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太平天國打不過清朝?

real南得


說起太平天國就不得不說一說洪秀全,洪秀全大約出生於1814年,說起來也是個讀書人,道光年間參加科舉考試屢次不中,於是乎,就做了個夢說自己是耶穌的弟弟上帝的兒子,後來就慢慢背棄了儒家學說,開始到處傳教,想要建立一個天下為公的盛世。

1851年發動金田起義,建了太平天國,自己為天王,1853年改南京為天京,洪秀全領導的這場農民起義運動也是席捲了大半個中國,1851年金田起義到1864年的天京陷落,勢力發展到了18個省,也給予了中外反動勢力以巨大的打擊。

但是這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運動還是失敗了,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1856年開始楊秀清開始居功自傲,後來自相殘殺,1857年石達開也遭洪秀全的懷疑,一氣之下出走,眾多將士也跟隨石達開離開開始獨立進行反清大作戰,各個地方相繼失守,太平軍形勢也不斷惡化,此次內訌導致了若干年建立的勢力大部分丟失,太平天國也開始由盛轉衰。

第二,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或者說現實是和理想相悖的。洪秀全金田起義之初衷就是和發佈《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的內容一樣,希望建立一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但是洪秀全定都天京之後,自己小農的侷限性慢慢就凸顯出來了,他逐漸深居後宮,貪玩享樂,挑選女人充裕自己的後宮,簡直樂上了天。

第三,他們宣揚的洋教和小農經濟和封建社會的信仰相悖,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清末一直延續了上千年了,早就已經根深蒂固,而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和儒家思想徹底站在對立面,是不被中國的傳統文化所接受的。並且洪秀全本來就是儒家的信奉者,只是因為自己科舉多次屢試屢敗才對儒家文化產生了敵意。


月光侃歷史


主要有幾點,清朝通過宣傳儒教和忠君報國思想,得到了更多的人才。從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鮑超,多隆阿,西凌阿,僧格林沁一直到楊載福,江忠源,李鴻章,羅澤南,席寶田……….

清朝在太平天國戰爭當中,從湘軍,綠營,淮軍,八旗當中,選拔出了上百名有著相當素質的將領。在人才上,清軍就超過了太平軍。這主要是清朝畢竟控制著全國大部分地區,掌握了更多的人才資源。

第2個就是,太平軍在軍工方面,一直落後。就是太平軍把三分之二的收入都用來購買洋槍洋炮和土槍土炮,也無法與清軍競爭。太平天國戰爭,清軍從始至終在火器上有優勢。

在1862年4月,太平軍從上海1家洋行進口了3046支洋槍,795門野戰炮,佔領寧波以後,軍火貿易規模更大。光是1艘模範號英國商船就運來了300門6磅和6磅以上火炮,100箱步槍和50噸彈藥。

故時人評論說:“賊無技勇,……只重洋炮。夷人過昂其值,兵火後賊所掠之金銀,半歸夷人。”但是,清軍火力更猛,湘軍一次就從廣東引進上千門洋炮,一舉奪取了長江的控制權。

為此,曾國藩還不認為湘軍洋炮多,而說;鎮守江南大營的和春、張國樑,手下的洋槍洋炮最多。到了淮軍建立更是全部洋槍洋炮的部隊。第3個就是,清朝擁有更為廣泛的資金和人力資源。太平軍同時完全掌握的土地,從來都不超過2個省。以2個省對抗全國,肯定是資金和人力上處於下風。而且,太平軍控制區很大部分,還是拉鋸戰地區。


深度軍事


實際上,太平天國並不是打不過清朝,巔峰時期的太平天國曾經佔有中國的半壁江山。

那太平天國運動到底為什麼失敗呢?

