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管理漫談系列:《孫子兵法·形,篇》


教育信息化管理漫談系列:《孫子兵法·形,篇》

引自網絡

——今天來談一談《孫子兵法》的形篇。以往讀《形篇》,總有些不求甚解,心裡也一直有個糾結:《形篇》之“形”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看過不少很多譯文,都直譯為軍形、軍陣之意。但細讀篇中內容,卻會發現於軍形、軍陣著墨甚少,僅最後有一句“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谿者,形也”。其實《形篇》之“形”,應取其調動之意(似通假“行”字?),這樣既從結果上符合了“軍形”的直譯,也算在成因上找到了“軍形”的根本。

由此來看,《形篇》可謂是《孫子兵法》由講戰略理論變為談行動策略的轉折之篇,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本篇既對之前一直強調的“勝敗”理論進行了小結,又對“勝敗之政”的行動給出了具體指南。全篇約387字,常分為5段,按其內容可總結為以下四點:

一是運用勝敗互為因果的視角,得出

“勝可知而不可為”。二是論述了“攻守之道”,守要善藏,攻要善上。三是提出了“善戰者之勝”,是勝必勝、勝必敗。四是給出了“勝敗之政的具體路徑。

——總的來看,《形篇》突出表現了《孫子兵法》“善戰善行”的智慧,特別是有以下三點行動策略,可為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鏡鑑:

著眼全局,善守不足。

《形篇》講,“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守則不足”“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辨證說明了“勝可知而不可為”的道理。

其實不論是教育工作,還是教育信息化工作,都是一項反饋時延長的複雜工作,難以“速戰速決”,無法“速戰速勝”,我們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也必將是一個“為不可勝”的過程。

這要求我們,既要充分認識“勝不可為”,不盲目跟風,也要看到“勝可知”之處,“善守不足”,全面認識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長期性,通過不斷彌補自己短板,夯實條件基礎,“以待敵之可勝”,持續推進教育信息化創新生態的演化,為新要素湧現創造有利環境。

教育信息化管理漫談系列:《孫子兵法·形,篇》

謙虛謹慎,虛懷若谷。

《形篇》認為,“勝兵”是“先勝而後求戰”,“敗兵”是“先戰而後求勝”,再次充分體現了《孫子兵法》一貫的“慎戰”思想。教育信息化工作也要講究戒驕戒躁,“謀定而後動”,避免盲目上馬項目,造成資金、人力、物力的浪費。

此外,《形篇》還強調,“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善戰者之勝,無知名、無勇功”,要營造教育信息化的創新生態,尤其需要各個生態位的主動參與和密切配合,採用“以名聚人”“以利聚人”的做法,是為下策,不可持續。教育信息化還需要進一步發揚“功成不必在我”的實幹精神,推進“以情動人”“以文化聚人”,實現整個創新生態的協同發展。

教育信息化管理漫談系列:《孫子兵法·形,篇》

修道保法,厚積薄發。

《形篇》指出,“修道而保法”是“勝負之政”的關鍵,進一步強調了《謀攻》中提到的“道”“法”的重要性。推進教育信息化也要善於把握這兩個行動關鍵,一方面要“修道”,要開展深入研究,形成較系統的教育信息化戰略思想;另一方面要“保法”,加強教育信息化管理,保障法令暢通,使教育信息化的各級組織具有高效的行動能力。

同時,《形篇》還對具體事情提出了“度”“量”“數”“稱”“勝”的五個層次,論述了層次間的遞進互生關係。實踐中,我們也應根據所處層次,採取不同行動策略,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積累勝勢,最後實現“以鎰稱銖,決積水於千仞之谿”。


——您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