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坛领袖苏轼是如何陨落的?

亘古怀念说史


苏轼之死

作为享誉千古的文人典范,有关苏轼的传闻记载众多而详实。包括他的去世。

据史料记载,元祐八年(1093),大宋朝庭上掌握实权的高太后去世,各派势力激烈角逐,旧党失势新党势力上台,在新旧两党中俱不受待见的苏轼再一次被贬,这一回是去往宁远军(也就是今天广西容县一带),不久又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又隔了几年,他被再贬至更远的海南岛。

越走越偏僻,尤其是当时的海南,尚未开发,文化落后不说,还处于蛮荒状态。好在苏轼是生性乐观豁达,习惯了苦中做乐,又善于在艰苦的生活发现和建设,读书写作的同时,还发明了不少美食,结交了很多穷朋友。日子过得还算有滋有味。

直到宋徽宗继位,徽宗皇帝本就是才子类型的人物,爱苏轼之才,加之正赶上建中靖国元年(1101)的朝廷大赦,于是恩准苏轼北归复任朝奉郎,行至常州(今属江苏),一则苏轼本就己年老本衰,一路风尘劳顿,疲惫不堪,加上正值盛夏,酷热难当,苏轼中了暑热。慌作一团的家人没有办法进行有效救治,致使苏轼于在这一年的七月二十八日去世。

苏轼死后,被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在苏轼留下遗嘱中,要求把自己葬于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仿佛己经知道此行路上是自己生命的终点,苏轼在临去世前写下了人生的最后一首诗一一《自题金山画像》,为自己的一生作了一个很特别的总结: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长春柳五


北宋文坛领袖苏轼是在接到诏令返回京城的途中,路过常州(今属江苏)时因为旅途劳顿、中暑而去世的。

1.

苏轼之所以要回京,是因为宋徽宗登基后,因大爱苏轼的才华,陆续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后来又特别恩准他北归,复任朝奉郎。这次回京任命,也圆了苏轼的一个心愿。然而,当时的苏轼已经65岁了,年迈体弱,又恰逢夏季高温季节。一路舟车劳顿,加上中了暑热后没有得到及时救治,于途中病故了。

苏轼留下遗嘱,要葬在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他的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苏轼的去世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友人听到他去世的消息之后都悲痛不已,不少人还为他写了诗词表达哀思。

2.

苏轼年少有为,进京应试后便轰动京师,后来自请出京。因“乌台诗案”而锒铛入狱,在狱中度过了危机重重的103天后,终因太祖关于“不杀士大夫”的遗命才躲过一劫。被贬黄州后,一直到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才奉诏赴汝州就任。

1085年宋哲宗即位后,因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这些年,是苏轼在仕途上东山再起的阶段。

当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苏轼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再一次遭受诬告与陷害。

苏轼此时的境况非常尴尬与艰难,因为他既不认同新党的方针,又不能融于旧党的理念,只能离开是非之地,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3.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湖水逐渐干涸,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第二年,苏轼便率众疏浚西湖,动用了20余万民工。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又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为“苏堤”。每到春季,便成了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千里迢迢赶到岭南,受到了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这个不折不扣的“父母官”,还把皇帝赏赐给他的黄金全都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当地百姓十分感念他的恩德。

4.

三年后,已经62岁的苏轼被放逐到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儋州(今海南儋县)。这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苏轼并没有因此怨恨,反而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来建设。

苏轼在这里办起了学堂,改变了当地人对知识的态度。以至于到了后来,许多人还追至儋州跟随苏轼。在他去澹州之前,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就在苏轼离开澹州北归后不久,有个叫姜唐佐的读书人就举乡贡。

无疑,苏轼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传播者。人们为了纪念他,至今在儋州还保留着带有“东坡”的地名及物品名称。

5.

在历史上,帝王将相对苏轼的评价颇高,如:

宋仁宗赵祯评价他: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北宋后期大臣刘安世这样评价:东坡立朝大节极可观,才意高广,惟己之是信。

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①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②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 ③真神仙中人。

其弟苏辙这样评价胞兄: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6.

