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欧洲数百年的马其顿方阵,在同期的中国大概什么水平?

看过魔戒三部曲的朋友,应该会对电影中的宏大战争场面印象深刻。

纵横欧洲数百年的马其顿方阵,在同期的中国大概什么水平?

电影中人族采用的战术和历史上有名的马其顿方阵极其相似。

古希腊早期战斗以单兵作战模式为主,根本没有任何兵法与阵型,随着青铜盔甲取代皮革护具,兵士的防护能力得到了加强,但动作却变得越来越迟钝,特别是古希腊军队广泛装备的青铜圆盾沉重无比,必须以数道皮带绑缚在左臂上才能支撑得住,使用时更为不便且只能防护身体的左侧面。

为了互相掩护兵士缺乏防护的身体右侧,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方阵战术应运而生。到了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和他的继承者亚历山大将方阵战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基本队形变为手持6米长枪的16人纵队、并有骑兵和排成松散队形的轻步兵掩护配合。

纵横欧洲数百年的马其顿方阵,在同期的中国大概什么水平?

马其顿方阵的主力是手持长矛与护盾的步兵,通常由64名甲兵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组成一个营,1024人组成一个团,4096人组成一个师(即初级方阵)。作战时,整个方阵常常以坚固的密集队形跑步向前推进。

马其顿方阵极具威力,行进时犹如巨型战车一般势不可挡,其正面进攻能力所向披靡。亚历山大凭着马其顿方阵无以伦比的攻击力,以4万兵士将庞大的波斯帝国打得分崩离析,这也成就了亚历山大大帝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首之美名。(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巴卡,恺撒大帝,拿破仑)

纵横欧洲数百年的马其顿方阵,在同期的中国大概什么水平?

华纳兄弟电影《亚历山大大帝》剧照

纵横欧洲数百年的马其顿方阵,如果放到同期的中国,是否能纵横中原呢?网上有人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中国很长时期在科学方面具有极高成就,然而数千年来,我国却未能发展出西方式的科学体系。但是,在兵法方面,中国如果说第二,估计真没有敢称第一的,基至再过数百年,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军事思想还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兵法可以说多如牛毛,有人粗粗一列,有名字的就有如下一堆:

《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六韬》 《三略》 《鬼谷子》 《尉缭子》《八阵总述》 《美芹十论》 《太公兵法》《百战奇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太公兵法》佚文附录《便宜十六策》 《乾坤大略》 《太公金匮》《兵制》 《潜夫论》 《太公阴谋》《策林》 《权书》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群书治要六韬》 《范子计然》 《卫公兵法辑本》《古今刀剑录》 《三十六计》 《握奇经》《神机制敌太白阴经》 《何博士备》论 《守城录》 《武侯八阵兵法辑略》《黄帝问玄女兵法》 《水战兵法》辑佚 《武经总要》(后集上)《几策》 《司马法》 《武经总要》(后集下)《将苑》 《司马法》逸文 《言兵事书》《军政、军志辑佚》 《素书》 《阴符经》《历代兵制》 《曾胡治兵语录》《练兵实纪》 《孙子略解》 《战略》《刘子》 《孙子算经》 《鹖冠子》

在所有兵法之中,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就早已提出:"兵者,诡道也.....以正合,以奇胜"。也就是说,打战早已不是拼力量的事,而是斗智力的游戏,“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因此,如果马其顿方阵到中原来,估计至少有100种死法。

比如,白起引夷水灌楚国鄢城的水攻之法,田单利用火牛阵退燕军的火攻篇,再有孙膑败庞涓的埋伏仗,还有陷坑战、绊索战、坚壁清野等等战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

纵横欧洲数百年的马其顿方阵,在同期的中国大概什么水平?

火牛阵

战车在赵武灵王发展胡服骑射时期就已遭到中国人的淘汰,何况比战车还笨重的马其顿方阵战法。按本人的粗略估计,古希腊以天为计算单位的巨型战役,在一场战役以年为单位的古中国,纵横欧洲的马其顿方阵的存活时间只能以时辰来计吧!

如果你是十万大军的统帅,面对十万人规模的马其顿方阵,你有什么破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