一、太平天國運動沒有擺脫農民起義的侷限性

雖然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綱領、制度和政策,但是因為農民起義的侷限性,沒有長遠的目標、規劃,而沒有落實。這也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重要原因。

“金田起義”爆發的原因就是階級矛盾激化,說白了就是在清政府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剝削之下,農民活不下去了,只能拿起刀槍為自己找一條活路。所以洪秀全一個多次不中的落第秀才,利用狗屁不通的基督教教義,掀起了浩浩蕩蕩的太平天國運動,席捲了大半個中國。

二、太平天國運動沒有廣泛的吸收人才

在清朝末年,儘管受到“八股取士”的影響,讀書人大都思想僵化,但是,必須承認,當時的社會精英分子都在讀書人中產生。

而太平天國建立之後,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完全的不承認,並且對知識分子極度仇視。傳說准許女子參加科舉考試,但是也沒有實行。就連教育也是那麼奇葩,學校跟教堂放在一起。這就造成了太平天國儘管打下了一大片的土地,但是沒有進行有效的統治,而是像流寇一樣到處逃竄。

三、太平天國運動領導層黑暗腐敗,指揮混亂

太平天國建立以後,因為信仰基督教,由洪秀全擔任太平天國的君主,掌握政權,由楊秀清掌握宗教神權。楊秀清假裝上帝附身下凡的時候,就連洪秀全都要跪在他的面前俯首聽命,管理極度混亂。

再加上太平天國諸王之間互相猜忌、殘殺,並且在太平軍內部大肆株連,是太平天國的軍事實力極度下降。

唯一一個有才能的、腦袋比較清醒的翼王石達開,還被洪秀全所忌憚,局勢稍有好轉,就被洪秀全逼迫西征。最終因孤軍奮戰,在與清軍和談時,被殺害。

最終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在清朝和西方列強的聯合絞殺下失敗了。清軍攻破天京後,放火燒城、大肆擄掠,平民百姓死傷慘重。

我是春秋百曉生,與大家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敬請期待!


歷史公元



太平天國在取得初步勝利後,領導們的小農階級的侷限性就顯現出來了,剛取得一些成就其內部弱點就暴露出來,什麼貪汙腐敗,什麼內鬥傾軋都出來了,內部一團糟後,外部又有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最終革命失敗。

太平天國失敗的導火索是天京內亂,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以後,領袖們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奢你腐化的思想逐步滋長。給天王抬轎子的人竟然有64個人,東王的轎伕有48人。東王楊秀清自恃功高,逼迫天王封他為“萬歲”。洪秀全表面答應,又密令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從前線回京。韋昌輝對楊秀清早就不滿,接到密令後,立即率領心腹人馬三千多,於1856年9月1日深夜趕到天京,包圍了東王府,捕殺了楊秀清和他的全家,還有楊的部屬和其他太平軍士兵共兩萬多人。石達開趕到天京後,責備韋昌輝濫殺無辜,韋又對石起了殺心,石連夜逃出天京,韋就殺害了石的全家老少。天京太平軍將士異常憤怒,洪秀全就於11月初誅殺了韋昌輝及其心心腹二百多人,燕王秦日綱也同時被殺。這就是天京內亂, 天京內亂後,洪秀全讓石達開總理政務,但又對石達開心存疑忌,所又封自己的兩個哥哥為王,牽制石達開。石達開被迫離開天京,率領精銳部隊轉戰它方:後來,在四川大渡河被清兵包圍,全軍覆沒,他自己也被敵人殺害。



天京內亂使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國中無人,朝中無將。清軍乘機反撲,票建江南、江北大背。在這種情況下,洪秀全大膽提拔青年將領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為各軍主將,又封洪仁玕為幹王,總理朝政。洪仁玕為了振興大平天國,提出了《資政新篇》。它是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但迫於當時的軍事形勢,這個方案沒有能夠實行。


