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鞋子》:責任、共情、善良,構成催人淚下的人性之美

伊朗電影《小鞋子》,去年第一次看,看得淚流滿面。最近疫情在家,又看了一遍,依然非常揪心。

故事其實很簡單:一個伊朗困難家庭,哥哥阿里幫妹妹取回補好的鞋子,結果在商店買東西的時候,被撿拾垃圾的老人當垃圾帶走了。經過反覆“協商溝通”,這個哥哥和妹妹之間保守住丟鞋的秘密。兩人利用放學時間差,妹妹先穿球鞋去上課,然後放學後回來,再哥哥穿球鞋去學校,為此哥哥阿里經常遲到,他被學校老師責罵多次。

在一次學校的跑步比賽中,第三名可以獲得球鞋一雙,阿里便下定決心去為妹妹贏得。最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阿里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卻錯失球鞋,於是他抱著沉甸甸的獎盃哭著回了家。

《小鞋子》:責任、共情、善良,構成催人淚下的人性之美

阿里的球鞋(劇照)

在這部90分鐘不到的影片中,讓我們看到了伊朗這個貧困家庭中,孩子們生活的艱辛。同時,還看到了他們的單純和善良中閃耀著美麗的心靈之光和人性之美。不僅僅是哥哥阿里的,妹妹的,還有父親的。

《小鞋子》:責任、共情、善良,構成催人淚下的人性之美

阿里(劇照)

1、從阿里感受責任之美

阿里家庭裡,有三個小孩,阿里最大,又是男孩,稚嫩的肩膀默默扛起了為家庭分憂的責任和擔當,不僅要照顧兩個妹妹,還要幫家裡做很多家務。

在丟失鞋子的當天,他內心是極其渴望取回那丟失的鞋子,阿里找了兩次,兩次都被店老闆喝斥回來。阿里並沒有把這個對他們來說“天大的事情”告訴父母,而是找到了一種解決的辦法:利用放學時間差,兄妹倆人共同穿這雙僅剩的球鞋。於是,在影片中出現很多次阿里和妹妹奔跑和倉促換鞋的長鏡頭畫面。

在影片中,阿里流淚的特寫畫面比較多:被妹妹問鞋子在哪,他流淚;在學校遲到,被老師喝斥,他流淚;因為長跑報名晚了,他流淚;最後他獲第一名而錯失鞋子,他流淚;等到家面對妹妹的責問,他又流淚。

《小鞋子》:責任、共情、善良,構成催人淚下的人性之美

阿里參加長跑比賽(劇照)

這個流淚,讓人揪心和震顫,對小小的阿里來說,不是懦弱,而是對一個家庭的擔當和責任。

而另一面,阿里在電影中也笑過,比如和父親到縣城去打零工,父親木訥內斂,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而這個時候,阿里主動為父親做“翻譯”。父親非常驚訝,對阿里說:“原來你知道這麼多啊”,這個時候阿里笑了。

阿里知道,這是自己能參與家庭建設的一次認可和肯定,他內心是充滿自豪的。

在得知可以報名參加長跑,他一回來就把這個喜訊告訴了妹妹,這裡特意給了阿里一個笑的特寫畫面,這個笑,是阿里一直為丟失鞋子心存愧疚而產生的強烈彌補心理,他想參加長跑贏來一雙鞋子,釋放壓在心頭的巨大石頭。

在電影的最後,阿里長跑比賽中,他耳邊迴響的是妹妹的話語“我沒遲,我一路跑過來的”、“運動鞋太髒了,我不好意思穿它們”,導演在這一片段中,特意將現場的吶喊和嘈雜去掉,迴盪在阿里耳邊的只有妹妹的聲音和自己的氣喘吁吁,就算被別人故意撞倒,阿里依舊努力爬起來,向前奔跑。

阿里知道,妹妹的鞋子才是最重要的,既然承諾妹妹,就要奮勇爭取。

2、從妹妹莎拉感受共情之美

在電影《小鞋子》中,阿里的妹妹莎拉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相對哥哥阿里來說,妹妹莎菈更像是一個“受害者”,因為哥哥把自己的鞋子“弄丟”,自己的生活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每天不得不跑步上學,又不得不奔跑放學,連考試都要時刻關注時間,學校上體育課,都不能伸出腳。

