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经济账(一)——官运亨通,入不敷出

各位门人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启曾国藩经济账的篇章,让我们看看清代官场上究竟有哪些花销。面对贫困,曾国藩又表现出了哪些品质。

曾国藩28岁中进士,30岁进入翰林院,一直到42岁他都是一名京官,这一时期他的财务状况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官运亨通,入不敷出”,在光鲜的外表之下却一直面临缺钱的窘境。

一、高昂的生活成本

有个典故叫“长安居,大不易”,其实在清代,一名京官的生活也是大不易,衣食住行都是巨大的负担。

1、衣

清代官员的官服都需要自己花钱制作,种类又十分繁多,按照出席场合,可分为朝服和吉服;按季节,可分为冬夏两种,按功用又分为日常服和出行服。哪天穿什么衣服,不是由官员自己选择,而是由朝廷统一下命令,三个月里要换11种官服。在曾国藩还是翰林时一年的俸禄是130两白银,花在衣服上的钱将近33两,置装费就占了工资的四分之一。

曾国藩的经济账(一)——官运亨通,入不敷出

2、食

你可能会觉得,吃饭这件事丰俭由人,想省钱的话,自己吃得素一点不就行了?自己吃,当然可以吃得节省,但是作为一名京官,三天两头的请客、聚会、随份子,根本逃不掉。

就说当翰林的时候,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读书养望”,那这个“望”怎么养呢?靠得就是交朋友。在当时的官场中,结交朋友被认为是在士林中树立自己良好形象的途径,各种聚会、诗社和宴请,就是结交朋友的最好机会。

除了结交新朋友,还要维持旧关系。京官本身就生活在同乡、同门、同年、同学、同僚编织起来的关系网中,为了维持自己的人际关系网,需要不停地联络聚会。同年曾国藩花在聚会上的银子就将近40两。

3、住

清代京官不但没有福利分房、员工宿舍,也不享有任何住房补贴。一个外地人来京做官只能租房。但是为了维持官员的体面,他租的房子面积不能小,地段不能差,租金自然也不低,那年曾国藩的租房花费是107两。

4、行

当时汉族官员居住在北京的外城,和衙门往往有一段距离。北京的道路都是土路或石子路,交通不便,一旦刮风下雨更是难走,所以官员都是坐轿子或马车出行。

坐轿子要养轿夫,自备马车也要养马和马车夫,这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刚当上官的曾国藩自然无力承担,他选择租马车出门,即便如此,一年下来也要51两银子。

曾国藩的经济账(一)——官运亨通,入不敷出

衣食住行的花费,再加上日常支出、补贴老家的父母还有买书,曾国藩在30岁这一年,工资收入是130两,支出却高达605两,做官一年,竟然有475两的亏空,差额多是依靠借债和少量亲友馈赠来填补。

到41 岁时,曾国藩身兼礼部、工部、兵部、刑部四个侍郎,但还要借200两银子才能过年。42岁母丧,回乡守孝时还欠着在京同僚、好友甚至店铺的账,这些账直到十多年后当上了两江总督才偿还。

二、被逼出来的乱相

如此入不敷出并不是偶然现象,根据今天留下来的史料,大部分京官的正常收入都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一方面是因为,官员们为了维持自己体面,衣食住行的花费都要高于普通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清代实行“薄俸制”,给官员发的工资确实太低。因此,很多京官开始谋求灰色收入,甚至是直接贪污。

在对太平天国的战争结束之后,朝廷下旨让曾国藩将湘军花掉的军费列好账目,和户部对账销账,

户部的官员直接明码标价,必须要从军费的总额中拿出1.3%作为好处费才能顺利销账。湘军所用的军费将近3000万两,也就是说,户部官员打算从曾国藩身上捞出40万两。曾国藩托人周旋,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户部官员才同意把好处费降到8万两白银。虽然后来朝廷说可以不经户部直接领钱,那么好处费也可以省了,但为了日后好办事,他还是将8万两如数奉上。

曾国藩当然不愿如此仿效贪污,可要说完全安之如素那也太夸张了,31岁时,他的一则日记写到:“座间,闻人得别敬,心为之动。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

曾国藩的经济账(一)——官运亨通,入不敷出

“别敬”就是外省官员进京办事,送给京官的红包,这在当时算是半合法的收入。曾国藩和别人聊天时听说有人拿了很大一笔“别敬”,晚上就梦到别人发财,自己羡慕不已。醒了以后,他好好作了一番自我批评,并且把这件事写进日记里警示自己,用道德压制了欲望,在肮脏的官场中抵御住了种种诱惑。

所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那么下一讲我们再来说说,执掌湘军、提任两江总督后曾国藩又是如何面对财富的。

更多好文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天师门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