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管教孩子上却陷入误区,如何破?

父母在管教孩子方面,是处于什么情况呢?是喋喋不休地说服?还是大喊大叫的命令?是束手无策?还是能应付得很好呢?


那些教育孩子时,喋喋不休的说服、大喊大叫命令孩子的父母,所获得的结果是:孩子全然不理,甚至变本加厉。
父母的手应该充满关爱和温暖,而不是让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惧。一个在战战兢兢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渐渐的发展出一些负面行为。比如,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说谎;有需求不敢说就偷窃等等。

管教孩子是一门大学问。
“好孩子要乖,听大人的话,懂事,长大后才有出息。”孩子太乖,事事都听父母的,按部就班的照大人的安排去做,大人是省心了,但是孩子个性却被抹杀了,而且太乖的孩子长大以后会十分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意识。
父母培养孩子的个性个性不是另类,而是从孩子自身特点来培养他们主动、勇敢、热情、体谅别人等优秀的品质。
我们可以不要求孩子具有别人所有的优点,也不需要和其他孩子比,而是慢慢培养孩子自己的认同感。
即使孩子顽皮,我们可以帮他把坏的习惯改掉,好的习惯发扬,让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管教孩子方式不正确,塑造出来的孩子只会让我们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因此,父母要做到未雨绸缪、坚持不懈,并随时都保持头脑冷静。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完成自己当年没有完成的梦想。
于是一直逼孩子都往自己认为的正确方向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学画画。
在父母的压力和逼迫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愉快时光变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之间和睦关系,追求一些并不一定正确的父母的理想。当子女长大回想童年,尽是不快乐的回忆。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由于急于求成或爱子心切,不知不觉步入了误区。
有的妈妈害怕孩子受到伤害,于是,对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揽,连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让他们碰。这种过分溺爱的表现,只会让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当孩子走向社会了,也会缺少自信,阻碍孩子的社交能力。
有的妈妈和爸爸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不同意见,不是沟通商量着去解决,而是各持己见,甚至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不但帮不了孩子,还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全和不知所措。因此,妈妈们如果和爸爸有什么不同意见,最好避开孩子进行沟通和商量。

很多父母认同了打骂孩子不对的观点,于是,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对孩子“晓之以理”,结果理没有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为什么?


因为孩子缺乏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孩子过于民主,很容易让孩子变得为所欲为。
对孩子过分民主,容易把孩子宠坏,是孩子变得固执任性。
因此父母们应当根据孩子年龄大小、事情大小来确定是否让孩子做主。
有的时候该采取强制措施时还是必要的,让孩子懂得淘气应有限度,任何时候都不能有过分的行为,在不良行为一开始就制止他。

有些父母可能为了激励孩子,于是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
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方法却弄错了,因为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长此以往,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扼杀掉,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会被无情的摧毁。
因此父母千万不要小看自己的孩子,即便他真的错了,可以提醒他,让他知道你相信他有能力做好,不要用“你老是这样,从没有做好过”这类指责的话语。或者因为做错了事,孩子必须受到一定惩罚,但是也不可因此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而是让孩子明白:妈妈是爱自己的,只是不喜欢我这样做,所以才会受到惩罚。

在教育孩子时,奖励和惩罚都是有必要的,但是很多父母也因此走进了极端。要么就是只奖励不惩罚,要么只惩罚不奖励。
比如,有的孩子做错了事,有些父母却承诺以奖励来让他更正。这种方法只能纵容他下次再犯,用奖励的方法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实际上是变相鼓励孩子继续做错事。有的孩子进步了,理应得到奖励,可父母害怕他骄傲,于是什么也没有说,这样只会让孩子失望,长此以往,孩子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孩子如果真的犯了错误,惩罚必不可少;如果孩子进步啦,该有的奖励一定不要少。惩罚和奖励要做到有的放矢。

父母做错事却从来不向孩子道歉,也是管教孩子容易进入的雷区。
有的父母明知道是自己做错了,冤枉了孩子,可是碍于做父母的面子,不好意思跟孩子道歉。
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大人犯错了无所谓,不需要道歉,不需要改正。那我也要快快长大。
其实,假如父母真的明白自己的错误,跟孩子说“对不起”,可以让孩子明白: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谁错了都应该要道歉,并试图改进。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管教孩子上却陷入误区,如何破?

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