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真是皇帝说了算?科举殿试中皇帝能否一言定进士前程


前几天重温一部电影,当中有个镜头我觉得很在意:清末慈禧太后还掌权的时候,清朝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当掌事的太监将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名单呈给慈禧太后时,慈禧太后的脸色就立即变得很阴沉,一副十分不高兴的样子。当时在场的大臣都胆颤心惊,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哪里又惹得这个老佛爷不高兴了。直到电影镜头将慈禧太后用朱砂笔将“刘春霖”圈起来,我这看电影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部电影的编剧试想把“慈禧太后因自己喜好改变殿试进士名次,让刘春霖成为清末最后一个状元”的传说通过影视化的形象呈现出来。

说到这,可能很多不了解中国科举史(不管是野史还是正史)的人可能就对这个传说很好奇。在开始讲述之前还是把这个传说先讲一讲吧。民间传闻,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是因为自己名字取得好才得的。为什么呢?原来在光绪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904年,当时的清朝廷举行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殿试。根据考试卷面分的情况,读卷官初步确定的状元是朱汝珍,榜眼是刘春霖。名单确定之后就把拟定的前十名考卷送呈给慈禧太后审阅。


当真是皇帝说了算?科举殿试中皇帝能否一言定进士前程

图为慈禧太后影视剧形象


传闻,慈禧这老太太看到以后立即阴沉着脸,非常不高兴。原来拟定的状元朱汝珍的名字中有个“珍”字,这个“珍”字让她想起了国联军攻入北京前夕,她在带着光绪皇帝逃亡之前,下令将光绪皇帝最宠幸的珍妃推入井中淹死了,朱汝珍的名字让她立即想到了被她害死的珍妃,她顿时觉得心里不舒服,膈应得慌。当她再继续往下看的时候,发现这个朱汝珍是广东的!嘿呀!这广东真是太可恶了,慈禧太后对广东这地方真是恨得咬牙切齿。为什么呢?很简单啊,广东人可没少让她糟心,还差点断了她的江山。一方面,之前差点灭了清朝的太平天国创世人是洪秀全啊!这个带头造反的洪秀全是个广东人啊! 另一方面,前几年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的戊戌维新运动,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也是广东仔,他们蛊惑光绪皇帝变这个变那个,差点江山都变没了,最后自己不得不再次“亲政”,杀了 谭嗣同等维新派,让自己背上了顽固派的骂名。再加上现在闹革命的孙文(也就是孙中山)也是广东人。想想看啊,慈禧这时候都七十多了,一般家里上了年纪的老人有时候想法就跟小孩一样,她想啊:“这么多的糟心事都是广东人带来的,这些广东人既然让我这么不高兴,还给他们的人做状元,做梦去吧”。

当真是皇帝说了算?科举殿试中皇帝能否一言定进士前程

历史课本中的康有为和梁启超


于是,她继续看录取名单,发现原来读卷官提名的榜眼人选——刘春霖的名字就很吉利。当时社会上正遭遇大早,整个社会十分很渴望有一场大雨来缓解早情,而“刘春霖”正好寓意着“春风化雨,普降甘霖”,选他为状元,既能表达慈禧太后关心百姓疾苦,也能传达出一个讯息——她还是对国家很上心的。并且令慈禧太后动心的另一个原因是刘春霖的籍贯。刘春霖是直隶肃宁人,“肃宁”二字寓意这可以让清末混乱的局面能迅速得到解决,实现社会的安宁、稳定的大好景象。于是,慈禧太后毫不犹豫地用朱笔将刘春霖定为状元,他也成为“第一人中最后人”,即整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科举状元。

当真是皇帝说了算?科举殿试中皇帝能否一言定进士前程

刘春霖图


这故事从清末传到现在,说的有板有眼的,也不知道真实与否。这种故事的来源主要还是由于皇帝(慈禧太后当时虽然不是皇帝,但掌权的是她)是殿试的主考官,而且皇帝是所有考试中,最有权威的主考官,很多人因此认为皇帝可以随便确定考生的名次,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自己喜好确定进上排名。并且这种故事在明清笔记资料中并不少见。

