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

让学生学会“参与”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强调学生的“参与”,并且要“全员参与”和“全过程参与”。没有学生参与的课绝对不是好课,只有学生充分参与并且有效参与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因此,提倡学生参与学习,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参与。

培养好学科代表和小组长。在学生广泛参与的新型课堂上,学科代表、小组长担负着组织学生学习的责任,他们是教师教学的直接助手,许多时候要充当“小老师”的角色。教师要对他们进行“模拟教师”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如何分配学习任务,如何引领学习过程,如何对同学的表现做出评价和点评。学科代表、小组长会组织,会引领,课堂教学才能有条不紊,顺利推进。

让学生学会展示。教师讲得少了,学生展示就成了课堂学习的主要手段。谁来展示?如何展示?如果组织无序,不得要领,课堂必然会杂乱无章,不分主次,没有头绪,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效果。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展示,必须让学生学会组织展示、进行展示的方法。如果小组全员参与展示,要对展示的问题进行细化和分解,根据每个学生的展示能力和个性特点,安排具体的展示角度,比如:引导、读题、展示思路、展示过程和方法、总结、拓展、提问检测,各个环节都要安排得井然有序。还要让学生学会组织语言,如何起始,如何展开,如何终结,都要事先考虑好,展示时做到有条有理,详略有致,简洁明了。

让学生学会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激励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及时有效的评价有助于矫正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课堂评价,必须建立具体可行的课堂评价规则。班级内谁来对小组进行评价,小组内谁来评价每一个组员,评价哪些项目,要求什么样的标准,如何打分,都要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最好让学生参与规则的制定,自立的规则往往更符合学生实际,执行起来也更容易操作。可尝试让学生参与“点评”,当然也要对点评的方法进行引导。

打造新课堂,提倡学生“主体参与”,教师的引领非常重要。教师要动脑筋,想办法,下大力气引导学生学会参与。不仅要让学生敢于参与,乐意参与,而且必须会参与。只有学会参与,即会讨论,会展示,会评价,学生的参与才能真正产生学习的效率和效益。

课堂刚刚放开,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肯定会暴露出许多问题,课堂上一时的“乱象”在所难免,千万不能因噎废食,未曾放手就要收手。倘如此,永远也不会迈开课改的步子。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不能放任自流,必须进行掌控和引导。但要有耐心,不可急于求成。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