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否真的有心匡扶汉室?

糖猫儿


子曰: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口口声声都说要“匡扶汉室”,然而,曹操、刘备、孙权谁不是欺世盗名?

周瑜说曹操:“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算是抓住了历史的本质。

曹操后半生,一直在控制着献帝手里的“假汉朝”,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但我们不能因此贬低曹操,因为当时的汉朝,事实上已经腐朽到不可以匡扶的地步!

01.曾经的汉臣曹操

事实上,在董卓乱政前,曹操也曾经是一个汉臣,而且还是一个很优秀的汉臣!

汉灵帝时期,20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他依靠背景当上了洛阳北部尉,负责地方治安。年轻的曹操在衙门里悬挂起五色棒,处理那些敢于犯禁的人。

他不避权贵,一棒打死了太监蹇硕的叔叔。

后来的曹操先后担任顿丘令、议郎,而在黄巾起义时,29岁的曹操成为了骑都尉,他在颖川大胜黄巾军。因此,曹操升为济南相。

而在济南相的位置上,曹操又展现出了反腐的才干,他惩治墨吏,却几乎罢免了当地绝大多数基层干部。从这里,我们可以想像当时的汉朝,已经是一个多么腐败的存在。

而在董卓进入洛阳前,曹操已经成为了典军校尉,属于禁军序列,是西园八校尉之一。

02.不成功的匡扶:从讨董主力到命悬一线

而董卓之乱后,他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匡扶”。这个时期的曹操,依旧是血气方刚的曹操。

中平六年,35岁的曹操散家财举义兵,首倡天下讨董。

初平元年,36岁曹操联合起袁绍、袁绍、刘岱等十几路武装,一起西进洛阳和董卓打架。然而,以袁绍为首的盟军,事实上各怀鬼胎,根本不想匡扶汉朝,他们根本就是想来夺取利益。

尽管曹操一次次提议主动出击,然而众人只在酸枣置酒高会。于是,愤怒的曹操作了一回死,他带自己的几千兵去追击董卓大军!一个疯狂的行为,最后导致的只是惨败,惨败到命悬一线。

董卓面前,曹操匡扶汉朝失败。但事实上,真正让曹操失败的并不是董卓,而是那些一起讨董的乌合之众:袁绍、袁术、刘岱们!

03.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前,汉朝事实上已经气数将尽,皇帝先被董卓劫持,然后洛阳被一把火烧掉,整个朝廷跟着董卓进了长安,然后又遇上了李傕、郭汜之乱。

到建安元年曹操见到汉献帝前,皇帝已经几乎混成了一个流亡政权的领导。

而在讨伐董卓失败后的这一段时间,曹操是在和中原大大小小的割据武装作战。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核心团队,荀彧等人已经是曹操的帮手,曹仁、夏侯惇们已经叱诧风云。

面对是否迎汉献帝的问题时,41岁的曹操已经不愿意再给汉朝当马仔了。荀彧劝说他迎接献帝时的建议很具有象征意义,《三国志》记载了这段话:

彧劝太祖曰:“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可以看出,这个时期,荀彧已经把曹操看成了刘邦、晋文公一样的人了,事实上,曹操也默许了这种观点!而这,就是不惑之年的曹操,不再真心匡扶汉朝的曹操。


04.汉朝之不可匡扶

事实上,汉朝没落到靠曹操庇护这个地步,是他们自己作死的缘故。

黄巾起义就是民众反感汉朝的标志。

真正的汉朝末年是:宦官专权,外戚乱政,党锢之祸,卖官鬻爵,土地兼并,民不聊生!

事实上,天下大乱以后,有识之士都不再看好汉朝,鲁肃在初次见到孙权时,曾经有过史上有名的《江东对》,对汉朝的未来进行了预判,《三国志》记载了当时的观点: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可见,江东也持有汉朝不可匡扶的观点,其实周瑜骂曹操汉贼,多少有些不厚道。