1858年,陳玉成、李秀成合力摧垮清軍江北大營。接著,陳玉成在三河鎮又全殲湘軍悍將李續賓的部隊六千多人,湘軍膽寒,曾國藩聽到這個消息後頓足痛哭。1860年,李秀成和陳玉成一起攻破江南大營,又一直打到上海近郊。英法侵略軍撕下“中立”偽裝,組成洋槍隊.同清軍一起攻擊太平軍。李秀成想同“洋兄弟”取得諒解,竟然禁止太平軍還擊,使太平軍遭受重大傷亡,只得從上海撤退。 1860年6月,清政府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他指揮湘軍猛攻安慶,安慶太平軍將領葉芸來、吳定彩率領兩萬多名將士拚死抵抗,全部戰死,沒有一個人投降。援軍陳玉成的部隊也傷亡很大,在敗退時被叛徒出賣,英勇就義,年僅26歲。


1862年春,曾國藩坐鎮安慶,指揮清軍分路進攻太平軍,曾國荃率領湘軍主力,左宗業率領湘軍一部,李鴻章率領淮軍,英國人戈登指揮“洋槍隊”,分頭向太平軍瘋狂進攻,最後圍攻天京。 天京太平軍內無糧草,外無援軍。1864年3月,洪秀全病逝。7月19日,湘軍攻破天京,守城太平軍與天京共存亡,同湘軍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寧肯戰死,決不投降。 天京陷落,標誌著太平天國的失敗。洪仁玕以後也身陷敵手,慷慨就義。李秀成被俘變節,在他寫完供詞的當天,曾國藩就殺害了他。

太平天國的失敗有它的必然性。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是主要原因之一, 但最主要的原因還在太平天國自己身上。


大聖看古今


不是太平天國打不過清朝。

而是,底層所構建出的這種“政教合一式的神權國家機器”打不掉“大清這種登峰造極式的封建式國家機器”。

太平天國和傳統的農民起義不太一樣,它是真的讓“天地變色”的,用的是古怪的“改造版西方宗教”當理念,把傳統綱常倫理全部打破,視儒生為豬狗,發展經濟和內政建設更是一塌糊塗。

這是什麼情況?這等於是得罪了這個制度下所有的既得利益集團。那既然如此,就只能受到其聯手狙擊了。

這一點,曾國藩在《討粵匪檄》中說的一清二楚,他還直接號召什麼“血性男子”,“抱道君子”,“仗義仁人”都來與太平天國為敵。

這種力量不是太平天國有能力打垮的,太平天國真的沒有一絲可能性打垮清朝嗎?不一定,說不定北伐的時候爭口氣,或者高層稍微再忍忍不那麼早搞內亂,大清真的被他們滅了,這種可能性是有的。

然後呢?百分之一萬的可能性,獲勝的太平天國還會被這股力量再掃出去。

所以,即使太平天國僥倖滅了清朝,它自身的覆滅命運也是無法避免的。


國史拾遺


太平天國曆時十四年(公元1850-1864),究其本質,和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沒有太多區別,但是其政策戰略和統治才能比以往更加暴戾,更加殘酷,也更加瘋狂。

年輕時代的洪秀全一心想通過科舉來取得功名富貴,但是屢試不中,後英國幾千英兵威脅北京,肆虐長江,而英國信仰基督教,洪秀全機緣巧合得到一本宣揚基督教(估計洪秀全連天主教和英國國教都分不清)的小冊子,遂起反心。

中國歷史上假借宗教迷信煽動叛亂的例子數不勝數,而洪秀全就利用了基督教,注意,是利用,而不是信仰,洪秀全信奉的不是真正的基督教,而是他自創的上帝教,中國土味基督教,因為基督教教義不完全符合他的利益和企圖,他和耶穌是同胞兄弟,在人世間,他最大,為萬邦之主。他所有的政策,制度,理論依據都以上帝教為中心,以上帝教建軍,以上帝教立國,以上帝教教義為理論依據,一切的一切都籠罩在神權下。

思想方面:宗教使人迷醉,上帝教對初期的太平天國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對太平天國的開創起著決定性作用,但是人總有醒來的一天,隨著時間的推移,太平天國形勢越來越嚴峻,不說底層兵士,就連高層的信念都開始動搖。而且為了把中國變成上帝教大本營,洪秀全不惜歪曲歷史,鉗制思想。定都以後,開始大規模焚書,孔孟諸子百家全部焚燬,不準買賣收藏讀看,否則一概皆斬,所有書籍必須等洪秀全親自刪改後傳習,要想當官必須熟讀《真道書》《天條書》《天父下凡書》等等神道書籍,導致當時的文人學子徹底離心離德。



