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与清朝的恩怨情仇

旷日持久的清缅战争,结局却显得扑朔迷离。根据目前的史料来看,缅甸说他们打赢了。而在清代的史书中,显示是清朝打赢了。那到底是谁赢了呢?我们来看看这段恩怨的前世今生。

缅甸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混杂的地区,没有哪个民族是缅甸地区的原住民或者主体民族。人数较多的民族就是孟族、骠族、缅族和傣族,文化风貌接近北印度。一直以来缅甸也没有什么统一的国家,尤其是北部缅甸,和中国的云贵差不多,土司林立。

元朝的时候,缅甸北部设立缅中行省,任命蒲甘王国的国王担任缅中行省丞相,也就是相当于省长。明洪武年间,明朝在与缅甸的战争中失利,丢掉了北缅。明嘉靖年间,缅甸东吁王朝又入侵云南,被明军击退。

在讲吴三桂的时候我曾写过,吴三桂追杀永历帝杀到缅甸,当时缅甸东吁王朝发生了内讧,篡位的莽白把永历帝送给吴三桂,以换取吴三桂撤兵。到了乾隆年间,东吁王朝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更强大的贡榜王朝。

缅甸与清朝的恩怨情仇

十八世纪亚洲地图

贡榜王朝在东南亚盛极一时,打得东南亚各国闻风丧胆。贡榜王朝非常热衷于开疆拓土,在清朝积极进取西域的时候,缅甸就琢磨着冲出东南亚,走向亚洲。要想走向亚洲,就得先和大清掰掰腕子。于是,缅甸通知中缅边境一带的云南土司,以后要向缅甸缴纳“花马礼”,也就是贡赋。

云南边境土司也很郁闷,本身就给清朝交过贡赋,还得向缅甸交一份,这没地方说理去了。有的土司城寨修的坚固,就不搭理缅甸的勒索。有的土司实力比较弱,那只好给清朝交完贡赋,再给缅甸交一份。

后来有些土司琢磨着,这事不对啊,都已经臣服大清了,出事不能自己扛着啊。于是,有的土司就纷纷去云南省各级衙门告状,说缅甸入侵,请朝廷主持公道。当时清廷的重点是在西域用兵,所以对缅甸入侵云南的事,表示强烈谴责之后就没下文了。

缅甸的胆子也就渐渐大了,对于不臣服的云南土司进行小规模劫掠,甚至发展到后期,开始大规模杀人越货,蚕食云南的土地。云南各级官府清楚朝廷的政策,这会儿不适合跟缅甸撕破脸,于是假装没看见。因此保卫国土的任务,一部分落在云南边境土司身上,一部分落在云南边境的民兵身上。

而缅甸也没有把重点放在云南,而是跟总不服的暹罗国争夺东南亚的话语权。

乾隆三十年,解决完西域问题的乾隆帝,决定教训下这个不听话的邻居。乾隆帝的原则是不允许邻居有不听话的情况出现,包括当时的俄国,在乾隆年间虽然也搞小动作,但清朝一关闭恰克图的贸易,俄国就会从北极熊变成了顺毛驴,自觉的把眼罩戴上,围着石磨转起来。

随着缅甸在云南边境越来越猖獗,云贵总督刘藻揣测明白了乾隆帝的意图,决定给缅甸一点颜色看看。

缅甸与清朝的恩怨情仇

乾隆帝决定教训下这个不听话的邻居

刘总督据说学问极好,所以保送去考博学鸿词科,以优异的成绩当上了御史。那个时代的士大夫还是有自己的原则的,比如上奏停减圆明园工程,让刘藻获得了不错的名声。

然而,这不代表他会打仗啊。刘藻在云南当了四年的总督,终于在乾隆三十年亲赴前线,指挥三路大军对缅甸发起了自卫反击。当然这次再忍的话,清朝也就没法再混了。缅甸方面悍然给倾清廷发出了正式文件,说西双版纳属于缅甸。

刘藻带兵到了前线以后,缅军搞起了游击战,消失的无影无踪。清军一通骚操作,擒获缅军五人,此外再无收获。

但在刘藻给朝廷的上书中,自然是一次巨大的胜利。

退却的缅军却不是回国了,而是换个地方再抢。这有点像当年倭寇的套路,让刘藻疲于奔命,找不到缅军主力。

不过没关系,刘藻给朝廷的上书中,这又是一次大捷,说敌人望风而逃。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的幼年,看别人拿苍蝇拍打苍蝇一打一个准,实在是很帅。于是我挥舞着苍蝇拍,大夏天跑到院子里追杀苍蝇。虽然一个都没打着,但我姐对我打苍蝇的实力还是做出了肯定的评价:我弟把苍蝇都吓跑了!