据《罪惟录》记载,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的科举考试中,秦鸣雷、瞿果成、吴情等300名贡土顺利通过殿试,成为新科进士。在确定最后排名时,殿试的读卷官拟将吴情确定为第一名,上报给皇帝定夺。然而嘉靖皇帝看到这份名单,头一个名字叫“吴情”,而这在北方方言中“吴情”与“无情”的发音完全相同。皇帝皱了一下眉头,慢条斯理地说:“如果联将吴情确定为第一名,那岂不是让天下人说朕也是无情第一吗?!这个不行,换掉他!”嘉靖皇帝在看到提供的名单上还有一个叫秦鸣雷的人时,他貌似有所领悟,他想到昨天晚上做梦,梦见巨雷轰响。我们知道,历史上的嘉靖皇帝是个“炼丹达人”,对道家炼丹长生不老十分迷恋,对于这种梦,他是有自己的解读的,感觉就像是缘分,于是,他将秦鸣雷定为状元。可怜的吴情就因为名字太“无情”而失去了状元。

当真是皇帝说了算?科举殿试中皇帝能否一言定进士前程

图为嘉靖皇帝影视剧形象


这还是第一个在明朝因为名字而丢掉状元称号的故事。在永乐年间也有新科进士因姓名而失去了状元的故事。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殿试之后,明成祖朱棣原本准备录取孙曰恭为状元,但仔细一看,总觉得这个名字让他很不爽快,为啥呢?原来古代是竖行书写,这样“孙曰恭”后面的“曰恭”两个字叠起来,就很像“暴”字。朱棣觉得如果将孙曰恭录取为状元的话,好像是就是在宣传暴力。而在名单中,恰好有一个邢宽的名字,在他看来“邢宽”寓意着“刑罚宽厚”,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邢宽定为状元。


当真是皇帝说了算?科举殿试中皇帝能否一言定进士前程

很多人会纳闷,就一个字而已,并且也没什么特别的含义,为什么朱棣对这个“暴”字那么敏感呢?要是这个传说是真的,我觉得应该跟他以“清君侧”之名多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有关。众所周知,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被封为燕王,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但是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横、晋王朱桐先后死去,这样燕王朱棣无论在在军事实力上,还是在家族的尊序上成为地位最高的王。然而中国古代的嫡庶观念决定了朱棣这一辈子永远不可能名正言顺的坐上皇位,除非他造反,历史证明他真的造反了。朱元璋死后,继承大明江山的是原太子朱标的长子、皇太孙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建文帝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下令削藩,意图是瓦解各藩王的实力。各藩王对此十分的不满,身为四皇叔的朱棣借机发动了“清君侧”的行动,实际就是一场夺权之战,最终朱棣的不对攻入南京,他夺取了皇位。想想看这样一位以暴力方式从自己的侄儿那里夺取皇位的皇帝,自然会对“暴”字敏感忌讳,喜欢“刑宽”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当真是皇帝说了算?科举殿试中皇帝能否一言定进士前程


这是明代传闻,在清代殿试出现慈禧太后按名字吉利和个人喜好定状元的传闻也是有的。在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的殿试,读卷官向乾隆皇帝呈上前十名的考卷,请乾隆皇帝定最后的名次。当时呈上来的名单中,胡长龄这人被排在第十名。当乾隆皇帝将这十分考卷从头至尾都浏览了一遍后发现最后一份考卷的名字叫胡长龄,他觉得特别有意思,寓意非常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的乾隆皇帝已经八十岁了,他呢希望自己能长命百岁。而就算是皇帝,但作为满族人,知道在整个中原汉文化地区是被看作胡人的,他觉得胡长龄中的“胡”寓意自己,“长龄”寓意这长寿。咋看之下,这个名字真的是吉利的呀,预示着自己能长寿,于是,他就将胡长龄定名为状元!

