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堅持不投降繼續打、不賠款,結局會怎樣?

黑夜裡的花火


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和結束

甲午戰爭之所以會爆發,主要跟日本人對朝鮮國的出手有關。

朝鮮在甲午戰爭之前一直都是清朝的藩屬國,一直都處於清朝這個老大哥的保護下,安穩地待在它東亞的小角落裡。

在日本對朝鮮這個小老弟出手後,清朝這個老大哥無法坐視自己的小弟受欺負,所以當時他們派出了軍隊和日本爆發了戰爭。

在這個過程中,清朝的北洋艦隊和日本人的艦隊爆發過海戰、他們也在朝鮮國境內和日本的陸軍爆發過地面戰爭。

後來因為他們的實力實在不是日本人的對手,所以他們被日本人從朝鮮打了回來。

接下來日本人的軍隊從朝鮮進入了東北,佔領下了東北的一部分土地。

正在這日本人準備打向北京之際,清朝選擇了向日本的議和,先是給日本賠了一億兩白銀,然後又把臺灣和遼東半島送給了日本人。

甲午戰爭所丟土地的後續

臺灣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從我們的文化範圍中脫離出去的,從那個時候開始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這才開始回到了我們的懷抱中。

當然日本人這將近50多年的統治也給這塊土地留下了不少後遺症,後來臺灣所出現的李登輝之輩,就是在那個過程中深深被日本文化給同化的思想漢奸。

而遼東半島當時雖然也被日本人把握在了手中,但是因為當時俄國人把東北的利益當成了自己的囊中物、他們怕日本人接下來會通過遼東半島將觸手延伸到他們垂涎已久的東北。

所以在他們的逼迫下,日本只能放棄了對遼東半島的擁有權。

在從清朝手中拿到三千萬兩百元的贖費之後,把部隊退出了遼東半島。

日本因為物資匱乏無法全部吞併清朝

這就是甲午戰爭的大概過程,接下來我們就按照這個提問進行一個猜想。

如果清朝在日本人的逼迫下堅決不投降、堅決不賠錢的話,他們所會面臨到的下場以及結局。

我看到有不少人說清朝如果這樣做可能會把日本拖垮、會獲得最終的勝利,我覺得這種說法是有點不切實際的。

在我看來,如果當時清朝堅決不投降、不賠錢的話,雖然清朝也不可能被日本給毀滅,但是他們所經歷到的結局也絕對要比向日本人投降要悽慘一些。

首先我們得了解一下日本人當時的實力,當時日本的軍隊力量雖然相比於清朝是比較比較強大,但是他們的強大並不是無限的。

日本國土的狹小、物資的缺乏大家都是有所瞭解的,雖然現如今日本人已經解決掉了這個問題,但是在那個年代,這個問題對日本人來說卻是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

在打1894年那一場戰爭的時候,日本人實際上已經差不多要耗光他們的戰爭儲備了。

這場戰爭還沒開啟多久,他們國內的戰爭物資就漸漸有些不夠用起來、他們國內的國民因為物資的瘋狂消耗開始爆發了小規模的暴亂。

在他們這種國力之下,他們根本不可能把當時的整個清朝給消滅掉,不要說是當時的他們,就連上個世紀30年代進入了國際貿易大時代、吞噬了東北的他們也不行。

我們從全面抗戰爆發後,日本遲遲無法佔領下我們全國,然後還得通過進攻東南亞獲得繼續攻打我們的物資情況就可以看出這種不可能。

雖然無法全部吞併清朝,但是打下北京還是很簡單的

不過他們雖然無法滅掉整個清朝,但是以他們當時與清朝軍隊實力的對比,我覺得他們打到清朝的國都北京還是比較簡單的。

接下來的他們可以一路從東北殺到北京,也可以效仿英法聯軍或者八國聯軍一樣從天津大沽口登陸,然後抄近路逼近北京。

而在他們準備打到北京的時候,慈禧很有可能會帶著光緒以及一班文武大臣們逃到南方或者西北地區,以躲避日本人的戰爭觸手。

不過大家可不要以為日本當時佔領下的北京就佔領下了清朝的一切,這種想法在當時顯然是不現實的。

日本在當時的列強中並不是最強大的,西方的列強諸國們在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他們還保有著非常強大的實力以及影響力。

