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樹一幟的來複法師的禪宗思想詩文在元朝時期的發展歷史

導語:元朝統治時期的國土面積是封建社會統治的歷朝歷代當中疆域最大的時期,又由於是蒙古人建立的朝代,所以那會文化思想也是相互交織碰撞,加之元朝時期的統治者對於佛教文化又是相當的推崇,所以在元朝時期的時候,僧人們的地位也被提高了不少。

學者鄧紹基先生曾在編寫《元代文學史》時,做過一次詳細的元朝詩歌統計,具統計顯示那會的元朝詩歌中,有不少都是僧人所做的,這主要是源於在元朝時期,學士們與僧人們之間是有頻繁來往的,這也就造就了不少的僧人也有很高的文學造詣。

其中僧人當中有一位的詩歌是格外出名的,那就是來複法師,他是一位喜歡廣交善緣的法師,而且在元朝時期,僧侶們也不用常年都呆在寺廟當中,所以有他們有不少的時間可以去結交不同的人,這樣不僅有助於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也有助於佛教思想的發展。

一、佛教思想對文化沁潤

1、來複法師詩中的人即是物,物即是人的交織風格

往往對於佛教思想的理解都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或許有不少人對這個的理解也只是流於表面而已,但是來複法師不一樣,他是元朝時期的高僧,可以說他是濡染於禪,息心於禪,佛教的禪宗思想已經完全是沁入在他的身心當中,所以來複法師所做的送別詩也都是很具有他個人風格的一種詩詞。

在來複法師的眾多的送別詩中,往往都是人與物交織在一起的,如《送儒醫陳仲靖還天台》中的"玉洞桃花和露種,石田芝草帶雲鋤",雖然這句詩中所有的描述的都用了景物,但是卻能夠很快的在腦海中形成一副畫作出來,人似乎就是置身在這個平靜淡然的環境中,讓人可以有一種"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展雲舒"的感覺。

獨樹一幟的來複法師的禪宗思想詩文在元朝時期的發展歷史

"玉洞桃花和露種,石田芝草帶雲鋤"的繪畫描寫

類似於此的詩句還有很多,如他在《送張日升知劍州》中寫道"巴樹夾溪迷去舫,蠻花擁峽溼徵袍",在《送彭給事按察河南》中又是這樣的描述"金虎曉頒天上竹,銅駝春看洛中花。兩河明月隨官舫,一道清霜逐使車。"這些都是將故事中的人與物做了交織處理。

獨樹一幟的來複法師的禪宗思想詩文在元朝時期的發展歷史

來複法師

當然來複法師能有這樣的寫作風格,就如佛家《楞嚴經》中描述是如出一轍的,佛書中記載"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形容的就是將人的形態注入到事物之中,卻又毫無刻意的痕跡,彷彿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即是物,物即是人。

2、禪宗中的圓融觀在來複法師詩中的表現

"三教圓融,兼收幷蓄"本是儒釋道三教融合後的一個產物,但在來複法師的詩中也有類似的體現,當然來複法師作為一名佛教弟子則更多體現的就是佛家所說的"過去、現在、未來"的來回交織,禪宗裡對於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理解是"過去一切劫,安置未來今。未來現在劫,回置過去世。在多維的涵容互攝,過去、現在、未來的對峙得到了消除。"這就完全是符合來複法師的作詩思想。

獨樹一幟的來複法師的禪宗思想詩文在元朝時期的發展歷史

三教圓融

如來複法師所作的《送吳知府之官雷州》中的"讀書昔在苕溪陽,剖符今作炎海遊,他年考績應重到,林下相期話幽討"和他的另外一首詩《送周尚書赴陝西參政》中,寫到的"我憶相見慈湖東,十年吳楚隔音問,一朝共聽金陵鍾,西人他日頌佳績,去思應樹甘棠碑。"這些裡面都提到了昔日,如今和對未來的一些暢想,這些詩句上的內容,既符合了來複法師本身的一種作詩風格,有充分體現出他作為僧人根入骨子中的禪宗思想。

二、禪宗中的行亦禪與坐亦禪

1、來複法師詩中不排外的融合思想

元朝擁有著封建社會時期的最大國土面積,當然這些面積不是憑空而來的,而都是依靠著元朝的帝王們一點點的打拼下來的,這些土地上都曾生活著各個民族的人員,所以元朝時期也會一個文化思想全面碰撞的時期。

獨樹一幟的來複法師的禪宗思想詩文在元朝時期的發展歷史

元朝時期地圖

那時中原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在碰到本是源於印度的佛教思想,幾方思想在這個大融匯的土地上竟然也相互融合融合起來,使得這個土地上生存的人們也都或多或少的帶有不止一種的文化體現。