制度方面:太平天國是極端中央集權政體,名義上取決於天王,實際上掌控者是東王,雙重領袖製為以後高層分裂埋下禍根。太平天國的女館制度是有計劃的拆散家庭,對基層幹部和底層兵士傷害很大。

經濟方面:聖庫和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經濟政策的體現。田畝制度主要原則有土地公有,計口授田,自給自足。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前期曾嚴格實行過,但是定都天京以後,基本作廢。因為太平天國的平均主義並不是建立在社會學說上,而是以一切合法權利都是全知全能的天父賜給他在塵世間所選定的代理人的思想為基礎的。

軍事方面:太平天國實行兵民合一,前期軍律嚴格,賞罰分明,秋毫無犯,人人悍不畏死,但到了後期,兵源基本都是裹挾來的,素質大大降低。而太平天國高級將領的窮奢極欲使軍官集團日趨腐化墮落,晚起的太平軍缺乏戰意,只會燒殺破壞。

所以歸根結底,洪秀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他的根本思想就一條:一切的一切都歸自己統治支配。而太平天國在宗教的麻醉,思想的改造,軍事的鉗制,政治的高壓,經濟的掠奪,高層的分裂下最終走向滅亡。而且造成了幾千萬的生命的消亡,所以太平天國雖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的確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場慘烈的浩劫。

種種原因,造成了天平天國越來越不得人心,最終被湘軍集團剿滅。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在太平天國成立初期,與清軍的戰鬥中,可以說是勢如破竹。即便是在天京變亂之後,太平軍在陳玉成、李秀成的帶領下依然是打了好幾個勝仗。然而最後的結果卻是地盤越打越少,人心越打越散,戰鬥越打越敗,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下面請聽日航君來為你分析。

一、\t後期領導層內部相互之間鬥爭嚴重

天京變亂之後,太平天國的領導層也隨之大換血。形成了以利益為紐帶而形成的以李秀成等人為首的異姓王勢力和以血緣為紐帶而形成的以洪仁玕等人為首的洪姓親族勢力。

兩者之間互不相讓,互相攻訐,引發了朝中官員走馬燈似的轉變。甚至這種鬥爭都被清政府所知道。朝中激烈的黨爭使得太平天國的領導中樞薄弱無力,漸漸難以應對惡劣的政治軍事形勢。

洪秀全的用人不當是大問題

二、\t對地方控制力削弱,將領擁兵自重

相對於前期將領們齊心協力的景象來說,後期出現了一種擁兵自重的風氣。如當時陳玉成在安徽,李秀成在蘇南、浙西,李世賢在浙東,他們各自經營自己的地盤,即便是在一省之內,大家都互不關心,甚至還會為糧草和軍餉而刀兵相見。

如安慶為陳玉成的首府,當安慶被圍攻長達一年之久時,李秀成和李世賢卻在為保存實力而作壁上觀,不肯救援。

因為太平軍各地方將領出現了自保、割據的情形,因此太平軍內部的凝聚力大大減弱,也導致了後來的失敗。

李秀成被圍困時無人幫忙

三、\t太平天國的人才匱乏嚴重

隨著地盤的擴大與戰爭的推薦,人才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太平天國前期大量人才陣亡,後期不注重人才的吸收,以至於陷入了一種青黃不接的地步。

相對於前期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太平軍後期陷入了一種固化的人才吸收模式,血緣、地域等因素佔據了主導地位。因此當時許多有能力的人升遷無望,不願意為太平軍效力。