通過當時他們一致對清朝這塊大肥肉的眼饞程度來說,他們是絕對不會允許日本人獨吞掉清朝的。

這點我們可以從現實歷史中俄國逼迫日本退回遼東半島的事情看出一般。

因此在列強們的逼迫下,日本人在自己本身戰爭物資也消耗得差不多的時候,會選擇和已經逃亡出北京的慈禧簽訂一份協議。

如果日本人能打得到北京,慈禧是不可能有那個底氣再死撐下去和日本人斗的,我們通過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侵略後清朝的尿性就可以判斷出這點。

即便她和日本人死拼下去了,但是通過當時人們對清朝的仇恨、通過人們在八國聯軍侵略時的隔河相望,甚至幫八國聯軍攻下北京城的情況來說,民眾們會幫助慈禧和清朝的希望也非常渺茫。

當然在事情發展到這步境界的時候,條件自然不可能仍舊和現實歷史中一模一樣了,在這個時候,日本人的條件必然會變本加厲許多,絕對是會讓清朝大出血的。

所以說這就是如果清朝堅決不投降將會遭遇到的結局和下場,慈禧是絕對沒有信心和日本人繼續拼下去的,因為在當時的民眾眼中,她們清朝朝廷和日本人是差不多的,都是一樣的侵略者,為了防止自己可能在這個過程中丟掉江山,慈禧肯定會選擇議和。


用戶85865172513


清朝末期的時候,中國此時已經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啥意思呢?此時的清朝看似統一完整,實際上一部分主權已經喪失,作為搖搖欲墜的大清朝掌權人,慈禧太后女人當家,一生奢侈無度,對清朝統治屬於“四處救火”“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已經積重難返了。

以殘軀戰豺狼

千瘡百孔的大清朝,成了列強的半個殖民地,列強們秉承著“你給我錢,我就不打你”的標準,在大清朝的地盤上作威作福。這樣的情況,讓明治維新以來崛起的亞洲強國日本看在眼裡,隨著日本資源枯竭,地域受限的缺點暴露出來之後,日本決定“搏一搏,單車變摩托”。日本來了一場豪賭,賭上日本的國運,搏擊一次“天朝上國”的清政府,成則前途似錦,敗則一蹶不振。

面對日本的搏命拼殺,清政府第一次感受到了來自“彈丸”之地的小國威脅,他們此時才意識到,這個多年臣服於自己的“倭國”,原來如今也都這麼猛了,不過,大清朝也是要面子的,列強不足以敵,這日本還不能打嗎?於是清政府這一次決定與入侵的日本軍隊一決雌雄。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中國有句俗話“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也是為什麼列強們只敢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的原因,儘管日本最近的小日子發展的不錯,但是和清朝來比,還是太嫩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日本的國力和當時的大清朝比起來,並不佔優勢,而且遠遠的落後於清朝,如果單純對比國民產值的話,懸殊更大。當時的清政府年國民總收入高達30多億兩白銀,這個數字是日本根本無法企及的高度。日本政府每年總收入大約在5000多萬兩,而清政府每年總收入在7000多萬兩,這個數字看起來,日本確實很強,只是清政府還有其他收入3億多兩。

這些其他收入去了哪裡呢?為何在中日甲午海戰中沒有用到戰爭中去呢?這才是中日甲午海戰迅速落敗的原因。

最初的清朝,財政大權歸中央,隨著太平天國運動開始,四處軍需變得入不敷出,怎麼辦呢?財政大權下放,讓地方想辦法募集兵勇,自己想辦法徵集錢糧。這一幕似曾相識,沒錯,正是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之後的一幕。

連年戰亂之下的清朝,地方官員各自為政,再收繳稅收的時候,地方開始隱匿一些名目不報,積累自己的實力和小金庫。這些隱匿下來的財富,正是從清政府全國國民總收入中獲得,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其他”收入。這些收入落到了地方官員的小金庫中,清政府根本不知道它們的存在,即便知道也無力征討。

即便如此,7000萬對5000萬,清政府與日本的戰鬥還是佔據優勢。這個時候卻發生了令人意外的情況。北洋水師備戰的時候,向戶部申請的2、3百萬兩白銀,最終只批了150萬兩,就這一百五十萬兩還遲遲送不到前線,直到戰爭打起來還沒有全部到位,只有開戰時給的18萬兩白銀。這個數字是一個可笑的數字,當年年羹堯打一個遊牧民族也遠遠不止這個數字的軍費。