來複法師雖然是一位非常有佛家思想的法師,但是可還是避免不了吸收別家優秀的思想精華,這也就是所謂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人物。

他將這些思想融合在自己的詩詞中,如有儒家色彩的字眼,在他的《送吳知府之官雷州》中就有體現,"雷州太守東吳客,儒術傳家尚清白"。道家的丹丸等字眼,在他的《送鄧鍊師代祀東嶽覆命畢南還上清》就有體現,"丹砂何必煉精魂,心閒即是瀛洲仙",這些都說明來複法師是一位不排外的詩人。

2、來複法師詩中大乘空觀主張

佛教思想中,眾生是因為種種蘭因絮果造成了不斷的生死輪迴,佛家也很在意有因才會有果的思想,佛陀降世就是為眾人解開這些因與果,讓人不在受因果報應的影響,登入極樂世界,擺脫輪迴之苦。

《楞伽經》中就記載"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也就是因為這些思想對於來複法師的影響,造成了他有不少的送別詩中都對被送別的人的一種大徹大悟的歸隱思想,他希望他送別的友人,可以不在戰亂紛飛的年代進行行軍作戰,而是可以保持一種初心,可以迴歸山林,但是這一切都是來複法師的美好願望而已。

獨樹一幟的來複法師的禪宗思想詩文在元朝時期的發展歷史

《楞伽經》書圖冊

佛教的大乘空觀主張的是"諸行無常,五蘊無我,一切法緣起性空、剎那生滅,不存在實在的本體。有情眾生六道流轉,如夢如幻、身如浮雲。"但是在元朝這個時期又是何等的難以實現。

元朝雖然只存在了短短的一百五十年的時間,但是據發生過四次西征事件,基本在建立國家的這個階段就一直存在戰爭,雖說元朝佔了中原地區,但是他們的野心卻不止中原這一個地方,最遠他們已經都打到歐亞大陸,所以想要達到"行亦禪,坐亦禪"的大乘空觀理念,只是來複法師的美好願望而已。

三、文化上的包羅萬象

1、來複法師多樣化的詩詞

元朝作為一個文化大融合的國度,草原民族以他獨有的海納百川的心態,允許不同宗教、文化和諧共生,因此成為元朝特有的時代特色。

同時元朝還擁有著與其他朝代不同的制度就是僧官制度,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僧人竟然可以做官,畢竟佛家思想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種遁入空門不理凡塵事的僧人們竟然可以管理國家政事,這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也就是因此原因,來複法師還有不少的官場上朋友,這樣也是的他的詩詞具有了獨特的多樣性。

獨樹一幟的來複法師的禪宗思想詩文在元朝時期的發展歷史

佛家中不理凡塵事的僧人們刻畫

如《送吳起居致仕歸金溪》中的"

放情林下無拘束,臥聽松濤改舊詩"這就明顯形容的是他的朋友在卸下軍務之後,迴歸自然的一種淡然狀態的描寫。

元朝時期的文化也可謂是多種多樣的,不僅僅有詩詞,還有所熟知的元雜劇,可以說當時的城市經濟的發展為元雜劇的興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各大城市都出現了勾欄瓦肆等演繹場所,作為元朝初年間的文學代表作品,元雜劇在當時十分繁榮,從而使它在文學史上獲得了和唐詩、宋詞並稱的地位。

獨樹一幟的來複法師的禪宗思想詩文在元朝時期的發展歷史

元雜劇中的人物形象

就是在這些種種的影響下,來複法師的詩詞作品在句式上也不是固定的一種模式,多言句式的使用上也是相當頻繁的,如《送景德輝廣文歸越州》一詩中的"採山有樵,釣水有鮮,掃花漱石供閒眠。鹿冠傲世身超然,未必不是玄圃丹丘之散仙。"就是於對多句式的完美應用。

2、開放文化下詩詞色彩運用

似乎顏色對於在元朝的詩句中來說,並不是一個能常用到的形容,畢竟一般我們能想到的都是唐宋時期的詩句中對於色彩的描述更為多一些,如韓愈《左遷至藍關侄孫湘》中的"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李白《望廬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杜牧《山行》中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元朝的印象都是敕勒歌中的"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那般的青色與白色的運用,但是在來複法師的詩詞中卻是一改如此形象。

獨樹一幟的來複法師的禪宗思想詩文在元朝時期的發展歷史

傳統敕勒歌中的蒙古形象

雖說那是的僧侶詩中會多用""和"白"兩色,但是來複法師卻在《送邢子壽通判之紹興》中有這樣的描寫,"

