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尚不成功,姜维为什么不将蜀国军队,由进攻转为防御?

大马哈鱼12


诸葛亮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蜀国,资源缺乏,国力弱小。最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一心北伐,兴复汉室,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导致失败,蜀国灭。这是封建社会君臣纲常的牺牲品。也是强大的魏国统一三国的必然趋势。


王志毅


刘备在去世前托孤于诸葛亮,军政大事一律交于诸葛亮处理,仅仅5年后,诸葛亮就弥补了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的极大损失,平定南方,解除内部威胁,结盟孙权,解除外部威胁,于公元228年开始了历时6年的5次北伐,终于病死在了北伐的军中,结束了诸葛亮时代的北伐。

诸葛亮去世后,北伐很是消停了一段时间,不是因为停止了北伐,而是因为没有更好的北伐办法,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执政,终其一生没有大规模北伐,蒋琬之后是费祎当政,同样是不愿意北伐,甚至大力打压姜维北伐,每次给姜维的人马不超过一万人,根本起不到作用。

诸葛亮

直到费祎去世后,姜维真正掌握了兵权,才开始了大规模的北伐,姜维前后进行了十一次北伐,总成绩是:大胜2次,小胜3次,平手4次,大败1次,小败1次。总的来说,姜维北伐成绩还算行,胜多败少,但是姜维11次北伐也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何要一心一意北伐,而不愿意放弃北伐,转为防守呢?

诸葛亮北伐和姜维北伐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他们的共同点就是:

1、北伐是蜀汉基本国策,不容更改。

刘备北伐

这是刘备时代就制定的蜀汉国策,不是诸葛亮和姜维能更改的,诸葛亮在出师中说: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意思就是说:刘备创立的事业还没有完成就去世了,现在天下分成三个国家。那么刘备的事业是什么?就是统一天下,统一天下就要北伐,不主动进攻曹魏北伐,如何统一天下?这是蜀汉政权存在的法理,在这一点上,诸葛亮和姜维都无权更改,不仅他们,而且连皇帝刘禅也是一心支持北伐,想必刘备在世时,已经多次教育过了。

诸葛亮北伐

当年蒋琬没有北伐动作时,刘禅还亲自下诏给蒋琬,催促他北伐,蒋琬因为不合理的北伐部署而放弃,费祎当政时,姜维还能够率领一万人以下的军队北伐,根本原因就是刘禅支持,刘禅要是不支持北伐的话,姜维连几千人也没有,执政的费祎是反对北伐的,这就是因为刘禅支持的原因。

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还说了北伐的目的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北伐能够增强蜀汉政权的凝聚力。

姜维

对外战争能够增强一个政权的凝聚力,这是不用怀疑,历史上经常就用这样的事情,利用对外战争转移内部矛盾,蜀汉是外来政权,管理着人口庞大的本地人,如果不用战争来转移矛盾,增强凝聚力,用不了几年,本地人就会夺了外地人的权力,这是一定的。

相比于东吴和曹魏激烈的内部权力斗争,蜀汉算是三国时期内部斗争最平和的国家了,看看东吴权臣与皇族的杀戮,走马观花般残酷,还有曹魏司马代魏的过程,一次高平陵政变,司马懿就杀了曹爽三族及亲信五千多人,就知道蜀汉算是管理得最好的政权了,而北伐就是原因之一。

3、最好防守就是进攻。

蜀汉与曹魏实力相差很远,如果任双方发展,蜀汉是永远也比不过曹魏的发展,与其比发展,坐等曹魏来攻打蜀汉,不如主动出击,骚扰曹魏,消耗他们的实力,伺机寻找胜利的机会,希望总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姜维

再说了,要想防守好,最好的防守就是不断地进攻,不断地在进攻中寻找到曹魏的破绽,说不定还能有所发展,诸葛亮和姜维其实都有这样的心态。

诸葛亮北伐和姜维北伐也有不同点,他们的不同点就是:

诸葛亮北伐是牢牢掌握朝廷大权的,他的北伐代表了整个蜀汉的意志,没有人敢反对,但姜维不同,姜维北伐,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包括诸葛亮儿子诸葛瞻都反对北伐,只有一个尚书令陈祇和刘禅支持姜维,姜维在朝廷中也时时受到迫害,诸葛瞻甚至和宦官黄皓以及朝中重臣联合起来反对姜维,想夺了姜维的兵权,换阎宇出任大将军。