纵观大文豪苏轼的一生,可谓几起几落,一生都风起云涌,波谲云诡。难得的是,无论什么境遇之下,他都能苦中作乐地保持一颗平常心。也由此,他收获到了常人不能体会的那份快乐与从容。所有的劫难,都成了他的精神财富。而他的精神,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名人史海观心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于1037年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1057年苏轼进京应试,苏轼的策论《 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1061年苏轼被授以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苏轼、欧阳修等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开京城!后被调往杭州任通判、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往徐州任知州、湖州任知州。

在湖州任知州时,他即给皇帝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在文中加上点个人色彩,被新党抓了辫子,于是苏轼上任湖州知州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后苏轼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1085年, 宋哲宗即位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 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所以,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自求外调。

1094年苏轼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1097年,已经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0年遇大赦,复任朝奉郎,在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因为旅途劳顿、中暑而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大江侃历史


元符三年(公元110O年)三月,哲宗死,由弟徽宗(赵佶)继位。神宗妻向氏以皇太后身份垂簾听政。五月,苏轼被赦。从儋州北归。六月,渡海。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三更过后,迎来黎明。风雨久作,亦有晴时。云散月明,天海澄清,七年的沉冤终于昭雪。现已渡海北返,不必嗟叹"道"之不行。又已粗识老庄忘得失,齐荣辱的道理。无须抱怨海南濒于死亡的生活,饱览这里的奇景异色不是平生难逢的快事吗?

这是苏轼对长期贬谪生活的总结,他对挫折,窘迫的回答总是倔强的。第二年,即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他病卒于常州。在病重期间,他听到儿子朗读米芾的一篇赋,从床上跃起,极口赞赏。给米芾写信说"公不久当有大名,不劳我辈说也"(与米元章书)。这使人联想起早年欧阳修对他的推许。他终年六十六岁,也与欧阳修相同。.





木山文


继欧阳修之后,苏轼成为北宋文坛领袖,在他的领导下,诗文革新运动取得完全成功,巩固了胜利,同时,他还将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苏轼所创作的词,数量虽然不太多(传至今天的《东坡乐府》有词三百余首),然而成就很大,影响深远,雄视百代。南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这对苏词的评价是恰切的,是把苏词置于晚唐、五代直到北宋中叶的词的发展过程中来看的,突出了它的革新解放精神,显示了苏词在宋代词坛上的榜样作用。

苏轼

苏词的革新解放思想最为重要的体现是在其思想内容的革新上。比之晚唐、五代及北宋初的词,它扩大了题材范轴,刷新了词的境界,具有格高境大的特点。这正如清入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讲的:“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所以同晚唐以来词人们多把词送一新兴诗体当作剪红刻翠的“艳科”或旖旎温柔的“情语”!比较起来,苏词确实是开拓出了十分广阔的创作新天地。“苏询扩大词的范圈,刷新词的境界,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引进新的题材,表现新的主题;二是沿用传统题材,赋予新的思想。先看第一方面。苏词引进新的题材;描写新的主题,突出表现为突破晚唐以来词为“艳科”或“情语”的禁区,直接抒发爱国激情,表现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反映人民生活和同情民间疾苦,等等。这些在《花间集》和《乐章集》中,都难以看到。

苏轼

①熙宁八年(1075)冬,苏轼在知密州任上所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他最有代表性的爱国词章。上片以射杀猛虎的三国东冥孙权自况,表明自己年方鼎盛,正是有所作为之时,决心弃文就武,抗击入侵之敌;下片更明确地向朝廷提出,期能向汉文帝时魏尚守边立功,达到射杀“天狼”的爱国目的。在这首词之前,虽然范仲淹在《渔家傲》中表达过对边防安宁关切的思想,然而远不如这首词所抒发的靖边杀敌的爱国感情来得强烈和深厚。显而易见,这首词更为南宋这类主题的词的大量产生;作了先导,提供了示范。由此也可着出,词这样一种新兴的诗歌小体裁,不仅长于抒写酒边花下的蜜意柔情,也适合反映富有时代意义的重大主题。②苏轼的世界观,虽然包藏着佛老思想的消极成分,然而占主导地位的、经常起支配作用的确是来自儒家的入世的人生态度;常常表现为一种对英雄事业的向往,要为国为民建立功业。