曹操放弃匡扶汉朝,是顺应历史的,所以,我们不可以简单地从刘备、周瑜给出的角度去理解这件事。


历史迷猴神通


曹操年轻时是真心想匡扶汉室做一个治世能臣的。那时由于汉灵帝昏庸,外戚和宦官集团斗争不断,严重影响了社会方方面面,治安是相当不好,势力集团就是做了恶,衙门不敢整治,比现在的孙小果牛的人大有人在。曹操是官二代,背景加上能力他出任了洛阳北公安分局局长,好家伙,一上任就来了一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蹇硕可是皇帝跟前的红人,他叔父违反了宵禁令,曹操照样把他给杖毙了,因为这事最终丢官罢职,活脱脱一个青天大老爷啊。到董卓乱政,曹操敢学荆轲刺秦的戏码,虽然没成功,但是勇气可嘉,比那些口口声声说爱大汉,在董卓面前大气不敢出,回家抹眼泪的群臣强了太多。再到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曹操和孙坚是少数想着打败董卓恢复汉室的人,可惜最终周篮打水一场空,曹操失望了,汉室真的要倒扶不起来了。汉室若是倒了,可秩序不能乱,千万黎民还要生存啊。强者有一个特征不屈不挠,曹操短暂的迷茫后就又开始了振奋。他以聪明的思维,强大的人格魅力,对敌人脸厚心黑,东征西讨,这个过程有失败,有面对大山一样的敌人,曹操都走了过来,最终成就了魏国霸业。他有些手段很毒,被世人误解,可他一直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北方的老百姓在他的领导下终于安居乐业了。



快意恩仇武大郎


前几年安阳曹操墓被发现并保护性挖掘,遗憾的是此墓曾经多次被盗,曹操夫妇(尚不清楚女方是哪个?),除了历次盗墓有文献价值被洗劫一空,曹操的尸体也被破坏的很严重,谁个跟曹操有这么大的仇恨呢?看来“一代奸雄”的帽子是扣定了!
安阳曹操墓现场


实际上“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让天下人负我”根本不是曹操所言,也没有任何文献所载他说过此言,因为《三国》流传太广,这句完全是杜撰的话也深入人心了!

1)曹操是历史上一位少有的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重视人才,唯才是用,战术灵活而且有战略眼光,著有《孙子兵法注解》等著作。


2)对当时国家的贡献,是他结束了北方战乱局面,建立起良好经济机制和社会程序,有很多人对这点看法不一,但是从他前面以及后面统治和治理情况来看,他作宰相时北方经济发达,老百姓安居乐业,人口也增加十几倍。

而西蜀却因为人才凋零使诸葛亮几次北伐未果还活活累死,这不更说明曹操当政的这种贡献是前所未有的吗?还有人说他杀戮太多,这本身就是吹毛求疵,试问哪个统治者在夺权过程中不杀戮?刘备就不杀吗?孙权就不杀吗?孙权连同盟者诸葛亮、关羽都杀,也算仁慈吗?因为他杀伐果断就说他阴险狡诈也太矫情了!



3)创立屯田制,士兵不打仗也要下地种田,减轻农民负担,开创了一段短暂的三国盛世,三国里明显曹操时期是最富裕时期。


4)开创诗词新风采,被称为“建安风骨”,特别是《龟虽寿》,“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前无古人的诗人气魄!曹操最大的问题是吃相难看,追求目标不择手段,为了笼络皇帝嫁几个女儿给他,喜欢的女人哪怕是人家的婶娘,遭当时封建的天下人啐骂!

不管后人是如何揣测他的阴谋诡计,但是他在世时多次拒绝称帝的要求,这是不争的事实,他当时肯定有这个实力去办到,但是没有去作,还有衣带昭的事,先不说是不是确有其事,几个大臣谋反都威胁到政局稳定了,是谁也不会放任不管的,更不会手下留情的,至于他儿子夺权这账不应算到他头上!


黄蜂二师兄


一..我还是表明观点,曹操在前期其实是忠于汉室的,他在刺杀董卓失败之后他逃走了,然后他说了一句您叫天下人负我,休叫我负天下人。其实那是一种无奈,在东汉末年从黄金期到董卓晋级,然后等等一系列事件,其实已经交给国之不国北方匈奴,但入侵,当时曹操其实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想将这个破碎的国家进行一个完整化,他前期也没想当皇帝。他前期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只是人性的弱点就是在于权力过于集集中的时候,他就改变了。

二..曹操在公元208年以来的政治活动,目的并不是为他儿子做铺垫,而是为他自己做准备。

何以见得?且看下面的进度表:

1.建安十三年(208)六月,废三公、称丞相,在制度上集权于一身

2.建安十七年(212),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3.建安十八年(213)五月,汉帝册封魏公,加九锡、都邺城、建魏国、设百官;七月建魏国宗庙社稷