姜维当然不想被替换,只有不断地对外发动战争,把兵权控制在自己手中,才能保命,和继续未完的事业,到最后,姜维都不敢在朝中,而是带着军队逃到沓中屯田,以躲避政治迫害,都到了这个地步,姜维当然不敢放弃北伐。

再说了,姜维北伐期间是曹魏内部权力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比如高平陵政变,司马懿和曹爽争权,还有淮三叛,反对司马家专权的战争,曹魏内部越乱,对于姜维北伐来说,机会越高,有机会当然要试了,所以姜维不愿意放弃北伐。

姜维殉国

就连把主动进攻改成防御,姜维都不敢,为何不敢?因为防御就是防守,不需要主动进攻了,而姜维是大将军,既然蜀军不需要主动进攻,姜维也就没有必要待在前线,汉中前线可是有汉中都督管理的,不需要姜维这个大将军来管,姜维当然不敢回前线了,所以也就不敢防御。

再说了,防御也不是姜维的性格,姜维是继承诸葛亮北伐遗志最坚决、最努力、最拼搏的人,没有之一,连诸葛亮儿子都做不到,姜维能做到,并且不顾个人生死,哪怕是蜀汉灭亡,姜维都想着一心为蜀汉复国,哪怕自己的顶头上司皇帝刘禅都投降了,姜维都不放弃,也要放手做最后一搏,最终以死殉国,证明了自己的赤胆忠心。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恩德,为了蜀汉殚精竭虑,更是连续五次北伐,收复关中,可惜的是付出与回报不相称,连续七年的北伐,最远也不过打到了陇山——渭水一带,不但损害了蜀汉原本就虚弱的元气,还闹得内部混乱不已,所获得的战果也是少得可怜。

虽然之后有着蒋琬、费祎二十余年的自保经营,蜀汉恢复了一些,可公元253年,负责北伐事务的大将军费祎遇刺身亡,姜维以卫将军职位加都督内外诸军事,接过了费祎的军事大任,连续十一年北伐,一直到蜀汉灭亡,史称“九伐中原”,比他的恩师诸葛亮还要多将近一半。姜维为什么违背蒋琬和费祎的治国理念,执意北伐呢?


一、继承诸葛亮遗志,以攻为守保护汉中前线

这一点是蜀汉全体上下的共识,蜀汉山多关险,虽自保有余却难免进攻不足,如果一昧自求自保的话很容易影响到士兵的素质和将帅的能力,所以不论是蒋琬、费祎、姜维这些前线大将,朝廷里对此也并没有什么异议,只不过是后期姜维打得太狠,损耗太多才会引起谯周等人的反扑罢了。

  1. 在蒋琬执政时期(234年到244年),蜀汉战略虽然内缩,改主动进攻为被动防御,可是面对着如狼似虎的曹魏,刘禅也没有掉以轻心,将蒋琬安排在汉中,让其自擅其事,期间姜维也有过北伐的行动,但多是虚张声势,主要是要吓吓曹魏;
  2. 蒋琬病逝后由费祎主持汉中事务(244年到253年),这时的蜀汉元气以有所恢复,费祎将军队交给姜维,自己坐镇汉中,期间姜维也打过一些胜仗,但由于费祎的防御政策,姜维的主攻部队并没有获得太多的战绩,反倒是费祎和王平靠着汉中防御打赢了兴势大胜,更是直接导致了曹魏执政曹爽的倒台;
  3. 到了姜维时期(253年到263年),这十年由于蜀汉朝廷里有尚书令陈诋的支持,姜维才开始大举北伐,改变蒋琬、费祎的方针,虽然取得的战果比之诸葛亮时期要大,可消耗也大,引起了后主和官员的猜忌,把姜维吓得不敢再回成都,只能坐守在沓中屯田屯粮,保住军队兵权。

诸葛亮的北伐虽然失败了,可由于稳扎稳打,所以以弱击强反倒把强国曹魏给打得只能采取防御,每次遇到诸葛亮来,曹叡都是烦得头疼,这点足以印证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以及以攻为守战略的正确。

