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瑣記》才知,魯迅反對不是傳統文化,而是守舊和愚昧的思想


讀完《瑣記》才知,魯迅反對不是傳統文化,而是守舊和愚昧的思想


​導讀

《瑣記》是課文裡沒有采用過的文章,而這篇文章卻解開了我一個心中之謎,為什麼魯迅先生會反對傳統文化,其實這一直是幾十年以來讀者的誤解,在先生的很多文章裡都有讀者認為,魯迅先生倡導西學,反對四書五經,反對中醫。所以魯迅先生的主張一度被網民斷章取義的引用,用來反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實際是什麼情況呢?


讀完《瑣記》才知,魯迅反對不是傳統文化,而是守舊和愚昧的思想


其實是當時封建勢力利用傳統文化為工具,阻礙外面世界的自然科學知識的引入,守舊不思變革,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不惜犧牲民族和國家的未來,這才是魯迅先生所深惡痛絕的。

而利用了傳統文化給他們的行為批上了華麗的外衣,很容易迷惑人民群眾,而《瑣記》中,衍太太的的行為,學堂掛羊頭賣狗肉的做法,不正是這些封建禮教的真實寫照麼?


讀完《瑣記》才知,魯迅反對不是傳統文化,而是守舊和愚昧的思想


衍太太的形象,實質上是封建禮教人物代表

文中首先出場的人物是衍太太,對自己的孩子狠,對別的孩子卻很好,所以孩子們都喜歡去她那裡玩。魯迅先生在文中刻意描寫這麼一個人物。這是人物是有原型的,就是魯迅的叔祖母。


讀完《瑣記》才知,魯迅反對不是傳統文化,而是守舊和愚昧的思想

關鍵衍太太對待不諳世事的孩子們,常常教唆他們做壞事:冰凍天叫孩子們吃水缸結的冰、讓孩子去看那些淫穢的圖畫書、鼓動孩子做有害的“打旋子”的遊戲、甚至教唆孩子偷盜家中的錢財……。而天真的孩子們當時卻把她當好人。

魯迅自己小時候也中了招,本來是衍太太唆使魯迅去拿家中的錢來花,其實魯迅也只是想了想,理智讓他沒有聽從衍太太的話,最後卻是衍太太誣陷魯迅偷母親的首飾去賣,企圖扼殺魯迅的天性,給他的心靈造成陰影。

那個時候,魯迅家裡已經遭遇變故,父死弟亡,家中只剩魯母帶著三個兒子艱難度日。衍太太的這做法,無疑會使這個家庭雪上加霜。假如不是魯迅有志外出讀書,如果不是魯迅的母親剛毅堅強,這個家庭將不堪設想。實際上對魯迅已經造成了傷害,魯迅先生在在《而已集》的《題辭》曾這樣寫到反動勢力的手段:“拿鋼刀的,拿軟刀的,屠伯們逍遙復逍遙”。衍太太的手段正與此相似。魯迅在文中對於中傷自己的“流言”異常憤怒,他指道這些流言傷害其實挺大的,因為那時候還小,好像自己真的犯了罪一樣。眼睛不敢與人對視。


讀完《瑣記》才知,魯迅反對不是傳統文化,而是守舊和愚昧的思想


這位衍太太早期就以善人的形象出現。她似乎非常關心魯迅及其家人,非常熱心魯迅家的事情。在魯迅父親臨終時,她像救世主一樣的出現了。

魯迅說:“她是一個精通禮節的婦人,說我們不應該空等著

”。

於是,在她的指導下,魯迅和家人給父親換了衣服,還依照衍太太的吩咐:“又將紙錠和一種什麼《高王經》燒成灰,用紙包了給他捏在拳頭裡……”。就在父親已經平靜下來時,衍太太忽然要魯迅“叫呀,你父親要斷氣了。快叫呀!”。這就是迷信風俗中的所謂“叫魂”——把將死者的靈魂叫回來。實際上,這種迷信的舉動非但不能夠將死者叫活,反而會給死者帶來更大的痛苦。

