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市質押市值逼近5萬億 近12家機構已“清倉”質押

Wind數據統計,截至9月25日,A股市場質押股數6358.99億股, 市場質押股數佔總股本9.93%, 市場質押市值為49125.06億元。記者發現,目前已有12家機構及個人對所持股份施行“清倉式”質押。隨著A股持續磨底行情,越來越多已高比例質押的股東陸續開始“填坑”,目前已有逾700家上市公司披露回購公告。

12家資管機構“清倉式”質押

Wind數據統計,截至9月25日,A股市場質押股數6358.99億股, 市場質押股數佔總股本9.93%, 市場質押市值為49125.06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在股東質押明細中記者看到,部分GP已開始“清倉式”質押,所質押股數佔所持股比100%。

具體來看,質押最多的是盈峰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稱盈峰集團),持有華錄百納1.02億股,佔總股本12.55%;成都中迪產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有中迪投資0.54億股,佔總股本18.19%,而目前這些股份均已被100%質押。

同樣出現“清倉式”質押的機構還有大連星海灣金融商務區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所持大連聖亞的0.31億股、蘇州睿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所持麗鵬股份的0.95億股等,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包括機構和個人一共有12家。

值得關注的是,在這12家GP中,有些是通過基金產品認購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份,而有些則已通過持股介入上市公司管理,如華錄百納發佈擬將其持有的約1.43億股華錄百納股權(佔總股本17.55%)轉讓給盈峰集團、普羅非,交割後,盈峰集團將變成華錄百納的控股股東。

記者發現,與盈峰集團類似的情況並不唯一,通過投資成為企業的股東甚至是控股股東,廣州市凱隆置業有限公司就持有嘉凱城9.52億股,佔總股本的52.78%,目前也已經全部質押。

對此,深圳的一位PE投資總監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一般來說,GP是以管理委託人資金進行財務投資為主,但對已控股的投資機構來講,其意義遠不止中短期退出獲利那麼簡單。

或許這與GP目前沒有通行的標準去界定有關,在他看來,一些上市公司股東會在公司外部建立一個有限合夥企業或者關聯公司作為持股平臺,然後把公司的部分股份轉讓給這個持股平臺。“可以是有限合夥企業,也可以是有限責任公司,但考慮到節稅和操作安排的靈活性、資金進出方便性,常規的是採用有限合夥企業作為持股平臺。”

這意味著,部分大股東的身份可能兼具了LP和GP的雙重身份。“一般有兩個目的,一是不願意個人直接持股的,會設一個持股公司,還有的是本來就有多個業務,上市公司只是其中一個業務。”

在這位投資總監看來,不排除是投資公司配合上市公司融資計劃所實行的迂迴操作。他指出,“之前很多銀行,不會直接給個人發放貸款,但如果是公司主體就可以,所以有的會以公司來持股,此外,個人持股也不能進行可交換債處置。”當然,該總監也坦言,“委託人一般都不會同意管理人再去質押融資。”

A股颳起“回購風”

此前,GP往往直接從銀行募資,或者是LP從銀行募資再配置到GP投資。但在資管新規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業務之後,為配合企業發展所需,不少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股東通過質押股權進行融資貸款。

儘管上述12家被部分股東“清倉式”質押的公司目前股價仍在安全區間,尚未到達觸發預警線的水平,不過,伴隨A股磨底仍在持續,上市公司股東高比例質押股權的風險仍不容小覷。

截至9月25日收盤,A股三大股指收跌,很多公司也紛紛增持和回購自家股份加以應對,如易德龍在收盤後隨即發佈關於股東進行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補充質押的公告,對股東王明有關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補充質押;千紅製藥也發佈關於公司2018年回購方案實施完成的公告。

今年以來,截至9月11日,滬深兩市共有702家上市公司披露回購公告,其中490家已實施回購,合計回購資金達241億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此輪掀起的回購潮一方面來自於提振投資者信心,更關鍵的是基於大股東質押比例過高,擔心爆倉風險發生。華南某券商資管人士告訴記者表示,有的公司希望通過股票回購穩定或提振股價,不排除是為了降低大股東股權質押爆倉的壓力。

固利資本投資委員會主席黃平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迫於金融去槓桿和質押股權平倉的壓力,部分中小市值品種仍有籌碼湧出的可能,令未來盤面的走勢難以預料。他指出,隨著三季報的臨近,“那些業績未達預期的公司在股價上可能會出現快速回落。”他坦言,部分面臨高比例質押風險的上市公司接下來或許還會主動“出讓”股權以自救,但高溢價轉讓雖然能對股價形成一定利好,但也意在強調業績支撐的剛性要求。股權質押是上市公司股東自身的融資行為,從表面上看和上市公司沒有關係,但由於質押方大股東、控股股東在上市公司的地位特殊,一旦發生強平危機,就可能會導致上市公司的控制權發生變更,也會對公司的實際經營造成影響。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