当真是皇帝说了算?科举殿试中皇帝能否一言定进士前程

图为乾隆皇帝影视剧形象


但是,问题来了,就算这些传说或者故事都是以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为主角展开,有些甚至记载在史书上,这些故事或者传闻的符合历史真相呢?作为殿试主考官的皇帝真的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排定甚至取消名次吗?其实不然,为什么呢?因为送呈给皇帝的试卷是糊名的呀!皇帝根本看不到这些进士的名字,更别说是籍贯了。进士们的名次在初步拟定时,是由首席读卷大臣综合其他大臣提出的意见后,最终确定了才向皇帝进呈这些进士的试卷。康熙皇帝曾在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685)规定:读卷大臣只需要进呈名列前十的试卷,由皇帝钦定最后的名次即可。在看前十名的进士试卷中,皇帝可能会改变读卷大臣预先拟定的名次。但是殿试的试卷是需要弥封的,皇帝根本看不到考生的个人信息,只能依据殿试中考生们在对策使的表现来确定名次。


当真是皇帝说了算?科举殿试中皇帝能否一言定进士前程


不过清朝清朝历史上确实有过殿试钦定名次前先拆开弥封的做法。在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礼部规定,殿试钦定名次前先拆开弥封。在次年,也就是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的辛已恩科殿试采用了殿试钦定名次前先拆开弥封的做法。乾隆皇帝在评阅读卷大臣进呈的十份试卷时发现来自江苏的赵翼名列第一,来自浙江的胡高望为第二名,来自陕西的王杰为第三名。这时候乾隆帝就问读卷大臣:“本朝陕西是否出过状元吗?”读卷大臣回答说没有。于是他就将赵翼与王杰的名次互换,将王杰定为状元,赵翼为探花。在传胪大典时,三鼎甲出列,行跪谢大礼的时候,坐在龙椅上的乾隆皇帝隐隐约约地看见赵翼身上带了一串珠子,与其他两个人都不同,便问军机大臣傅恒,傅恒说:“这是赵翼用遗珠来表示不满,他对自己只得了个第三名探花有怨言。”乾隆帝向大臣们解释了不取赵翼为状元的原因:“赵翼的文章确实是很不错,但江苏、浙江的状元自古以来已经很多了,在浙江和江苏这些地方状元不算是稀罕之物。但是陕西就不同了,在本朝,陕西这西北地儿都还没有状元,我现在给陕西一个状元,也不算过分。”赵翼的这么做虽然只是表示对自己落选状元表达意见,但这种行为却让他声名大噪,为什么呢?看这赵翼带一串珠子就能让皇帝解释为什么不录取他。这让人们觉得赵翼真的是有才的,连皇帝都要向他解释没有取他为状元的原因,他因此声名大振。不过在乾隆二十八年,清朝廷又决定殿试卷仍然弥封,不再拆开,大概是乾隆觉得自己每次都要解释为什么定这个这个为状元很烦躁了吧。因此,乾隆二十六年的殿试确定状元归属是一次特例。

当真是皇帝说了算?科举殿试中皇帝能否一言定进士前程


那么回到前边我提到的影视片段中,慈禧太后根据名字定状元的细节——刘春霖的状元是慈禧太后钦点的,这是真的吗?很显然这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虽然以上记载都是以真实的人物为主角展开的,但都只是专盲或故事不是历史的真实。其实很多的时候,皇帝在看进呈的进士试卷时,最主要看到的是进士们的书法。当时慈禧太后定刘春霖为状元主要是因为刘春霖写的字真的很可以!刘春霖所写的“馆阁体”小楷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当时社会上都有着“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的说法。在考中状元之前,光绪帝的师博翁同酥见了刘春霖的书法都是赞叹不已,并预言他定能考中状元。可见,刘春霖本身具备了高中状元的实力,这姓名不是他能中状元的主要因素。

当真是皇帝说了算?科举殿试中皇帝能否一言定进士前程


在此,我不由得想起了,初高中时老师对要求我们一定要练好字。当时我们还嗤笑,字写得看得懂不就好了嘛,又不是要当书法家。显然,当时的我们还是很幼稚的,老师让练字,是因为字写的好看可以加分啊!现在看看,字写得好看,在古代还能当状元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