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又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

所以姜维的北伐前期主要还是贯彻诸葛亮的军事方针,在保护蜀汉家底的同时出外“打草谷”,让曹军疲于奔波,直接影响曹魏的内部发展,事实上,自曹真伐蜀后,曹魏在诸葛亮死后三十年的时间里,主动出击的只有两次:一次就是上面说的曹爽的兴势大败,另一次就是邓艾、钟会的灭蜀,如果不是司马昭立功心切的迫切和邓艾偷渡阴平的幸运,蜀汉真未必会成为三国中最先折断的一足。


二、蒋琬、费祎死后,姜维开始自作主张,抛弃诸葛亮稳扎稳打的策略,这一点主要是因为姜维自认为助力强大,能拿下陇右

姜维本身是陇右的天水冀县人,当年马超作乱凉州的时候,在陇右遇到了不少抵抗,其中就有一个姜叙,同样是天水冀县人,可能就是姜维的伯父或者是族伯父,和其父姜囧的哥哥或是族兄。

姜囧在马超之乱中战死,此时的姜维应该十四五岁的年纪,考虑到江东凌统十五岁就接手了父亲凌操的军队出征,姜维很有可能也在这时候接手了其父姜囧的部曲,在平定马超之乱中,跟随着伯父姜叙、父亲姜囧立下过战功。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以父囧昔为郡功曹,值羌、戎叛乱,身卫郡将,没于战场,赐维官中郎将,参本郡军事。
  1. 马超作乱时,所依靠的军队一部分来自张鲁,一部分来自于羌、氐等少数联军,这些军队在陇右被杨阜和姜叙等人击败后被迫降于曹魏,受制于凉州刺史杨阜的管理之下;
  2. 马超之乱后,曹操论功行赏,封了有功劳的陇右将领十一人为列侯,姜叙也是其中之一,之后姜家世守天水,姜叙为抚夷将军、姜囧为天水功曹、姜维为中郎将,在天水一地有很大的威望;
  3. 由于姜家在天水的战绩和威望,所以姜维在陇右也有很高的号召力,《三国志》所说他“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为羽翼”的情况确实是真的,姜维是真的能让羌胡为其卖命。

姜维的北伐曾经多次得到羌胡部落的帮助,延熙十年(247年),雍凉羌族部落反叛曹魏,致书投靠蜀汉,姜维率兵和郭淮、夏侯霸相遇于洮西,双方就争夺羌族部落而展开大战,可惜所带士兵较少没能稳住战线,羌族四部一部分被郭淮击败平定,另一部分被姜维迁居进汉中繁县。

此后羌、氐部落接连反叛,但多被郭淮和陈泰平定。羌、氐人地处陇右,民风彪悍,当年董卓的崛起就在于他得到了当地羌人的支持,手下也有不少羌人士兵,后面经过马超的潼关之战、夏侯渊虎步关右之后,羌、氐人的实力已被大大削弱。

到姜维时期,他再想利用少数民族的战力已经是力不从心了。即使羌、氐部落愿意为姜维卖命,可大多也只能做一些侵扰陇右郡县的偏军,很难组成一支强大的陇右精锐来作为北伐主力,不像诸葛亮那样,能组建出一支无当飞军来。



三、姜维真正能大展拳脚是在费祎死后,他此时已经是知天命之年,以三国平均岁数三四十岁来看,姜维是真的急了

由于被蒋琬和费祎克制了二十多年,姜维是憋了一肚子气和一身的功夫,所以他在费祎死后三个月就率领数万大军进攻南安,最后却因粮尽而退兵。请注意:这是姜维十几次作战中唯一一次因为粮食不足而失败的,作为跟随诸葛亮打了七年北伐战的姜维,他不可能意识不到充足的粮食对于战事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解释只有一个:姜维是真的急了。

  1. 在投降了诸葛亮后,姜维立刻得到了重用,二十七岁就封侯拜将,执掌五千蜀汉精兵的虎步军,诸葛亮还多次赞赏姜维,赏识位于诸将之上,俨然是诸葛亮在继马谡后的内定继承人;
  2. 由于蒋琬、费祎的自保战略,姜维一直无法像诸葛亮那样率领大军北伐曹魏,立下不世战功,这点对于任何以驰骋沙场的武将来说都是无法忍受的,到最后姜维还有以刺客暗杀了费祎,夺取军权后立刻出兵立功的悬案存在;
  3. 据蜀汉官员郤正所说:姜维此人不贪财、不贪权、不好色、不奢侈,“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是个十分自律简朴的人,但人生在世哪能无所求,姜维所求的,无非就是在战场上立功,做蜀汉的擎天之柱罢了。