爾來得祿頗自快,紅錦烏紗白銀帶";在《送別處州楊深源之官鉅鹿》中的"三秋棗實垂林紫,二月桃花繞縣紅";在《送錢子予新除博士致政還越中》中的"霜紅柿葉樽前寫,月白荷花鏡裡看"。

這些諸多的詩句中,可謂是運用了不少的鮮明色彩,這也都表現出了來複法師雖有守舊但也有創新,不會拘泥於一個思想中墨守成規。

四、傳統詩歌的發揚壯大

1、元朝時期詩詞新活力

雖然說元雜劇在元朝時期大肆的發展起來,似乎對於傳統詩歌是造成了不小的衝擊,但是元朝作為一個文化高度包容的時期,傳統詩歌並沒有失去其在詩歌中的正宗地位,雖不同程度地受到來自通俗文學的衝擊和影響,它仍然是廣大文人表達思想情感和審美趣味的主流文學,仍然具有其它文學形式不能取代的至高地位。

從元世宗起,宋朝的程朱理學也成為了元朝的官方的思維概念,並且這種正統思想意識上還一直處於一種思想的主導地位,對元朝正統文人的文學思想和詩歌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

獨樹一幟的來複法師的禪宗思想詩文在元朝時期的發展歷史

朱熹

因此傳統的"詩教"和"雅正"的文學觀念在元朝詩歌中得到繼承和發揚,從元朝文人墨客就對於唐朝非常推崇,所以他們的詩歌都是非常鍾情於抒發感情。

如元朝時期的僧侶詩人劉秉忠在《訴衷情山河縈帶九州橫》寫到的"

千年萬年興廢,花月洛陽城。圖富貴,論功名,我無能。一壺春酒,數首新詩,實訴衷情。"在《風流子書帙省淹留》中這樣抒發了情感"紅日半窗,夢隨蝴蝶,碧雲千里,歸驟驊騮。酒杯裡、功名渾瑣瑣,今古兩悠悠。"這些詩詞都體現出他們對於唐朝時期的是個更為推崇一些。

獨樹一幟的來複法師的禪宗思想詩文在元朝時期的發展歷史

僧侶詩人劉秉忠

元朝詩人這種鄙棄宋詩,專學唐詩的寫作風格對於元朝時期的詩歌的發展是有著存在價值的,這種寫作風格對於明朝時期的詩歌發展都產生了重大的意義。

包括元朝中後期,詩歌本身也散發出了一些新氣象,詩詞中更多的充斥著世俗社會的生活情調,同時還體現出不少當時社會里繁華都市的景象,市民階層的享樂觀念也逐漸開始進入了詩歌領域,從此詩詞這項正統文學被深深打上了商業烙印。

2、見多識廣的來複法師詩詞

無論是在任何朝代好的詩詞,不僅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還可以給人提供一場文化的思想傳播,同時還能具備一定的產物認識價值。孔子曾對詩詞的描繪是可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這正好在來複法師在送別詩中,就有過如此大量的異地物產描繪。

獨樹一幟的來複法師的禪宗思想詩文在元朝時期的發展歷史

孔子"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的講學

如《送周尚書赴陝西參政》"葡萄和露壓秋釀,芎藭帶雨鋤春苗。"中形容的就是陝甘地區的產物,短短這兩句詩,就清晰明瞭的講述了出了陝甘地區的物產特色。

畢竟在不發達的古代時期,要是從偏遠鄉鎮地區走到繁華的都市地區可是需要很久的時間,往往有些人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到達有些地方去,但是文化,詩詞這些東西卻都可以漂洋過海傳向四方,所以這樣也豐富不少文人墨客的知識層面,在叫上來複法師的特殊身份,作為一個雲遊四方的僧人,本就瞭解的和見識到的要比普通的文人們要多,所以來複法師的詩詞也更具有文化傳播的特質。

結束語:來複法師作為元朝時期的著名高僧,也很是有聲望,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布衣文士都有喜歡與他結交,也就是這般的原因,使得送別詩在他的詩文當中相當的多,再加上大環境對其的影響,使得他的不少作品都有著與其時代不一樣的個人特色,這樣的風格在元朝時期算得上是一種獨一無二的罕見風格。

來複法師身上既有佛家子弟的禪宗思想,又有文人身上的詩情風格,所做的詩詞也都是行雲流水,不被成規所枷鎖,這也就使得後人去了解元朝,瞭解來複法師多了一種途徑,他的詩詞風格一直到明朝時期還有不少的詩詞都有他的詩詞影子。

參考文獻:

《楞伽經》

《送張日升知劍州》

《送鄧鍊師代祀東嶽覆命畢南還上清》

《送彭給事按察河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