這些內容是不是傳統文化呢,當然不是,只能算是一種迷信,只是被一些人用來糊弄人的行為,因為這些行為被戴上中國傳統孝文化的外衣,所以很能迷惑人。


而另外阻止自然學科教學的勢力是什麼?自然是當時舊學體系的學校和披著西學的外衣,讓年輕的魯迅太心寒了。


讀完《瑣記》才知,魯迅反對不是傳統文化,而是守舊和愚昧的思想


掛羊頭賣狗肉式西式辦學

當時的中國,在自然科學上與世界已經有有了很大的差距,國內有識之士都呼籲要維新變革,至少從教育上需要學習自然科學,這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也不知為什麼,這些勢力會阻止新的學科進入學校?


魯迅先生在決定外出讀書時,為什麼首先就排除了離家最近的“中西學堂”,這家學堂掛著“中西”的牌子,但“裡面只教漢文、算學、英文和法文”,保留著陳舊教育模式。這所謂的“新”學校,除了一點外語裝點門面,其餘幾乎與舊學沒有多大區別。


即使是新式辦學,總是脫離不了老舊迷信的玩意,封建餘孽陰魂猶存,阻礙著當時中國的發展,這才是魯迅先生最為深惡痛絕的的地方。

其中最具有諷刺意味的,要數對江南水師學堂的落後教育的描寫:一則簡單的英文課文“這是一隻貓 This is a cat ”,竟然要上一週中的整整四天;崇洋媚外而專橫跋扈的“上講堂時挾著一堆厚而且大的洋書”、“將肘彎撐開”的“螃蟹”市儈嘴臉;


對在那裡所受的教育的評價:

“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鑽下地面二十丈,結果還是一無所能,結果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披著一張西學皮,骨子裡還是腐朽的思想和行為,這就可以理解魯迅先生的文集從《朝花夕昔》到《吶喊》。當時思想與愚昧和麻木的不僅僅有普通老百姓,甚至是官員、學校,都自我陶醉在《四書五經》裡,對外面的世界避而不見,或選擇性失明。甚至反對別人吸收新的自然科學知識。

魯迅在學習赫胥黎的《天演論》

“赫胥黎獨處一室之中,在英倫之南,背山而面野,檻外諸境,歷歷如在機下。乃懸想二千年前,當羅馬大將愷徹未到時,此間有何景物?計惟有天造草昧……”

外面的科學讀物本應該像一股清風進入中國,可以想象在那樣的環境下,那樣的沉悶籠罩下,這樣的書是多讓人心曠神怡,如同密閉的房間開了一條小縫,讀這種書的行為應該得到支持才是。

結果一位迂腐的長者竟認為魯迅是在不務正業,罰其抄寫參康有為變法的奏摺。這樣辦學的結果,魯迅先生也寫得非常的幽默:

“這學堂的設立,原是因為官員兩總督只是聽到這裡的煤礦出產比較好,才接的手,換而言之只是聽說,而且表面上是辦學,實際上是衝著利益來的。

待到開學時,煤礦那面卻已將專業的技師辭退,換了不懂行的人。荒唐的理由是:

一、之前的技師薪水太貴;

二、他們覺得開煤礦並不難,不需要這樣的人才。

所以背離了科學的方式,到底還是不相信自然科技人才,沒有人才,其結果肯定不會好到哪去 ,所以礦場所產出的煤,只能供燒那兩架抽水機之用,就是抽了水進行挖煤,挖出煤用來抽水,利潤為零。

而在“連煤在那裡也不甚瞭然”的地方辦礦務學校,非但不能培養出真正能夠挖礦的礦務人才,而且最多隻能培養只會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文章的書蟲子。