公元228年,姜维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投靠了蜀汉,封奉义将军、当阳亭侯,此时他才二十七岁,按照这样的推断:姜维出生于公元201年,到他执掌军权时(253年)已经五十三岁了,虽然职位是越升越高,可都是有名无实,一直受制于人,他没有真正打过一场硬仗,没有真正显过一次战场威风。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姜维的战法,从前期模仿诸葛亮稳扎稳打,以保护蜀汉主力为主,到后期执政十年里,所打的战役几乎都是要和曹魏拼个你死我活,要硬碰硬地打一场,而且战事十分频繁,几乎一年一次。虽然有斩杀徐质,拔河间居民回蜀,杀敌数万的战绩,可也数次被邓艾击败,引起了蜀地百姓和朝廷的不满。

后面姜维更改魏延御敌于外的战略,无视王平依靠此战略大败曹军的先例,执意采取“敛兵聚谷”的方针,抛弃汉中所有外围屏障,引敌入汉中全面包围,全部歼灭,这也足见姜维立功心切,由于在北伐战事中胜负只能算是持平,再打下去也无法得到更多的战果,所以他才会选择诱敌深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曹魏来一次决战,这一年姜维已经六十岁了,再不努力就真的没机会了。


总结:姜维继承诸葛亮北伐遗志,改变蒋琬、费祎的战略战术,主动出击曹魏,固然有其传承性,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姜维立功心切,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打算,希望能和曹魏来一场大战

无可否认姜维是个忠心的将领,他投降诸葛亮有他的不得已,在得到了诸葛亮的器重后对其感恩戴德,终其一生未再背叛蜀汉,即使是他最后投靠钟会,那也是行韬光养晦之举,准备随时复国:

姜维教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密书与后主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为了完成诸葛亮的心愿,姜维为蜀汉做出了很多贡献,就凭他在汉中耗费了二十年的青春,看着蒋琬、费祎自保不出,王平、张翼斩将杀敌,自己官封卫将军却只能率着一万军队去打侵扰战,完全就是大材小用。

可是姜维还是勤勤恳恳地做了下去,毫无怨言,没有魏延的狂妄、李严的谋权,虽说有害死费祎的嫌疑,可他当时已经五十岁了,再不做出一件大功的话,他不但对不起自己一身的本事,更加对不起恩师诸葛亮。所以费祎等人也是有责任,是他们把一个热血青年给熬成了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白白浪费他二十年的青春,这换成谁都不可能服气的。

而且姜维也凭着战绩证明了他自己的军事才能,相比起诸葛亮步步为营,一辈子都无法跨过陇山和渭水,姜维的军队已经打到了长城一带,差点就截断了曹魏和西域的丝绸之路,可惜的是当时蜀汉内部反战呼声日益高涨,南中都督张翼敢在朝堂上公开指责北伐之错,恩师之子诸葛瞻甚至都想杀掉自己,姜维是有志不能伸,有才不能显,空有报国之心却无人理解,这是姜维不动人事的短板,但也凸显出蜀汉政权过于短视的缺点。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北伐尚不成功,姜维为什么不将蜀国军队,由进攻转为防御,原因显然很复杂,个人认为其中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对姜维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正名。为什么呢?因为,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那他自然要顾及自己的名声,甭管进攻对不对,反正言行、样都得要做,就是表演也得表演,否则自身名声受损,利益也必然受损。当然不能因此把姜维看成一个贪图名声的小人,实在因为名声后面的利益太大,谁会傻不拉几的舍弃?况且他得到诸葛亮的重用,继承诸葛亮的遗志,这是众人皆知的,是许多人想要而终生不可得的。可能对于很多人,都想要继承诸葛亮遗志这样的名号呢!甚至和诸葛亮认识一下,在当时,都是一件让许多人羡慕的事情。对于姜维来说,已有的宝贝,怎能舍弃?好好呵护还来不及呢。所以,对于姜维来说,管他进攻是对是错,“进攻”就对了!



