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管理漫谈系列:《孙子兵法·形,篇》


教育信息化管理漫谈系列:《孙子兵法·形,篇》

引自网络

——今天来谈一谈《孙子兵法》的形篇。以往读《形篇》,总有些不求甚解,心里也一直有个纠结:《形篇》之“形”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看过不少很多译文,都直译为军形、军阵之意。但细读篇中内容,却会发现于军形、军阵着墨甚少,仅最后有一句“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其实《形篇》之“形”,应取其调动之意(似通假“行”字?),这样既从结果上符合了“军形”的直译,也算在成因上找到了“军形”的根本。

由此来看,《形篇》可谓是《孙子兵法》由讲战略理论变为谈行动策略的转折之篇,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篇既对之前一直强调的“胜败”理论进行了小结,又对“胜败之政”的行动给出了具体指南。全篇约387字,常分为5段,按其内容可总结为以下四点:

一是运用胜败互为因果的视角,得出

“胜可知而不可为”。二是论述了“攻守之道”,守要善藏,攻要善上。三是提出了“善战者之胜”,是胜必胜、胜必败。四是给出了“胜败之政的具体路径。

——总的来看,《形篇》突出表现了《孙子兵法》“善战善行”的智慧,特别是有以下三点行动策略,可为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镜鉴:

着眼全局,善守不足。

《形篇》讲,“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守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辨证说明了“胜可知而不可为”的道理。

其实不论是教育工作,还是教育信息化工作,都是一项反馈时延长的复杂工作,难以“速战速决”,无法“速战速胜”,我们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也必将是一个“为不可胜”的过程。

这要求我们,既要充分认识“胜不可为”,不盲目跟风,也要看到“胜可知”之处,“善守不足”,全面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长期性,通过不断弥补自己短板,夯实条件基础,“以待敌之可胜”,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生态的演化,为新要素涌现创造有利环境。

教育信息化管理漫谈系列:《孙子兵法·形,篇》

谦虚谨慎,虚怀若谷。

《形篇》认为,“胜兵”是“先胜而后求战”,“败兵”是“先战而后求胜”,再次充分体现了《孙子兵法》一贯的“慎战”思想。教育信息化工作也要讲究戒骄戒躁,“谋定而后动”,避免盲目上马项目,造成资金、人力、物力的浪费。

此外,《形篇》还强调,“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善战者之胜,无知名、无勇功”,要营造教育信息化的创新生态,尤其需要各个生态位的主动参与和密切配合,采用“以名聚人”“以利聚人”的做法,是为下策,不可持续。教育信息化还需要进一步发扬“功成不必在我”的实干精神,推进“以情动人”“以文化聚人”,实现整个创新生态的协同发展。

教育信息化管理漫谈系列:《孙子兵法·形,篇》

修道保法,厚积薄发。

《形篇》指出,“修道而保法”是“胜负之政”的关键,进一步强调了《谋攻》中提到的“道”“法”的重要性。推进教育信息化也要善于把握这两个行动关键,一方面要“修道”,要开展深入研究,形成较系统的教育信息化战略思想;另一方面要“保法”,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保障法令畅通,使教育信息化的各级组织具有高效的行动能力。

同时,《形篇》还对具体事情提出了“度”“量”“数”“称”“胜”的五个层次,论述了层次间的递进互生关系。实践中,我们也应根据所处层次,采取不同行动策略,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积累胜势,最后实现“以镒称铢,决积水于千仞之谿”。


——您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