总的来说,清军一到,缅军就撤。清军一走,缅军就来。清军不追,缅军就打其他地方。清军去追,缅军就接着跑。

终于有一次,缅军把清军溜的大意了,找机会打了一次伏击,清军大败。刘藻这回没法蒙事了,只好如实上报,遭到了乾隆帝的严厉批评,并把他降为湖北巡抚。

刘藻被降级,乾隆帝调陕甘总督杨应琚担任云贵总督去处理缅甸军务。为什么让杨应琚来呢?乾隆帝琢磨着缅甸这点事最多是军事冲突,算不上什么大规模的战争。刘藻不知兵,输了正常。杨应琚是汉军正白旗的,上三旗的人理论上未必是武将出身,但了解军务得是基本功吧。

而且杨应琚的爷爷杨宗仁比较擅长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杨应琚历任两广、闽浙、陕甘总督,应该会把缅甸事务处理的妥妥当当。

缅甸与清朝的恩怨情仇

上三旗的人理论上未必是武将出身,但了解军务得是基本功

刘藻为人懦弱,被打败了吓的手足无措,毫无章法。自从被降级,刘藻天天提心吊胆,举止失常。终于在一天晚上,刘藻对着桌上的油灯默默发呆。他让侍从全部出去,自己默默的拔出了宝剑。心里想着,要不,还是自裁吧。

自裁这个事其实是个技术活,从史书的角度来看,一般成功率较高的方式是投水,其次是吃毒。当然也有很多因为毒药品相不佳,吃完不能立马死亡的,那就比较悲催了。不过显然,刘藻选择了最有气势但成功率最低的抹脖子法。一个连鸡都没杀过的文人,你琢磨琢磨这事肯定不好干。

刘藻思来想去,痛定思痛,坚定决心,还是把剑在脖子上抹了过去。果然,刘藻手法不专业,没能抹死自己。

这就尴尬了,刘藻重伤不治,卧床七日才死,痛苦万分。

刘藻死了,活还得干。杨总督一到云南,其实总兵华封和参将哈国兴已经打退了缅军。杨总督挨个慰问缅甸境内的土司,劝他们归降天朝。缅甸的土司跟中国的土司差不多,谁来都得上贡,得罪清军干啥?所以不少缅甸土司纷纷表示归附天朝,接受杨总督的改编。

正赶上这时候缅甸瘴气大作,提督达启病亡。杨总督让李勋补上提督的缺,没几个月,李勋也病死。

杨总督抚恤了一下缅甸土司,打道回府,该给皇帝写大捷的奏章了。这不打仗就死了俩提督,缅甸真可怕。

杨应琚上奏乾隆帝,说缅甸军队已经逃回首都阿瓦,臣打听到缅甸连年内乱,因此没有追击。臣已派出细作潜入阿瓦,去打探道路,绘制地图。臣先休整练兵,准备武器粮草,等有了机会,便去攻打阿瓦。

乾隆帝批示:爱卿历任多地总督,必然老成谋国。倘若真有机会,可随时出击。但如果钱没少花,事没咋办,可不是慎重的选择。你自己看着办,既要稳妥,又要成功。

其实杨总督不想打仗了,打仗太可怕,尤其是这蛮荒烟瘴之地,指不定哪天就得病死了。

缅甸与清朝的恩怨情仇

乾隆帝要求杨应琚既要稳妥,又要成功

但是,杨总督手下的将官不干。不能这么结束啊,这咋给皇帝写报功的折子?跟皇上说,我们取得了大捷。那皇上要是问歼敌多少?咋回答?刘藻的战绩好歹是活捉敌军五人,这回可好,歼敌数为零。怎么报功?

当然也有没机会分功劳官员劝杨应琚,见好就收,缅甸不是那么好打的。但是,帝制时代的官场规矩就是这样,不许长他人志气。谁敢说缅甸有优势,那不就是汉奸么?

终于有一天,大清细作赵宏榜传来消息,说缅甸内讧了。缅甸老太后劝缅甸王懵驳投降,这是攻打缅甸的好机会。

杨总督很不爽,他说:老夫都七十多了,官也做到了一品的云贵总督,为啥还要贪功擅开边衅?

这话没毛病,虽然那个年代当官一般不退休,但是七十岁也几乎是职业生涯的结束了。老杨头估计也就是在封疆大吏的位置上至休,他自己估计也不指望进军机处了。

不过,这挡不住底下人有立功心切的。尤其是赵宏榜玩了命的劝老杨出兵,理由不外乎是出兵则必胜,不出兵有可能会被皇帝怪罪。虽然说杨总督不贪功,但也没来由添个罪名吧。

要不说赵宏榜是高级特工呢,他不仅能打入敌人内部刺探敌情,而且能忽悠的杨应琚吃了秤砣铁了心,从不想打仗变成了狂热的好战分子。

杨总督召集手下开军事会议,迤西道陈作梅、永顺镇总兵乌尔登额、永昌知府陈大吕认为不能信赵宏榜的鬼话随便开战,缅甸不好打。而腾越知州陈廷献则坚决主张开战,他认为这仗必须打。

老杨脾气上来了,怒斥主和派。陈大吕一看领导怒了,马上改主意,说打仗好,打仗秒,杨总督出马呱呱叫。

乌尔登额是个性情耿直的蒙古汉子,不懂得官场规矩,力劝杨应琚别冲动,还列出了多条不可开战的理由。

按说会场上这些人,只有乌尔登额是军官,他的话是专业的。但“吃了秤砣”的杨应琚不管那么多,他力排众议,定下了开战计划。

那么杨总督信心满满地作战计划,会比刘藻成功吗?我们下次再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