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山孙氏家族抗战英雄谱:学竞黄埔 血染毛楼

——记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支队长孙伯龙

孙伯龙(1903—1942),原名孙景云,六支长房韩洼门,峄县四区中李庄村(现属薛城区周营镇)人。

牛山孙氏家族抗战英雄谱:学竞黄埔 血染毛楼

少年时他就读于新式初级小学,1918年进入韩庄高等小学读书。1921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该校当年唯一考入“省立一师”的学生。

1926年孙伯龙考取了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后随军北伐。1928年他留在家乡任国民党峄县党部书记长,1931年调任安邱、博山。1934年孙伯龙辞官归乡,筹办文庙小学。

牛山孙氏家族抗战英雄谱:学竞黄埔 血染毛楼

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摄于峄县文庙小学↑

1937年他开始发动组织抗日武装,挂靠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华北游击第五十支队,自任参谋长。1938年6月,共产党员朱道南组建山外抗日军四部联合委员会,孙伯龙任该会副主任。1939年6月,国民党鲁南专署又委他为特务旅旅长。

1939年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成立,孙伯龙任支队长。1940年11月他升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后改任鲁南抗协自卫军峄山支队支队长。1942年1月2日,孙伯龙在毛楼(现属台儿庄区涧头集镇)战斗中壮烈牺牲。

牛山孙氏家族抗战英雄谱:学竞黄埔 血染毛楼

孙伯龙在韩庄读书期间,就在该校进步教师张捷三的影响下,开始进行抵制日货的斗争。他被推举为韩庄高小抗日救国会会长后,组织了检查组、纠察队,曾焚烧了不法商人拒交的日货“太阳牌”白布,砸坏了校长室内的日产挂钟。

在“省立一师”读书期间,孙伯龙和同乡、同学朱道南共同参加了当时的爱国学生运动。在黄埔军校读书期间,孙伯龙虽然加入了国民党,但也接受了不少马列主义真理。

孙伯龙任职峄县党部期间,组织了工会、农会、妇女协会,公开提出了“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并开办了农民训练班、妇女识字班,提倡妇女剪发、放脚。在任文庙小学校长时,他聘用青年进步教师,支持学生的抗战救亡宣传活动。

组建抗日武装后,孙伯龙部首先于1939年7月13日在曹家埠设伏,一举消灭了日军四支郎君小队22人,成为峄、滕、铜、邳地区全部歼灭敌军的战斗范例。

孙伯龙就任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支队长后,国民党开除了他的党籍,但他仍以国民党党员的资格参加鲁南人民代表会议,表明自己的抗战立场,疾呼“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牛山孙氏家族抗战英雄谱:学竞黄埔 血染毛楼

调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后,孙伯龙主动请缨,积极要求重返前线,到敌占区战斗并发展武装。1941年2月,他率峄山支队返回运河两岸后,除伪拒顽,袭敌扩军,灵活机动地粉碎了敌人多次扫荡。峄山支队番号虽然名为国民党的抗协自卫军,但日军、顽军仍然把他当作共产党的八路军部队,必须彻底消灭之而后快。

牛山孙氏家族抗战英雄谱:学竞黄埔 血染毛楼

1942年1月2日,驻守在枣庄、峄县城的日军首脑和伪峄县县长王徽文纠集日伪军1000余人,对峄山支队驻地毛楼进行了远距离奔袭。在早晨天色朦胧时,敌军四面包围了毛楼村。发现敌情后,孙伯龙决定集合部队向西山转移,但是出村不到一里地,即遭到敌军密集火力袭击。他立即命令撤回毛楼村固守待援,就在部队撤回途中,孙伯龙中弹牺牲。

孙伯龙把生命和全部热血贡献给了他热爱的家乡土地,无愧为华夏优秀儿女,是“英勇抗战、团结爱国”的光辉典范。2014年,孙伯龙被国家民政部公布为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牛山孙氏家族抗战英雄谱:学竞黄埔 血染毛楼

孙伯龙烈士之子--孙继龙↑

2015年其子孙继龙作为抗日烈士遗属代表,受邀参加了天安门广场“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


牛山孙氏文化传媒

平台主编 | 夜孤城

免费承接华夏孙氏宗亲寻根、寻亲发帖

免费承接华夏孙氏历史文化研究发帖

免费承接孙氏好人好事、紧急求助发帖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