第二,姜维是个智商超高的武将,当然知道自己的价值。武将只有在战场上才是武将,只有远离庙堂,才是一个有权有势的将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有在战场上,武将才可以逍遥自在。所以甭管进攻对不对,只有跑出去“进攻”,自己才有价值,自身价值才能最大化。

第三,自古以来,武将只有在战争时期,身价才能最高,才能获得更多的好处,姜维当然明白。三国鼎立,谁想把谁干掉,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就大家都先表演起来吧,不得不开战时再开战好了。只要远在战场,就有无限的权利,就可以向朝廷索取物资。就算不得不开战的时候,也只有真的开战了,才有建功立业,名扬千古的时机。好事一桩,为什么不“进攻”呢?

第四,远离庙堂,远离权利中心。虽然姜维是个极其聪明的武将,可是,要搞政治,搞权谋,搞那些虚的东西,与庙堂那些老狐狸相比,姜维还是嫩了点,并不是谁都可以像郭子仪那么牛X的。对于武将来说,惹不起,但是躲得起,而要躲的理由,最好就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由,继承遗志、兴复汉室、保护国家、开疆扩土多高大上的理由啊,同时还可以搞到自己的好处,远离危险,因此,管他进攻是对是错,“进攻”就对了!

总之,姜维只要“进攻”就对了,防御与利益不符。


文萤之


蜀国为什么会灭亡的?这就是诸葛亮、姜维坚持北伐的最好原因了。

丢掉了荆州和刘备伐吴失败之后,以蜀国一地之力,根本就不能与魏国相抗衡,让魏国得以稳定下来,就只有更快灭亡,而诸葛亮、姜维的北伐实际就是以攻为守,拒敌于国门,才有可能立于不败。

国力悬殊,同样是休养生息,只有令强者更强。蜀汉政权要让国民上下一心,就必须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为号召,这样也可以缓和国內的矛盾,况且,历次北伐对国力损耗并不太大,却能收到意想中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得以保住蜀汉政权。

正所谓“缓则生怠”,而官意、民心也很多时候就是如此的,一但怠慢,就很难重拾斗志的了。况且,让魏国大军进入了国门,实力悬殊,只有顾此失彼;蜀国的灭亡就正是因为姜维避祸,不能再兴师北伐,以攻代守,反让司马氏三路大军进入蜀地,只有姜维以一己之力和有限之师展开抵抗,终是首尾难顾,蜀国就只有灭亡。

所以说,以当时的历史背景,也就只有进行有计划的北伐、拒敌于国门才得以保得住蜀汉江山。


老树时光倒流


姜维是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传说中诸葛亮的徒弟,继承武侯遗志,坚持北伐。姜维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十一次北伐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甚至打出来北伐以来的最大胜利,洮西大捷,可见姜维强大的军事才能,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姜维也个很大缺点。这个缺点也导致他只懂进不懂守。

姜维的用兵风格和诸葛亮截然不同,力求毕其功于一役的姜维用兵是非常大胆冒险的。譬如姜维取得洮西大捷以后,张翼曾劝说姜维见好就收,否则这可能会毁掉这次大胜利,可是姜维却说张翼的劝说是“为蛇画足”,坚持追杀王经,包围狄道城。

贪功冒进的性格导致其在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前提下,还不退守,最终失败。


未能与时间和解


姜维是蜀汉后期最受诸葛亮器重的名将,他践行了诸葛亮的遗愿,深谋远虑,深知蜀汉内部关系的复杂,只有一致对外,把国家的重心放在北伐上,才能使大家团结起来,所以,北伐是政治必须。再者,蜀汉作为三国时期地盘最小的国家,资源有限,北伐也是强国的途经之一,诸葛亮去逝后,姜维作为“外来户”,如不北伐就无法掌握军队,没有军队也就无法在蜀汉立足。当然,姜维本身就是和诸葛亮一样的人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个人品德无可挑剔、理想主义色彩浓厚,最后也导致北伐在失败中落幕。