但在“丟鞋”事情發生後,她沒有“打小報告”到父母那告狀,而是主動用作業本先問詢哥哥,協商解決辦法,最後和哥哥共守這個秘密,自己默默忍受。

《小鞋子》:責任、共情、善良,構成催人淚下的人性之美

妹妹莎菈(劇照)

在一次考試中,莎菈一邊考試,一邊擔心會耽誤哥哥的上課,為了爭取時間,她提前跑出考場,然而因為鞋子太大,在跑的過程中,鞋子掉水溝裡,好不容易被好心人幫忙打撈起,又穿著溼漉漉的鞋子跑去和哥哥阿里會和。面對哥哥的責備,她開始有點小情緒,準備去告哥哥一狀。

當哥哥阿里把考試的獎品——一支筆送給她的時候,她回答是:你知道嗎,我沒跟媽媽說。阿里回答:我知道你不會的。

莎菈一個微笑,阿里回頭的釋然,心靈的共情之花,已然綻放。

因為丟失了鞋子,莎菈特別渴望新鞋,也特別關注別人穿的鞋子。

一次課間晨會上,她意外發現,自己丟失的鞋子穿在同一個學校的學生若雅腳上,莎菈並沒有選擇立即衝上去詰問,而是默默在旁邊看著她。下課後默默跟蹤在若雅的後面,直到她的家門口,然後回家跑著喊哥哥阿里來。倆人在牆角處暗暗觀察,然而發現的一幕讓他們止住上前的腳步:若雅家裡條件也是非常困難,父親盲人,賣小雜貨為主。

這個時候,阿里和莎菈相互凝視,默默離開。

《小鞋子》:責任、共情、善良,構成催人淚下的人性之美

妹妹莎菈(劇照)

阿里和莎菈對他人懷有共情心和同理心,沒有當面質問別人體現了他們的善良和對他人人格的尊重。即使自己是弱勢,但也希望和自己一樣不易的人能過得更好,人性中的悲憫情懷、無私在倆孩子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格蕾特爾·埃利希曾說:誠實是比共情更有力的良藥,共情可能會給人安撫,但也經常會掩蓋真相。

3、從他們的父親感受善良之美

阿里的父親是一個值得細說的人,他是五口之家的大家長,肩膀上承擔了巨大的生活壓力,但沒有抱怨和氣餒。雖然木訥老實,但人性中的閃光,並沒有因為家庭貧困而蒙上灰塵,幾個細節彰顯著善良之美。

劇情中,莎拉給正在為清真寺敲糖的父親倒了一杯茶,莎菈問這裡有糖,為什麼不用這裡的,莎菈的父親說,這是清真寺的糖,不是自家的糖,別人是因為信任我們,才讓我們敲糖。莎菈的父親並沒有“貪汙”手中的糖,而是堅持用自家罐子裡的糖。苦難的生活,並沒有助長自己的私慾。

莎菈的母親在旁邊也接話:在自家糖罐裡拿糖。父母在潛移默化中給莎菈良好品質的言傳身教。

週末,父親帶著阿里去富人區當園丁賺一點外快,房子的主人把工錢給阿里父親的時候,他說:“錢不重要”,這句話是帶有客套的意味,但後面一句話讓人瞬間觸動:“這太多了”。

在阿里父親的心裡,賺該得的錢就可以,而不需要額外的補償,臉上的淳樸和憨厚,讓人感受到在苦難的生活裡,善良的光輝永遠都會給人們帶來美好和溫暖。

在回家的路上,阿里父親在自行車上對阿里說,以後要買摩托車、梳妝檯和熨斗給妻子,買大冰箱,租大房子,給兒女們買鞋子,並憧憬著“我們會生活的更好,我們想買什麼買什麼”,在他的宏偉構圖中,唯獨沒有設想為自己買什麼,責任為先,家人為先。

看完電影《小鞋子》,讓人感到溫暖和純淨。這種溫暖,是阿里的責任、莎菈的共情、還有他們父親的善良帶來的,讓人感受到無處不在的人性之美。

這種美需要慢慢感受和體會,叫人心疼,又叫人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