《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样的要求,不仅在他处于顺境时有这样的表示,就是身居逆境亦未尝减退。元丰五年(1082),当他由于新旧党争受到排挤而贬到黄州的第兰年,于七月游黄州赤壁,禁不住发思古之幽情,想起了三国时曹、吴交战于赤壁,曾有多少大有作为的英雄豪杰啊,因而他渴望着自己也能象他们一样为面临外族入侵的祖国干一番事业,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于是,他就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雄壮奔放的词章,抒发他身处逆境、雄心未已的激烈壮怀。这首词,在抒发对叱咤风云的古代英雄周瑜的追慕时,又是以祖国雄伟壮丽的江山和悠久古老的历史为背景的,因而特别显得视野开阔,气吞古今,确有长江万里急流的滚滚之势。固然,这首词由于作者当时政治处境的恶劣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哀怨,也涂上了一层薄薄的“人间如梦”的庄老消极思想色彩。

《念奴娇·赤壁怀古》

可是,细细体味全词,作者向往英雄事业而希翼为国为民有所作为的进取精神,仍然贯注始末,它是全词的主旋律。这样的题材、这样的主题的词,在苏轼之前,是根本找不到的。③把农村题材引入词中而真实地反映农村的农业生产、农民疾苦的,晚唐以来苏轼是第一个词人。他在写这样的词时,深深地表露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关怀。这同他转辗南北久作地方官并有善政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元丰元年(1078),他在徐州任上,因久旱得雨,到城东石潭谢雨时作的五首《浣溪沙》,便是苏词中著名的农村词,更为集中而又多方面地反映了农村生活面貌。这组词把农村写得生意盎然,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文人词中的上品。后来他编管在黄州,又写了五首《浣溪沙》。其中有句云:“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这更为深切地表现了作为一个正直的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对农民疾苦的关怀。

《浣溪沙》

这样地表现农村生活的文人词,确是难能可贵。苏轼自觉地创作农村词,其意义很大。它突破了填词取材于封建贵族上层生活的传统偏见,从劳动人民生活中直接开掘了词的无穷无尽的新的创作源泉,从而更为广阔地打开了词大们的眼界。后来,辛弃疾不也在他的这样的创作启示下,写了不少优秀的反映农村生活的词作吗?在苏词中,一些借物写志、即景抒怀、吊古伤今之作,也往往带有时代政治色彩,并非诗人纯个人的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的表露。这样的词,在前人词集子里也是少见的,亦应属于苏词中创新的范围。再谈第二个方面。苏词中袭用传统题材,赋予新思想,从而刷新了境界的作品,在《东坡乐府》中也比比皆是。①晚唐以来的词中,爱情是一个经常描写的主题。

《东坡乐府》

苏轼同样写了不少爱情词,可是他的这种词,却同“花间”词轻浮地写男欢女悦、幽会密约很不一样,表现了青年男女爱恋的真纯和优俪深情至于生死不渝。例如《南乡子·双荔枝》就象征地表现和歌颂了人们青梅竹马式的纯洁的爱情美,“自小便相随,绮席歌筵不暂离,苦恨人人分折破,东西,怎得成双似旧对?”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所写的悼亡词《江城子》,是大家熟知的。在词中,作者对十年前去世的妻子王弗,表现得一往情深,生死不渝,十分感人,可与潘岳、元稹的悼亡诗熄美。②晚唐以来,特别在北宋初,词人笔下常常出现秦楼楚馆中的歌妓形象,然而都难免带有侮辱女性的恶习,苏轼也有歌咏歌妓的词,他改变了如此传统写法,侧重在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知识分子的正直感和正义感,从而对词的这样的题材的传统写法作了改造。

悼亡词《江城子》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就是这样的代装作品。这首词,上片写一位高洁绝尘而孤寂的美人,下片写她绝不与“浮花浪蕊”为伍而只愿作“伴君幽独”的榴花,最后更指明美人与榴花都处于失时的可怜地位:“共粉泪,两簌联。”这首词是为杭州名妓秀兰写的,对她孤高纯洁的心灵作了歌颂,而对她所处的常被人翔侮的遭遇又给以深深同情。这是北宋写歌妓的词中的妙品、极品,思想境界极高。③伤别怀人,同样是词的传统题材。晚唐以来,在这样的词中,所表现的大都是男女间的离愁别苦,往往带有孤立的纯个人的性质,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苏轼在写这种词时,却扩大到送别挚发、怀念亲人的范围;强化了社会意义,有时还与时代的政治斗争有着内在的联系。熙宁七年十月他在杭州写的《南乡子·送述古》以及同年十月赴密州途中在马上写给其弟子由的。