戰爭打的是國力,且不說北洋水師與日本的軍事配備,單單是這個數字的軍費,就讓這場戰爭成為了一個笑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中日甲午海戰卻反其道行之,戰爭馬上開打了,第二天的飯還沒有著落,這樣的戰爭誰願意去打呢?好在有鄧世昌這樣的愛國人士,硬生生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殊死搏鬥,這也給了日本有力一擊,讓日本有點慌了神,他們沒想到列強任意拿捏的大清朝,居然如此頑強,早知道如此,他們斷不敢拼上全國之力發動這場戰爭。

清政府的個人“腐敗”

清政府一看,大事不妙,中日海戰遠超出預期,這樣下去,一旦戰敗,他們的統治地位就將不保,此時的清政府一看涉及到了自身利益,趕緊籌集資金,使出了渾身解數,最終在整場戰爭中也僅僅支持了3000萬兩白銀而已。日本則消耗了8000萬兩之多,而日本的終極預算是驚人的1億6千萬兩,原本這個數字對於清朝也沒什麼,可惜腐敗的清政府,走向了末路,最終戰敗投降。

日本獲得了一場出乎意料的慘勝,在得知清政府投降的那一刻,激動萬分,在等到《馬關條約》簽訂的時候,日本人長長出了一口氣,慈禧也長長出了一口氣。日本人的嘆息是鬆了一口氣,他們這一次豪賭總算是有驚無險的贏了,獲得了鉅額賠償之後,這波侵略戰爭就不虧了;慈禧嘆氣也是鬆了一口氣,她看到日本接受了投降,拿一些錢不算什麼,只要日本不打入北京毀滅了她的大清統治政權就行,多拿點錢沒什麼,隨後再壓榨百姓就有了。

為什麼如此理解慈禧的清政府呢?並不是無端的猜忌,在《馬關條約》中有2.3億兩賠款,大家都清楚,可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有8000萬兩白銀是需要清政府在半年內付清才行。也就是說,清政府賠款有錢,但是支援戰爭前線卻在如此之久的時間內只拿出了3000萬兩,讓人氣憤。

如果清政府不投降會怎樣?

中日甲午戰爭,是一場戰爭界的“馬拉松”,這是一場拼耐力的戰爭,也是一場拼國力的戰爭。

如果寧死不降,結果也不會太好,日本的預算軍費還有很多,而此時的清政府卻腐敗的拿不出一文錢支持國戰。如果繼續下去,日本會登陸,慈禧就會和八國聯軍入紫禁城時一樣,選擇逃跑,或者會選擇遷都,總之她會落荒而逃,置百姓於不顧。

日本登陸,他們的目的就是搶錢,搶很多很多的錢,這一點從八國聯軍入北京時就能看得出來,日本是搶錢最多的國家,因為日本戰爭的根本原因就是缺資源,缺錢。抵抗日本的力量基本上就只能靠民間力量,化整為零,說得再直白一些,如果甲午戰爭繼續下去,基本上就是“全面抗日戰爭”提前到來,而此時的世界局勢與“二戰”不同,日本想以戰養戰的策略恐怕不會如“二戰”時期一樣順當,畢竟在中國的利益牽扯多國列強,他們自然不會袖手旁觀,讓日本一家獨大,這一點從“三國逼日還遼”就能看出來。

如果在登陸戰之後,日本不能搶奪大量的白銀和資源運回國內,此時的日本恐怕就無法再繼續堅持下去,畢竟此時的日本國內矛盾重重,如果甲午海戰變成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日本最終恐怕會在列強的鉗制下,退出中國,從此一蹶不振。

慈禧投降的本質

大清軟弱無能?不,大清這麼多年的統治,加上大清朝開疆擴土,說大清朝軟弱無能,說慈禧一無是處就太過“一葉障目”了。

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慈禧太后並非一個愚蠢女人,執政40多年就足見其高明之處,她之所以選擇投降,並非看不到日本國內情況,也並非看不到最後會戰勝日本的事實,只是慈禧太自私,為了一己私利,選擇了放棄民族大義。

清政府殊死搏鬥戰勝日本,會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除掉一個大敵,如此一來,慈禧當為英雄也不為過。只是這樣一來,原本高高在上的慈禧將會失去如今的地位,也會在亂局中失去對中國的統治,慈禧不是不明白將戰爭延續後會發生什麼,而是太過清楚延續戰爭後自己會失去什麼。

可能在慈禧太后看來,自己活一天便享受一天,至於未來中華民族如何,她一個死人自然不必去管,這個爛攤子就留給子孫後人吧。


綜上,中日甲午海戰如果繼續下去,日本很可能會在列強的鉗制下,在中國陷入戰爭泥潭不能自拔,最終國內矛盾爆發,從此一蹶不振。而慈禧則會在混亂的局勢中失去對中國的統治地位,清政府很有可能會因此提前滅亡。



