獨立人格

合理恰當的家庭關係是家庭和睦的基礎,人格獨立的家庭成員是整個家庭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動力。現代的家庭觀念、教育觀念不同於以往的"階級性"、"官僚性",譬如巴金先生的作品《家》中,高老太爺就好比家中地位最高的象徵,孫子女覺新、覺民、覺慧都要以遵奉"天命"的架勢按照老爺的安排走程序化的人生。如今的家庭成員間,首先必得做到民主平等。作為孩子,有權利在家中擁有話語權,有權保守自己的隱私,即可獲得一個獨立的人格

在這裡要注意,家庭教育的現狀是,絕大多數家庭採取權威式、強壓形的模式,當孩子不願順從自己,就用極為嚴峻的方式讓孩子屈服。比如,你現在想要孩子學會獨立,而孩子並沒有真正的理解你的用意,表示拒絕,這時你就惱羞成怒,強逼著孩子學會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孩子最終並沒有打心底的自食其力,說不準還在心底埋下了日後"爆發"的種子。

倒不如,你用溫和、平易近人的口吻對孩子說:幫媽媽拿一下水杯可以嗎?媽媽正在忙, 你搭把手,真是好孩子!注意,這不是"為了達到目的而好言相對",而是在生活細節中一點一滴的薰陶孩子,讓他們做一個有孝心,肯動手的人,如果得到父母的表揚與尊重,那麼這對拉近彼此間的親情關係也有很大的催化作用。

你的付出,他真的看到了嗎?學會這幾招遠離親情淡漠

此外當下也有一大批家庭,家長將孩子當"祖宗"供著,"付諸最大的努力,養最白眼的狼"。依照這種情況繼續發展,"小霸王"們只會越來越猖狂,一不小心就"培養"出一個逆子,想要其孝敬父母,簡直是無稽之談!

總之,古語云:百善孝為先。其首要條件是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可以被尊重的、被肯定與傾聽的家庭環境,父母要將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看待,願意放下身段教育孩子而非居高臨下的命令。但是家庭主次不難顛倒混淆,以孩子為"恆星",其他人都為繞其旋轉的"行星",那麼還這樣指望孩子有孝心呢?

二、以身作則,將孝心"掛手邊"

不要總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往心上去",那麼既然如此,是為何又分批出"體諒父母"與"毆打父母"的兩類人呢?當然絕大部分的孩子是心存孝心的,主要是從小被嚴苛家規的薰陶。在上述案例裡,當被問到"你為什麼要打罵母親"時,那名十四歲"掄母"的男孩有些抱怨著說到,"

我爸媽從小就打我,我犯下一點小錯誤,我媽就追著我在大街上打,她經常當著外人面打我,我根本毫無自尊可言,直到有一次,她打我時,我順勢擋了一下,她吃驚的後退了幾步,從那起,我就開始反抗了,他們揍我我就揍他們!"聽著稚嫩的臉龐說出氣憤而又得意的話,訪問者還是能夠理解的—貧瘠的家教毀了一個孩子健康的思想。這種暴力型父母在言行舉止之中就給孩子埋下了模仿的炸彈,一旦又了導火線,報復心理就會油然而生。抱怨孩子不孝順之前,得先審視自己是否為人父母,擅離職守。

你的付出,他真的看到了嗎?學會這幾招遠離親情淡漠

大家都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媽媽對孩子外婆不孝順,只給老人吃剩飯,還伴隨著斥罵,孩子天真無邪的說了一句:媽媽,我以後也向你對姥姥這樣對待你。雖然童言無忌,但是這短短的幾個字足以讓這位不孝的母親反思自己的行為。家長於孩子而言,是榜樣,是模範,想要孩子孝敬父母,尊師愛長,不僅僅要言傳,還要身教,言辭上的說理、囑咐對孩子的心理刺激強度遠遠不如親自實踐,讓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所以說,孝與不孝取決於家長本身的是否有這方面的覺悟,"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就是這個道理。

三、讓孩子體會家長的苦楚,增進親情

親情是維繫一個家庭堅不可摧的必須品,也是讓孩子孝敬父母的推進力。而想要建立親情就必需讓孩子瞭解父母為這個家庭付出的艱辛,或許,某天媽媽在工作上遇到了煩心事,心情不佳,回到家裡又看到滿地狼藉,氣不打一處上來,指責了孩子幾句,氣洩了一半。這時若孩子能夠體諒父母,明白父母的收入來之不易,以及作為成年人的沉重的壓力,就可以適當的遷就父母了。

你的付出,他真的看到了嗎?學會這幾招遠離親情淡漠

其實在父母斥責孩子的同時,心理也是極其矛盾而自責的。向孩子講述金錢的來之不易,讓孩子明白眼前的一切都是父母奮鬥了十年之上而"打下來的江山",孝心往往在親情激增的路途中悄然降臨。那位十歲"踹母"的小男孩,正因為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不懂得體諒父母,才會總是以自己為中心向母親索要昂貴的物品,"一言不合就翻臉"。

故,沒有打好地基的親情很容易垮臺,不懂得體諒的孩子永遠不會給予家長誠摯的敬重與感激,不教育孩子感恩戴德,亦不會為孩子的"茁壯"而感到欣慰。

結語

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親情宛若世間最深情的謳歌,彼此間作著感心沁腑、沉默深厚吟唱,雖然這條道路上仍有偏離"軌道"的孩子,但只要家長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那麼"你的付出他會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