《南乡子·送述古》

《沁园春》,特别是熙宁九年中秋之夜在密州为怀念子由而写的《水调歌头》,都是他伤别怀人的名篇,至今还能扣动人们的心弦。④晚唐以来词中的写景之作,往往是作者流连光景借以避世或者是作者用来烘托离愁别苦的情绪的。苏轼的不少写景词,却大异其趣,别有创获,表现了他对自然美的向往和追求,每每创造了比自然景色更美的境界。例如元丰六年(1083)他写的《鹧鸪天》的上片就把黄州郊外的盛夏风光菊得清新宜人:“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细细香。”晚年,他谪居海南儋州时,在一个立春日写的《减字木兰花》,又写出了海南独具特点的盎然春意:“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读来真令人向往。

《鹧鸪天》

朱德同志曾赞颂苏轼诗赋(自然也包括着词)堪与“峨黑共比高。”陈毅同志更直言“吾喜长短句(词),最喜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钩。”我们只有全面地研究苏词在思想内容上的革新,既要充分估计其所引进的新题材、所表现的新主题的功绩,又不能忽视他对传统题材的改造,刷新境界的贡献,才能正确认识其词的成就与峨眉共比高的实际意义,也才能看到他作为词人“胸次广”的全部风貌。


攀阅


不知道你说的“陨落”是指政治地位还是文坛地位。

苏轼在他45岁正当壮年时被贬黄州。这之前北宋文坛先后的领袖应该是欧阳修和王安石,这两位年龄长于苏轼,政治地位也高于苏轼,文坛成就和地位也非苏轼可比,事实上在他们面前苏轼一直以学生的身份自居 ;苏轼在黄州困厄的三四年时间,也是他在文学上取得突出成就的时期。他1086年回京任任翰林学士,所以后世习惯称他为苏学士,同年王安石去世,苏轼也因为他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主要还是黄州时期的作品奠定了自己在文坛宗主的地位,这段时间他的一批以苏门四学士为代表学生兼朋友的文坛英俊也大多步入顺境,影响一时,苏轼是当然的文坛领袖。后来尽管这些人包括苏轼又一贬再贬,政坛上每况愈下,但是直到苏轼去世,他的文坛地位也无人能及。

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许正是政治上的陨落才成就了苏轼文学上的突破,他变成了有宋一代乃至整个华夏文化的标杆。


用户千山暮雪时


作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千古第一全才,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此外,苏轼在哲学、佛学等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他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好游山玩水。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千古奇才,却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曲折、颠沛流离的一生。

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为官四十多年,大多数时间都在被贬或者被贬的路上。但苏轼并没有因此消极对待,人生越是坎坷,他越是自在。


西陲先生


苏轼正要大展宏图之力,却遭遇了王安石宰相,王安石的朝廷的主张,苏轼认为要不的_,推倒重来。这样日光,一不如一天。


用户3557666943057中


苏轼在文坛领袖地位是永远不会陨落的,自古至今都是中国文坛最伟大的领袖,北宋大文豪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在诗、词、散文、书、画、美食等多个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连宋神宗都说:“李白虽有苏轼的才气,却无苏轼的学问。”

宋神宗的话,意思很明显——李白虽好,但苏轼比李白更强,若论千古第一才子,唯有苏轼名副其实。诚然,论才气,李白和苏轼不相上下,但论博学多识,苏轼确实更胜一筹。苏轼的一生,仕途多舛,政治主张不被认可,唯一幸运的是,他生在了文人最美好的时代——“不杀士大夫”的宋朝,多次遭受贬谪,从黄州、惠州,儋州一路走来这才勉强得以保命,但苏轼本人是个乐天派,竟然能把贬谪生活过出了大师风采,还留下了无数传奇佳话和千古名篇。他在中国文坛上是永不会陨落的……


Yuhuashi666


苏东坡到现在也没陨落,依然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文学家。至于肉体陨落那没办法,苏东坡要是能活到现在就成妖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