無論是雷電學校,還是礦路學堂。那裡的人們思想古板、頭腦僵化,排斥新思想,固守封建舊思想。國文老師竟然不知道“華盛頓是什麼東西”,足見他們思想多閉塞。假借科學名義,大搞特搞封建迷信活動,。這樣的教學風氣也只能教出一些裝腔作勢、橫行霸道,又架子十足、唯我獨尊的"螃蟹式的名公巨卿"來。這樣的教學始終脫離不了封建思想教育框架。

因此,魯迅看透了洋務學堂也是金玉其外,敗絮其內,似新實舊的洋務學堂產生了極大失望與不滿,於是他又決意"走開",選擇東渡日本,再去尋求別樣的真理。


讀完《瑣記》才知,魯迅反對不是傳統文化,而是守舊和愚昧的思想


魯迅並非反感《四書五經》,而是頑冥不化的守舊思想

很多人認為魯迅先生反對中國傳統文化,這樣的理解是有一點片面,從《瑣事》裡可以看得出來,在《三味書屋》上學時,魯迅是熟讀了四書五經的,他的文字功底可正是那幾年積累的。

很簡單,一句“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形容什麼知識都沒有學到,這可太形象了,這本是白居《長恨歌》裡的一句詩詞,魯迅先生行文時信手拈來,用得恰如其分,沒有深厚的文學功底是無法做到的。

讀《瑣記》時,先生並沒有反對讀《春秋.左傳》,而是認為,不應該排斥西方的自然科學,把西方科學視為異類。不好好學習掌握新的科學技術,整天寫沒有用的酸文章,整篇《瑣記》所批判學堂教學方式都是不幹實事,

至於中醫,那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魯迅在《父親的病》一文中表達了對庸醫的不滿,無外乎是他們所開藥方裡:“‘要原配蟋蟀一對,即本在一窠中者’和‘經霜三年的甘蔗’”,表達了對庸醫誤人性命的憤慨、對巫醫不分的封建迷信的譴責。

魯迅稱他們是“軒轅歧伯的嫡派門徙”,因為中國當時沒有真正的為人治病的醫學,他們是巫醫不分,實際上更多是“巫

”的成分。魯迅說:“直到現在,他的弟子就還見鬼,而且覺得‘舌乃心之靈苗’。”他哀嘆:“這就是中國人的‘命’!”而就是這個斂財、騙人的庸醫,居然還“在街上有時看見他坐在三名轎伕的快轎裡飛一般抬過;聽說他現在還康健,一面行醫,一面還做中醫什麼學報,正在和只長於外科的西醫奮鬥”!

因為,無論是在《千金方》還是各種正規中醫典籍,並沒有哪個藥方裡有“原配蟋蟀一對”這種說法。純粹是當時的庸醫為了賺取診費,而提高取藥的難度罷了。


讀完《瑣記》才知,魯迅反對不是傳統文化,而是守舊和愚昧的思想

總結

一部《天演論》讓年輕的魯迅徹底打開心扉,看清了外面的世界,在當時中西自然科學的差距,國內這些換湯不換藥的學校是無法滿足魯迅的一顆救國之心,東渡日本將成為魯迅先生下一站目標。

魯迅人生成長最重要階段,是他離開家鄉,赴南京讀書的人生歷程。在這個階段,他的個性從幼稚到成熟,眼界由閉塞到開放,知識面由狹窄到寬闊。《瑣記》敘述了這段歷程的緣起、經過。尤其是使他難以忘懷的對“進化論”思想的擇取,這也是影響他人生很長一個時期,並給他帶來過興奮又使他陷入過苦悶彷徨的思想武器。

今天我們再來分析魯迅先生與傳統文化之間的糾結,一定不要認為魯迅先生把中國傳統文化全盤否定,他反對是那些封建殘餘一直放不下手中的枷鎖,一而再阻止新生的事物、科學進入中國。用傳統文化為掩護繼續維護自己的權勢和利益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