江鹤诗词


下象棋的人都知道,先手很重要,尤其是高手之间,谁执红先走,都意味着占领先机,在行棋过程中,为了争先,甚至不惜牺牲子力。

下棋最忌讳龟缩防守,子力窝在家里,发挥不出做用,被敌人压得宛如窝囊废,对棋手来说,是十分堵心的,如果不能进行突破,迅速打开封锁,其结果必然是死路一条。

看当时三国局势,诸葛亮死后,三国进入了后诸葛亮时代,此时三国局势很显然已经明朗化了,北魏国富民强,兵多将广,粮草丰裕,这是长期稳定的结果。东汉末年,群雄四起,生灵涂炭,致使曹操哀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而经过长期的稳定(此时三国主战场已由中原南迁至湖襄一带),中原地区的熟地耕作机制得到了有力的恢复,有了人,就有了粮,而有了粮,又养育了更多的人,国力就这样升了上来。经过兵荒马乱的百姓,此时过上相对宽裕的生活后,他必然会对新旧两个时代做对比,他肯定要拥护给了他们幸福生活的新时代,此时,江南西蜀两路人马要来破坏成果,他们无疑决不答应。这便是魏国强盛之所在。

再看那对难兄难弟,东吴方面胸无大志,抱残守缺,一心只想保住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能苟延残喘一天算一天,对西蜀的战略倡议始终持消极态度。

对于东吴的暧昧,西蜀是非常着急的,这就涉及到本问答所要回答的了,姜维为什么不像东吴那样龟缩防守?因为现实不容他去防!西蜀自诸葛亮起,就把克复中原,重兴汉室定为终及目标,诸葛亮的战略是据西川为基业,一旦获得机会,就伺机而动,进兵中原,然而诸葛亮没有得到机会,事实上,他根本就得不到这样的机会,机会早在刘备彝陵之战前永远失去了!

诸葛亮的北伐,只是尽人事罢了,他之所以夜不能寐,迫不及待,就是看到了这种趋势。同时,他也意识到,西蜀的自闭封锁,固然是很好的天然防护,但也把自己的经济水平给限制了,而且,即便不限制,你能跟沃野千里广袤无垠的中原大地相比吗?根本比不起,打仗打的是后勤,是综合国力啊。

所以诸葛亮只能寄希望于巧胜了。姜维时代,这种情况愈加突出,此时西蜀若要封闭自保,那无疑就是刘璋再世,驼头插沙,乖乖等死了。

姜维虽缺乏诸葛亮滴水不漏之机,但他也有高于诸葛亮之处,那就是他的胆量特别大,他敢于冒险,这更注立了他决不可能去做死守西蜀这种蠢事。

姜维谋略失败死后,魏国剖其尸,发现其胆大如鸡卵,足见他的进取性格。


中山柴


一,首先要知道,诸葛亮的北伐并不是主动的北伐,是与诸葛亮当初《隆中对》的战略思想不符的。二,当初诸葛亮《隆中对》中明确的战略意图是:待天下有变,令一上将率荆州之师,进攻宛、洛;刘备或诸葛亮率益州之师以出秦川。也就是说,是两路同时出兵,前提还是待天下有变。三,随着关羽丢失了荆州,刘备又在夷陵之战败北,直接导致了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无法实施,后来的北伐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四,后来的姜维即使把北伐变为防守,益州也是防不住的,因为益州本身的情况决定了,守没有出路。




德馨先生


首先,北伐关系到蜀汉政权的合法性。他们要继承和恢复的是汉朝的“国家”,而不是偏居一隅的蜀国。如不北伐,就失去了这个合法性基础。

其次,蜀汉军政集团可以说是从无到有,在短短二三十年就有了中国西南这么一片领土,继续开疆扩土在这个集团的人看来,并非太过困难的事,也是他们几代人(当时只两代人)前赴后继一以贯之的事业。这是个认识上的惯性。

再次,当时“三分天下”的这三家,仍然处于继续争夺的状态,可以说,每一家都在开疆扩土,彼此针锋相对(可能吴国进攻之心相对隐晦一些,但也未必没有),甚至是你死我活。这时,从战略上看,或许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再加上,姜维这个人,是诸葛亮寄托了大任的对象,他若不对外开战,他在蜀汉集团中的存在合理性都没有基础了。

所以,北伐对于国家(集团)和将领个人都是不得不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