野史日記


實際上,甲午戰爭打到李鴻章在馬關和日本人簽訂《馬關條約》的時候,不論是清朝也好,是日本也罷,雙方都已經不敢再打了。

清朝不敢打,是怕。

日本不敢打,不是因為怕清朝,而是因為他們耗不起了。

所以,如果慈禧沒有認慫,說什麼也不肯投降,說什麼也不肯割地賠款,讓清朝繼續和日本打下去的話,清朝會取勝,但是也會勝得很慘烈,慘烈到可能會讓清朝提前垮臺。

清朝之所以會怕,一則是怕日本和列強,二則是怕國內的革命團體。

清朝怕日本,是因為日本所展現出來的船堅利炮讓他們怕,他們沒想到這才過了二三十年時間,日本就已經將他們甩在後面了。

同時,清朝也不知道日本的底細,他們不知道日本究竟還能耗多久,這時候的日本在清朝眼裡可以說是不可思議的,是一切皆有可能的,正因為日本的底細的不可知才讓清朝害怕,讓清朝不敢打。

在清朝看來,如果繼續打下去也還是一個“輸”字的話,幹嘛不用錢和地買一個“和”字?

清朝對列強的怕,是因為自從英國人用一場鴉片戰爭轟開了清朝的國門之後,清朝就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樣自己一個人關在屋裡“自己玩自己的”了,國際因素已經成為了影響清朝政治局勢的一個不可忽略又不可控的政治因素了。

當時列強恐怕也很樂於看到清朝和日本打個兩敗俱傷,然後坐收漁翁之利。如果清朝真和日本兩敗俱傷了的話,還有力量抵抗列強的進一步瓜分嗎?顯然沒有。

所以,清朝當然更樂意用錢和地去買日本的讓步。

清政府除了怕日本和列強之外,自然還怕中國國內的革命團體。

試想一想,清朝和日本打到最後,雖然拿到了慘勝,但是清政府的統治結構必然也會因此變得脆弱不堪,國內的革命團體會錯失如此良機嗎?獲得慘勝之後的清朝,恐怕革命黨人輕輕一戳,就能戳倒清王朝。

清政府的統治者不傻,不可能想不到這一點,所以想讓他們繼續打下去,基本上沒有這個可能。

甲午戰爭越往下打,怕的不僅僅是清朝,日本同樣也在害怕,它想繼續打,但是卻又不敢繼續打,為什麼呢?

日本從明治維新到甲午戰爭,實際上也只過了二十幾年,也就是說,他們用於發展國力的時間也只有二十幾年,他們的綜合國力確實趕上來了,但是並不意味著他們能夠輕而易舉地打敗清朝。

論人口,日本耗不過清朝。

論資源,日本也耗不過清朝。

論財力,日本還是耗不過清朝。

所以,真要打下去的話,日本用了二十幾年時間好不容易建設起來的經濟格局可能就會因此崩盤,經濟崩盤了首先亂的就是日本國內,沒錢了還怎麼打戰?清朝認輸後還能拿出2.3億兩白銀,難道還能拿不出錢來買武器裝備繼續和日本打?清朝只是被打怕了而已,只是不知道日本底細而已。

除此之外,日本也一樣害怕列強會在清、日雙方打得兩敗俱傷的時候出來攪局,到時候被瓜分的可能就不止中國了。

日本人在談判後期之所以加快了進度,一個是因為國內形勢變得越來越嚴重,經濟和資源耗不起了;另一個則是擔心列強會看出日本的底細,然後出來攪局。所以,日本才會顯示出一副“狼吞虎嚥”的模樣。

果不其然,日本剛拿下了遼東半島,俄國就坐不住了,叫上法國和德國一起出來鬧了一出“三國干涉還遼”,這才又讓日本吐出了遼東。

所以,日本不是不想一口氣吃下清朝,只是它自己當時的體量吃不下而已,不然它自己也會被“撐死”。

不論是清朝的統治者也好,是日本執政當局也罷,他們的政治嗅覺和對形勢的判斷力都不會差,他們都知道繼續打下去可能會帶來怎樣的結果。

雙方繼續打下去的話,日本也許會因為在人口、經濟和資源上耗不過清朝而被打敗,可是清朝的勝利卻也會配上自己的國祚。

不論怎麼看,雙方繼續打下去都只會兩敗俱傷。

所以,清朝和日本都不想看到這場戰爭繼續打下去,也不會允許這場戰爭繼續打下去。


史不知味


我是大史官,我來告訴你“假如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堅持不投降繼續打、不賠款,結局會怎樣?”

