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三味”茶中品

退休“三味”茶中品

过去上班时,每天到单位头一件事就是泡上一杯茶。年深日久,茶喝了不少,可没尝出多少滋味。因为品茶要静心,而在单位,一会儿要开会,一会儿要审稿,一会儿来人谈事,一会儿电话铃急催……茶水只是用来解渴、提神,说不上“品”,只能说是“喝”或者“饮”。

退休后生活节奏慢下来,闲来无事,常常泡上一壶茶,细斟慢饮。按照茶店里的学来的品茶程序,端起杯来先闻其香,次观其色,再一小口一小口的啜吸、抿呷。冥思静想之下,不但渐渐品出了不同茶类的不同滋味,而且把心里的一些困惑烦恼也解开了,品出了退休后的人生“三味”。

第一味是品出了人情人性。

过去听到过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叹,但没有切实体会,现在轮到自己退休了,看看我曾任职的这个小单位里各色人等的表现,也还真能体味到点这句话的含义。

退休后不在领导岗位上了,单位的人来往少,不再那么热络,本是理所应当。但作为一般同志的情意还是应该有的。但有的人却是“人走茶凉”。你在位时,他看你眼色行事,唯马首是瞻,整天嘘寒问暖。但你刚一离位,他立刻视你若无人,连起码的情义都没有了,真是“翻脸比翻书还快”。这样的人性应该叫做“势利”。

还有的人“余温尚在”,或者“热度不减”。我在位时,并没有对他们格外的“青睐”和“提携”,甚至还有过对其的批评、责难,但他们对我的态度却并不因我离职而改变初衷,情谊犹存,一如既往。这样的人性可以叫做“厚道”。

喝茶要喝到一定时间才能真正品出味道,识人也正如此,贵在“细品”,品味的越细、越深,才能在不至于看走眼,用错人。


第二味是品出了恬淡心情。

步入退休岁月,生活和过去明显不同 。投闲置散之际,偶一念及当年的“繁华往事”,亦会闪过一丝“风光不再”的失落感。

饮茶时读茶书,见到一段话“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忽有所悟,此言说的是茶,亦可以此喻人。茶水一泡青涩,二泡味浓,三泡以后滋味减淡,不会还那么浓烈了。人之一生也如茶水一样,在不同的年龄段精力是不同的,年轻时血气方刚,“初生之犊不畏虎”;中年时春秋鼎盛,“壮岁旌旗拥万夫”;到老年则盛年不再,“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了。

明白了这层道理,心情也就释然了。既然精力渐衰,工作效率渐减,何必还要苦苦的恋栈,不及早让位给有能力的年轻人呢?至于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事,更不应该是我辈所为。“蜗牛角上争何事,电火光中寄此身”, 功名利禄乃身外之物,当以“一切皆是浮云”的态度淡然待之。

生活有进退,退休不过是换种活法:做人应如茶,清淡也是极品。


第三味是品出了晚年目标。

退休之后,常常思忖的一个问题是,余生该做些什么。看看周围有一些退休的人,或陶醉于琴棋书画,或浪迹于名胜山川,或满足于儿孙绕膝,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不错,既然已离开工作岗位,颐养天年也就成了生活主调,在闲情逸致中消遣无可厚非,正如著名学者张中行所言“不做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一次在一位好茶的老友家饮普洱茶,老友介绍说,普洱茶不同于别的茶贵在新,它的特点是贵在“陈”,往往会随着时间逐渐升值。喝普洱茶,越泡越出滋味,“十泡有余香”,而且年代越久的老茶,耐泡程度越高,50年代的顶级红印圆茶,距今已经半个世纪了,泡到40泡以上依然香醇。

老友的介绍让我想到,其实有些退休的人也象普洱茶,他们饱经岁月磨砺,在生活阅历或某些专业技能上,往往拥有更多的经验和智慧,“姜是老的辣”,“明珠出老蚌”正是对其优势的写照。由此联想自己,虽已退休,但精力尚存,何不以一技之长,做些力所能及的有益之事呢。

记得曾看到过一段轶事,有人问飞行大师杰布、克里斯何时退休,他开玩笑说:也许会在死前5分钟。人生当如此,随缘尽力,燃烧“余热”,岂可蹉跎老去。

思绪还在天马行空,杯中茶已由浓到淡,脑子里忽然又蹦出春来茶馆老板娘阿庆嫂说的一句话:这茶喝到这个时候,才喝出味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