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快評」大疫在破壞之後的“饋贈”

「羊晚快評」大疫在破壞之後的“饋贈”

天氣很好,陽光明媚,這是真真切切春的味道。夜幕時分,行走於黃埔大道,又見久違的塞車景象——在特殊語境下,塞車居然成了一件激動人心的事。這城市正在復甦,平日裡有時不勝其煩的人間煙火,在一場大疫之後,顯得是那麼親切喜人,一如戀人間的久別重逢。

當然,國內戰疫形勢向好,不意味著萬事大吉,嚴防境內擴散和境外輸入風險,防止麻痺大意,依然是當前頭等大事。

戰疫中湧現出了許許多多守望相助、人間大愛的感人場景。有捨生忘死的大義,有醫患無間的溫馨,有志願者不計回報的奉獻等等。我們毫不懷疑這些場景的真實可感,它們值得被歌頌被銘記。

“人們在災難發生後不會變得絕望、自私。在黑暗的環境中會湧現出隨機應變、同情甚至幽默。有些人懷念災難發生後跟鄰居在一起時感受到的堅毅和團結。” 這是我從雜誌上抄來的美國作家貝卡·索爾尼特的幾句話,這個疫情肆虐的春天,似乎就是它最佳的註腳。

引人深思的是作家的後半句話:“真正的災難是日常生活,使我們互相疏遠。”當一切回到常態,應該警惕的,應不僅僅是人際間的“互相疏遠”。

大疫過後,值得總結的東西很多很多。比如方艙醫院裡祥和的醫患模式,是不是對衛生醫療體制改革有所啟示?城市規劃是不是越大越好?考核專家學者,究竟是看論文數量還是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什麼樣的媒體才是合格的媒體?等等,都是這場大疫在破壞之後留給社會的“饋贈”。

當一切都回到“日常生活”,當日常生活也都有戰疫中如此這般的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有什麼理由不相信明天會更好?(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審籤 | 張德鋼

實習生 | 林夢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