歷史已無法改變,勿忘國恥,砥礪前行,振興中華!

我個人認為,如果當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堅持不投降,繼續打、不賠款、不割地,無非就兩種結局:要麼日本撐不住,先行崩潰,或是迫於國家社會的壓力自動撤兵;要麼是清政府支持不住,最終還是敗的一塌糊塗,從而賠更多的錢,割更多的地,甚至有可能消滅清廷,成為殖民地。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日本陷入戰爭無法脫身,戰爭進入對峙狀態,八年抗戰提前到來。

在當時,日本國內的矛盾已經相當嚴重,如果被拖入長時間的戰爭之中的話,日本國內的矛盾就會激化,從而使得日本陷入內部鬥爭之中,為了解決日本國內矛盾,自然會主動撤兵。即使日本國內矛盾沒有激化,當要支撐長時間的戰爭,日本沒有像我國這樣如此充足的後備資源,勢必會被拖垮。如果日本沒有被拖垮,反而強勢進攻,勢必也會遭到國際社會的干涉,當年“三國干涉還遼”和“日俄戰爭”不正體現了這點嗎,因為日本的侵略擴張同時也損害了沙俄在遠東地區的利益。

從客觀條件上來說,甲午海戰是一場本不應該失敗的海戰。當時清政府的北洋水師如此強大,但是慈禧太后為了操辦個人壽宴,而不顧民族大義,並且抵抗日本的意志簡直令人難以啟齒。如此軟弱的清政府誰不想欺負一下,如此膽小怕事的清政府,怎麼可能會打贏已經經過明治維新20多年的日本呢?況且北洋水師已經全軍覆沒,清政府也已經失去了制海權,心理上也受到了巨大打擊,根本無力抵抗,繼續堅持也只不過是垂死掙扎而已,會敗得更慘。

當然,在國際形勢下對清廷有利,但對日卻不利。如果清政府能夠承受長期戰爭,如果以慈禧為首的統治者能夠放棄自己那點小利益,能夠有與日本決一死戰的決心,那麼,本土華作戰,天時、地利、人和皆佔,日本極有可能想盡快結束戰爭但卻不得抽身,從而陷入持久戰的境地,八年抗戰可能也會提前來到。


大史官


這題目嚴重錯誤,還有千多人趕科場,賣弄文章搏出名進行應答,甲午戰爭雖然清朝戰敗了,但從沒投降!只是賠款,割地求和。

向日本投降是國家滅亡的大事,莫說清朝帝皇,大臣們不敢答應,就算是世界列強們為了自己利益,也不會答應清朝亡於日本。

請出題者,答題者對待歷史問題要嚴謹,不要胡來,混充史學者。


風雨夜歸人Huang


表裡山河忠烈氣,盡付九曲梁父吟,六出七入效臥龍,未展大才負堅貞,高堂廟謨食者鄙,義動蹈海不帝秦,三山碧落瑤池水,汩羅忠魂賦天問!


被動專家


毛主席是人民與國家的偉大創造者,只要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人民任何敵人都會敬畏


春夏秋冬4799


清朝統治者不是實心的傻子,他們知道再打下去亡國不亡國不好說,他們肯定會失去統治,完蛋的是他們。


安坐蝸居觀天下


1894年7月25日,蓄謀已久的日本聯合艦隊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朝軍艦“濟遠”、“廣乙”號,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

戰爭開始前,外界普遍預測,戰爭將以日本的失敗而告終,因為日本與清朝相比,各方面實在是太過弱小了。

然而,令世界各國大跌眼鏡的是日本竟然擊敗了遠東第一強國大清帝國,強迫清朝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都對那場戰爭的結果耿耿於懷,認為如果堅持把戰爭打下去就能拖垮日本贏得最後的勝利。

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雙方停戰前的軍事態勢

開戰以後,由於清政府準備倉促,再加上上下下的腐敗無能,清朝很快在各條戰線陷入被動。

在陸上,清軍統帥貪生怕死,指揮無能,清軍連續經歷了平壤戰役、鴨綠江江防之戰、金旅之戰及遼東之戰的失敗,一潰千里,喪師無數,整個陸軍已經毫無鬥志。

日軍乘勝佔領了整個朝鮮,然後跨過鴨綠江,佔領遼東半島,其前鋒已經直逼錦州,並揚言進攻山海關,威脅清朝首都北京的安全。

在海上,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中遭受重創,從此躲入威海衛,不敢再戰。日本聯合艦隊完全掌握了黃海制海權及戰爭主動權。