4.建安十九年(214),魏公曹操位在诸侯王之上

5.建安二十一年(216)四月,进爵魏王、行天子舆服仪仗

6.建安二十二年(217)冬十月,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立曹丕为魏王国太子

三.曹丕则按照儒家的“尧舜禅让”套路谦让了三次,最终在延康元年十月十三日接受了象征皇位的玺绶诏册。

十月二十八日,曹丕批准了桓阶上奏的《登坛受命表》,十月二十九日,曹丕正式在许都城外的受禅台接受了汉献帝刘协的禅让,并改元“黄初”,改许都为许昌,以洛阳为曹魏帝都所在。

曹丕篡汉称帝后便册封孙权为吴王,刘备也在半年后称帝,三国鼎立格局在名义上得到初步确立(曹丕的魏朝、刘备的汉朝、孙权的吴国)。

虽然刘备在名义上依旧反曹,却已经停止了对于曹魏的军事行动,转而开始筹备东征孙权。

公元221年夏,刘备在称帝三个月后便开启东征。

一年后的夏天,刘备被陆逊挫败于夷陵,至此,刘备集团从新野屯兵以来逐渐积攒起来的主力野战军,随着关羽荆州军、刘备主力军的两次重大挫败,几乎全军覆没,对于曹丕而言,来自刘备集团的军事压力,瞬间烟消云散。







徐氏客卿


曹操起兵

当初董卓入主朝政之时,也愿意拉拢曹操,给他封官,但是曹操仍然选择弃官逃亡。

在当时,弃官属于违法行为,为此朝廷下诏捉拿曹操,可以说曹操在决定脱离朝廷的时候,就下了反董的决心。

他返回家乡后,得不到父亲曹嵩的支持,只能靠倾尽家财,以及在好友卫兹的资助下,筹办军队,参加反董联军。

曹操能做到这一步,可以说是没有退路了。“反董”和“匡扶汉室”是相辅相成的。

当时曹操的地位,声望,在反董联军中并不高,《三国志》中因为曹操是《武帝纪》传主,所以有所拔高,显得曹操在反董联军中有所统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事,那些文字都是虚的。

在“尊刘贬曹”的《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地位也被拔高,成了盟主袁绍的军师,从中出谋划策,加了不少戏。

实际上,曹操多年后写自己起兵时事,说自己和工匠一起制作兵器,当时北海名士孙嵩也在本地,看到曹操如此,还嘲讽他:“你是要做大事的人,怎么跟工匠一起做刀啊?”曹操不以为意,解释道:“能做小事,也能做大事,这有什么关系!”

曹操的画像

引用:《太平御览·卷346》引《魏武军策令》:孤先在襄邑,有起兵意,与工师共作卑手刀。时北海孙宾硕来候孤,讥孤曰:“当慕其大者,乃与工师共作刀耶?”孤答曰:“能小复能大,何害!”

归附袁绍

曹操起兵后,最初是追随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的酸枣联军,这部分联军在西进雒阳的时候,在荥阳汴水边上被徐荣击败,此后,酸枣联军一蹶不振,曹操的兵力也丧失殆尽。

曹操和自家兄弟曹洪等人前往扬州征兵,然后转投袁绍去了。

袁绍赶走冀州牧韩馥后,曹操也被表拜为东郡太守,又趁着刘岱战死后入主兖州。

在这段时期,袁绍自己都没有继续讨伐董卓的想法,而是跟自己堂弟袁术发生内讧,互相攻击,抢地盘。

曹操在这段时期里,协助袁绍作战,几经浮沉,最终也在兖州站稳了脚跟。

兴平年间,长安朝廷派出的使者赵岐前来关东,袁绍和曹操也去迎接了赵岐,并表示愿意效忠长安朝廷(汉献帝刘协)。

曹操的雕像

引用:《后汉书·赵岐传》:是时袁绍、曹操与公孙瓒争冀州,绍及操闻(赵)岐至,皆自将兵数百里奉迎,岐深陈天子恩德,宜罢兵安人之道,又移书公孙瓒,为言利害。绍等各引兵去,皆与岐期会洛阳,奉迎车驾。

迎帝都许

汉献帝刘协东归之后,遭遇种种危机,先是李傕等人追击,后是遭遇饥荒。刘协派出使者去联络关东诸侯前来支援,迎驾,最终也只有张杨、刘表等人资助了处境窘迫的朝廷。

曹操在正月时想去迎驾,还被阻挡;

刘备

是没有地盘,吕布和袁绍是随便派使者应付了事;

袁术是有自己的小算盘,准备称帝;

公孙瓒的情况没有记载,从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写给吕布的书信上看,公孙瓒和袁术都是并列为逆贼的人。

