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澶州城遺址

澶州城始建於五代梁貞明五年(919年)出於軍事防禦的需要,唐晉王澶州守將李存審在黃河德勝渡口夾河築柵,並在黃河兩岸修築南北二城。不久,又擊屯積糧草和駐紮軍隊。當時城牆周長24裡,形狀南直北拱,形如臥虎,俗稱“臥虎城”。後晉天福三年(938年)澶州治所自頓丘(今清豐縣城一帶)移至此。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南城為黃河淹沒。今天的濮陽城即建於澶州北城之上。澶州城遺址現殘存城牆以城西南部分為最,殘高12米,上部厚26米,下部厚46米,斷崖出夯層清晰可辨,牆土包含有豐富的唐、宋時期的遺物。

濮陽:澶州城遺址

從《嘉靖開州志》和《嘉慶開州志》的記述,我們可以知道,一直到明清時期,(澶)開州城依然是十分繁榮的。自明代知州李嘉祥增筑後,城池“高三丈五尺,廣三丈,門四,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有迎春、成秋、朝陽、拱北四門。甕城外環以牆,達諸關門,駕層樓其上,幾五丈,頗極壯麗,十郡縣莫先焉”。由於受到河患和戰爭的損害,它的傳統風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在以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戰爭和河患,州城屢壞屢修。從明弘治十三年到清光緒三年,開州城經過大小不等的15次修葺。

   清時的開州城南依黃河故道,外形呈半圓形。顯然是戰爭防禦需要的遺留。今天濮陽老城,仍然保留著晚清至民國以來的傳統街區和佈局。中心矗立著一個始建於明嘉靖二十六年(1548年)的正方形四腳牌樓,以牌樓為中心的東西南北四條街基本保留了清代建築的歷史風格。另外在原來城市格局中還有城隍廟、御井街、迴鑾碑、清真寺、天主教堂、北關等遺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