當時著名學者汪士鐸連夜逃出天京,後來在湘軍中任職,向曾國藩提出了十條建議;容閎謝絕了洪仁玕的要求,轉投曾國藩;著名維新人士王韜在不受太平軍重用後轉投清軍。

甚至在後來李秀成被俘後,李鴻裔問他你認為官兵哪裡好,太平軍哪裡差是?李秀成回答“前者多用讀書人,後者無讀書人。”由此可見雙方的人才差距了。

清軍中的儒將——曾國藩

四、\t太平天國的地方治理的失敗

太平軍後期對於地方治理也出現了重大紕漏。太平軍身為農民起義軍,在勝利之後,本應該依靠農民,但是他們卻把地方治理的權力給了當地的富豪鄉紳。

這些人與太平軍的交往貌合神離,動輒姦淫擄掠,收斂財富,如“開印酒”等不良風氣。很快,太平天國的官員也沾染上這種風氣。

這種不良風氣加深了人民的負擔,侵蝕了太平天國的基礎,極大地破壞了太平天國內部的官民關係。

太平天國私鑄銅錢

五、\t總結

相對於前期的生機勃勃,太平天國後期基本上把所有農民起義軍犯過的錯誤都犯了一遍,以至於後期人心離散,戰鬥力削弱,最終屢戰屢敗,以失敗而告終。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想當年,太平天國在廣西金田起義時,是何等的振奮人心,一呼百應,洪秀全大旗一揮,成千上萬的貧苦農民就聚集到太平天國的旗幟下,大旗上寫著“天下一家,同享太平”,“無處不均勻,無大不飽暖”。但是沒過多久,太平天國最高領導層就在永安進行了著名的“分封為王”,坐地分贓。洪秀全為天王,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分配權力,分配財富,連女人都按職分配。據史料記載,太平軍到達武昌時,洪秀全的後宮人數已達六十多人,數量遠超此時北京的咸豐皇帝。當太平軍定都南京後,洪秀全的後宮總人數已在二千人以上,令後來南京收拾殘局的曾國藩大吃一驚。歷史事實表明,太平天國從起義那天起,就只反清而不反腐。如此一個腐敗的太平天國如何形成戰鬥力?如何打得過大清王朝?





王榮聯1


公元1861年1月20日,清朝的總理衙門成立後就上奏朝廷一封叫做《通計全局酌擬章程六條》的奏摺,對當時清王朝面臨的幾大主要威脅,進行粗略的分析:



第一位:太平天國,心腹之患,

第二位:英法聯軍的侵略,肘腋之患,

第三位:俄羅斯,肢體之患,

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他的目的是要徹底推翻清朝統治,而當時在清朝看來當時西方列強對中國提出的要求主要是經濟上的訴求,還沒有在領土方面主權方面造成嚴重的損害,所以經常把主要兵力放在了,鎮壓太平軍,捻軍和各地的人民起義上面來。

公元1861年9月12日在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的指揮下,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湘軍包圍了安慶,太平軍糧斷援絕最終投降,太平天國後期,儘管有李秀成,陳玉成這樣軍事天才指揮作戰但終究無法扭轉節節敗退的戰局,公元1863年,天京被圍得鐵桶一般嚴密,城內已經無糧可食,洪秀全只能勉勵人民吃野草來活命,公元1864年6月1日精神崩潰的洪秀全自盡身亡,李秀成輔佐洪秀全的幼子洪天貴福登基,7月19日,曾國荃率領湘軍在開天京城太平門,攻入城中,對全城進行殺戮。太平天國這個存在了14年,征戰18省攻克600多個城鎮的農民政權,終於耗盡了最後的氣力。

太平天國革命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他席捲大半個中國的革命實踐,代表著中國人民對傳統腐朽的專制制度的反抗和控訴,彰顯了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更為重要的是太平天國起義所展現的反抗精神,成為激勵中國革命的重要源泉,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後來人。



太平天國的意識形態,來自《禮記》中大同這一篇和整個儒家學說中的完美社會為原本加上結合近代傳來的基督教的社會理想。太平天國要求一步進入完美社會,這樣一個空想社會,在理論上並沒有存在過。在實踐中往往會帶來更加有破壞性的結果。