1895年初,日本海陸軍夾擊北洋艦隊駐地劉公島,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至此遼東半島及山東半島均被日軍攻佔,京津門戶洞開,日軍隨時可以在天津衛登陸,進而佔領北京。

清朝已經完全喪失了與日本繼續作戰的決心與資本。

清政府為什麼急於議和

戰爭打到這個地步,是不是清政府只有求和投降一條路了?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清政府疆域龐大,人口眾多,理論上一城一地的得失並不能決定清政府的命運。

日本雖然在戰場上一時得勢,但是日本畢竟處於起步階段,底子很薄,經不起長期戰爭的巨大消耗,長期戰爭對日本不利。

在一般人看來,如果清政府決心與日本週旋到底,最後失敗的一定是日本。

理論是如此,但是現實是殘酷的,此時無論是慈禧還是光緒帝,都已經被嚇破了膽,一心只想議和,是萬萬沒有決心繼續戰爭的。

究其原因就是清政府害怕失去在中國的統治地位!

甲午戰爭前的大清帝國只是表面上看起來強大,其實內部早已經腐敗不堪,滿清貴族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

長期以來,為了維護統治,清政府實施愚民教育,民眾的國家意識嚴重缺失,沒有多少人願意去保衛腐敗的滿清政權,包括哪些軍事將領,整個國家嚴重缺乏凝聚力。

在甲午戰爭中,實際上只有以李鴻章為代表的北洋勢力在與日本作戰,其他地方勢力紛紛在作壁上觀,甚至是在看笑話,坐等李鴻章的勢力被消滅。

在甲午海戰最激烈的時期,南洋水師、福建水師既沒有出兵進攻日本本土,吸引日本海軍回援,也沒有派出一艘軍艦前往黃海助戰,清政府中央政府也無法進行協調,由此可見,清政府對於地方的控制力已經大為減弱。

另外,此時中國國內的民主革命已經顯示出苗頭,清政府根本不敢發動群眾,害怕民眾國家意識覺醒,威脅到清政府的統治地位。

在作戰期間,日方發佈了由間諜宗方小太郎起草的《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檄文,對滿清展開政治攻勢,揚言要直搗北京,讓清朝皇帝“面縛乞降”,同時號召漢人起來與日本一起反對滿清對中國的統治。

對於國內複雜的情況,清政府高層心知肚明,自然也就不敢發動民眾全面抗戰。

在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之前確定對日議和條款的朝會上,內臣文廷式主張效仿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遷都最終戰勝拿破崙的故事,要求遷都再戰,但很快被否決。

在李鴻章與日本議和期間,李鴻章也曾力主拒絕日本割土要求,提出遷都再戰,但是最終被清政府拒絕。

由此可見,清政府是不會選擇繼續戰爭這條道路的。

如果清政府堅持把戰爭打下去會怎麼樣?

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前,日本陸軍已經推進到關外的錦州一代,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都已經落入日本之手,京津門戶大開,已經無險可守了。

為了迫使清朝屈膝投降,日軍大本營制定了攻佔北京、天津,並在保定平原進行大會戰的計劃。這就意味著如果清朝堅持戰爭,日本也會奉陪到底,最起碼是要佔領遼東半島及中國的華北一代。

當然,列強不允許日本執行這個計劃,他們支持日本發動對清朝戰爭的目的是想趁火打劫,撈取利益,他們並不想讓日本獨佔中國太多的利益。所以,如果日本真的要佔領華北,必然會引起列強共同出兵干涉。

當然,他們不是來制止日本侵略的,而是要與它一起瓜分中國。

總結

甲午戰爭後期,如果清政府堅持繼續作戰,只能是遷都。但此時清朝已經沒有可以作戰的軍隊了,又不敢發動民族抗戰,平津等華北地區必然會淪落日軍之手。

列強會對日本的侵略進行干涉,但是不是幫助清政府驅逐日本,而是要趁火打劫,與日本一起瓜分中國。

如果是這樣,中國會更早的被列強所瓜分,而清政府也會提前失去在中國的統治權。


我有觀點


甲午海戰~考問了一個家國之路!

民主共和~考問了一個文明平臺!

世界大同~考問了一群東方黃人!

悠久歷史~考驗了一眾革命黨人!

生存與現世召喚~我們還是中國人!

成熟與現實未來~我們還是東方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