在八月时,朝廷中的董承和韩暹争权,董承私下征召曹操进京(雒阳),曹操这才得以入主朝政。

曹操的画像

引用:《后汉书·董卓列传》:(韩)暹矜功恣睢,干乱政事,董承患之,潜召兖州牧曹操。操乃诣阙贡献,禀公卿以下,因奏韩暹、张杨之罪。暹惧诛,单骑奔杨奉。

初心渐变

曹操在许都主政之初,着力提拔自己的亲信,但仍然也要忌惮袁绍、董承等人的虎视眈眈。

在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时,曹操诛杀了董承,又击败了袁绍,从此成为汉廷中的第一人。

四年后(204年),曹操攻克邺城,自此盘踞冀州,脱离许都,可以说这些年来,他的权力和地位逐渐提高,这些情况改变促使他必然走向专权,架空汉廷。

可以说,此时的曹操已经不再是当初在襄邑和工匠一起打铁的那个曹操了。

朝廷中的尚书令荀彧及少府孔融也曾多次阻止曹操增大地盘的计划(重置九州,扩充冀州),早期,曹操还得谦让,表示接受荀彧的劝告。但是时间越往后,曹操就越没有回头路。

曹操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指使郗虑罗织罪名诛杀孔融,十七年(212年),荀彧在寿春自杀。

十八年(213年)曹操称魏公,正始在冀州筹备魏国基业。

——曹操走到这一步,“扶汉”是不存在了。


热点六点半


有心还是无心?我感觉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时势。曹操早期发家依靠“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的政治策略,随着曹操奉汉献帝迁都许昌,他不仅获得了原汉室臣僚的支持,而且赢得了大批士人归心,“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加之曹操礼贤下士,任人有方,使得其“任天下之智力”,为以后的不断发展壮大储备了丰厚的人才资源。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占据了名为“义”的高地,使自己成为护卫汉室正统的“王师”,使得大部分割地纷争的各路军阀为求名正言顺的拥有既得利益,不得不臣服于曹操控制下的汉室,以求获得朝廷的正式任命。如建安三年,渔阳太守鲜于辅因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终能定天下”,“率其众以奉王命”,被任命为建忠将军、都督幽州六郡,因奉天子而有义战之名是曹操军事政治上居于优势的重要因素。

但也正是因为奉天子的策略,束缚住了曹操的野心,使得曹操后期最终没有越雷池一步。曹操最终没有废帝自立,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他心理清楚除了自己的嫡系外,汉室正统是凝聚人心的重要因素,三足鼎立,己方内部人心不能散;二是反对自己独裁的人不乏元老功勋,自己尚未行废立就已有不小阻力,若行废立之后,人心向背尚未完全在掌握之中,只能一步一步为后来人减少障碍;三是曹操确实为振兴汉室做出了巨大贡献,“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在东汉末年,应该也只有曹操能有足够的底气说出这样的话。“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可以看出,曹操早年起兵是抱着捍卫汉室的目的,其理想是挽大厦于既倒,应该说其骨子里始终有着振兴汉室的情节,随着自身势力的逐渐增强,这种情节或许会削弱,但不至消亡。



天那边的海浪


讲到曹操是否真的有心匡扶汉室这个问题,放到问吴三桂是否有心引清军入关?问所有开国皇帝怎么能够立国,叛逆大臣为什么谋反,甚至于马云,马化腾这些成功人士为什么能大获成功,某些极坏之人为什么会做坏事。

都有相通之处 那就是人心与时势。

佛语说,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说的就是人心。 曹操身为一个小小汉臣之时,不会也无能力思考和左右汉朝的走向,在那个时候,曹操能做只有做好自己份内之事和拉笼,结交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随着曹操势力变强大,刘备,孙权的实力也强大了,不能胜之,曹操才软禁汉帝,打出拥护汉帝匡扶汉朝的旗帜。

曹操顺势而为,就是时势,假若当时曹操不迎回汉帝,也必有诸候会打出匡扶汉室这张牌,也就是说,穷途末路的汉室已仅仅是汉末各路诸侯聚拢人心的一个手段而已,何来的真心。

以史为证,成事者,无非是有想法和行动,最终成败,也只是走一步看一步。


瞎忙的胖子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才华又非常凶残狡诈的著名奸雄,曹操的座右铭是宁可我对不起别人,不能让别人对不起我。

曹操不可能像诸葛亮岳飞袁崇焕等忠臣那样死心塌地忠于皇帝,曹操只是利用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为曹魏王朝取代东汉王朝一步一步打下基础。