以無處不均勻為口號建立太平天國的洪秀全,事實上,從一開始就走向了自己理想的背面,

太平天國的分裂始於天王洪秀全和東王楊秀清或明或暗的王位之爭,定都南京之後,天王和東王之間在執政方法和權力分配方面,摩擦不斷這讓洪秀全感到巨大的危險。他懷疑楊秀清正在策動一場政變,想取代自己,於是他先下手為強,命韋昌輝殺了東王楊秀清,而最終洪秀全也無法容忍韋昌輝的濫殺,於三個月後將其誅殺。

在這場驚天大內訌中,農民小生產者特有的目光短淺、自私狹隘、殘忍無情暴露無遺,內訌嚴重削弱太平天國的戰鬥力和凝聚力,太平天國由全盛從而轉向衰弱,也讓清政府隱約看到了勝利的曙光。1857年夏天遭到洪秀全猜疑的石達開離開南京,帶走了最忠於他的20萬部隊。

天京事變後,洪秀全情緒消沉,完全沉湎於奢靡的後宮生活。這顯然與聖經對教徒的要求背道而馳。洪秀全迷途不知返,竟對聖經內容進行刪改,以修正十款天條和聖經內容有所矛盾的部分,維護自己的統治,直到1863年天京被清軍圍得鐵桶一般嚴密,全城吃野草來活命,公元1864年6月1日精神崩潰的洪秀全自盡身亡,結束了自己荒唐的一生。



中國歷史上這場規模空前的農民戰爭,最終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了。太平天國這段歷史告訴我們,打鐵需自身硬,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1254字,21:36


宇文度鵬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一次農民革命,在清朝末期,戰事不休,西方列強的入侵讓清政府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賠款了大量的白銀,急劇的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民族矛盾激發了內部的階級矛盾,百姓紛紛揭竿而起反抗剝削,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了轟動全國的太平天國運動。

當時太平天國運動甚至有席捲全國的趨勢,聲勢浩大,兵多將廣,攻城掠地,佔據了清朝將近一半的國土,與清朝成分庭抗禮之勢。但為什麼順應民意席捲天下的革命會戛然而止,最終以失敗告終呢?

首先,太平天國運動最大的失誤就是戰略性失誤,太平軍攻克南京後楊秀清率文武百官迎洪秀全入城,建都於南京,並改南京為天京。

然而過早的建都讓太平天國喪失了銳氣,並且在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後就停下了腳步,給了清朝一個難得的喘息的機會,清政府勾結西方列強,對太平天國進行了全方面的圍剿。恩格斯指出:“在戰爭中,尤其是在革命戰爭中,在沒有獲得任何決定性的勝利之前,迅速行動是一個基本規則。”

恩格斯科學的指出了太平天國的戰略性失誤,導致銳氣盡喪,再加上高層洪、楊都有了都有偏安和及早享受的思想,沒有了當初那種銳意進取統一天下的志氣,讓太平天國運動失去了最佳的渡過長江北上的機會。

其次,農民階級的侷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發展,沒有系統而科學的理論指導,他們的分散性、守舊性,以及眼光短淺等毛病在太平軍中顯露無疑,許多太平軍將士參加革命都是出於生活所迫,希望改變貧窮落後的經濟地位。

報著當官當將軍的思想才去從軍,並沒有為國為民的想法,這種目光短淺的思想嚴重束縛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發展,而古代農民戰爭最多也只是建立封建社會,這就限制了太平天國運動發展的方向,再加上嚴重的信仰危機,導致了分散主義的滋生,致使太平天國大好的局勢一步一步走向低谷,再難有回天之力。

最後,太平天國政權的腐敗從根本上動搖了太平天國政權的根基,從建都開始,許多人就開始大肆享受,上層領導階級勞民傷財,更是窮其奢華的建造華麗的宮殿,上層領導安於現狀。

清政府雖然衰落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軍隊訓練有素,人才更是數不勝數,在兩者極端的對比下,太平天國當然不能與之相抗衡,最終以失敗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