比如公元196年汉献帝迁都许昌以后,曹操开始控制汉献帝,汉献帝身边的侍卫全部都是曹操的爪牙,赵彦等忠于汉朝不与曹操一条心的大臣多数都被曹操杀害,汉献帝非常愤怒当面向曹操表达不满,曹操大惊失色汗流浃背磕头而出。

由于曹操飞扬跋扈独揽大权,很快就与忠于汉朝的大臣矛盾激化,公元199年汉献帝就用衣带诏密令董贵妃的父亲董承及皇族刘备等大臣除掉曹操,结果在公元200年曹操就先下手为强,把董承种辑吴子兰王子服等大臣满门抄斩,又杀害了董贵妃及她腹中的孩子,汉献帝向曹操为董贵妃求情也无济于事,只有刘备死里逃生。

公元208年曹操把忠于汉朝的著名大臣孔融满门抄斩。

公元214年,曹操又杀害了汉献帝的伏皇后及她生的两个皇子,伏皇后哭着请求汉献帝救命,汉献帝悲哀地说自己都自身难保,伏皇后家族几百人都被曹操杀害。

从曹操的所作所为看,那些为曹操涂脂抹粉,把曹操美化为忠于汉朝而匡扶汉室的完全是颠倒黑白趋炎附势的势利小人。

因此,那些说曹操忠于汉朝匡扶汉室的人就像说猫忠于老鼠帮助老鼠繁衍生息一样无知可笑。


厚德载物49847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汉朝政权危机四伏,加上十常侍之乱,人心惶惶,民不聊生,董卓迁都,怨声载道,李郭之乱结束之后,接着就是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历史造就了曹操,如果当时大将军何进听从曹操的建议,"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必败也"何进,袁绍主张大规模铲除十常侍的时候,曹操说不可轻举乱动,更反对召董卓进京,曹操官职为"典军校尉"这个时期的曹操有心匡扶汉室,随着权利上升,直至魏王加九锡,仪仗与天子差一步之遥,魏王府就是朝廷的决策中心,派人监视汉献帝和朝臣们的一举一动,虽有力灭掉汉朝,碍于封建传统,他又不敢,只是一步一步削弱朝廷势力,为子孙夺权创造条件。


青石5340


我是海浮人,我来回答。

曹操前期确实有匡扶汉室之志,但是后期迎奉天子之后,权势日益增大,遂有篡汉之心。曹操手下第一谋士荀彧就是因为曹操的匡扶大汉之志,才尽心尽力辅佐曹操,只不过后来曹操的野心显露出来后,二人才分道扬镳。所以前期的曹操确实有匡扶大汉之志。

所以,前期的曹操做了什么,让我们知道曹操是匡扶过大汉的。

不与董卓同流合污

曹操原是汉灵帝亲自设置的西园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太尉曹嵩之子。身份显贵,当时董卓进京辅佐皇帝,实为乱政。曹操此时可是有实权的京官,而董卓只能算是一个地方官而已,论身份董卓不及曹操尊贵。

所以董卓主政后,极力拉拢曹操,但是曹操不满董卓紊乱朝纲,为乱汉室,行倒行逆施之举,所以曹操化妆易名逃出京城,回到故土陈留,召集天下义兵,讨伐董卓。

天下诸侯,于酸枣聚合,但是纵观各路义军,只有曹孟德最卖力。各路诸侯,也是消极怠战,保存实力,不愿意为匡扶汉室出一份力。酸枣本来汇聚天下义军,本来应该声势浩大,但是各路诸侯夜夜笙歌,只有曹操独木难支。

摒弃私自废立者

前面说过,曹操是贵族出身,也是中央握有一定实权的人物。天下大乱,谁都想拉拢一下曹操。但是曹操始终奉京城先帝为正统,不与私自废立者同流合污。

比如,袁绍和韩馥曾经私自立汉室宗亲刘虞为皇帝,对抗中央。想得到曹操的支持,曹操坚决不同意,甚至袁绍拿出传国玉玺,曹操也是耻笑了几句,不为所动。

汉末时,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等当世豪杰,准备废掉灵帝,另立合肥侯为新君,想拉拢曹操,得到曹操的支持,曹操断然拒绝。

可见世受国恩的曹操一直是奉中央汉室为正统,不谋反罔上。

浮人结语

曹操前期是怀有匡扶汉朝之心的,随着灭二袁、吕布等地方诸侯后一统北方,权利达到顶峰。或许也是汉朝气数已尽,也可能是权利这个诱人的玩意在作祟,后期的曹操断然是有篡汉之心的。

我是海浮人,似乎在寻找什么,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