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佛教中受具足戒之後的男性出家眾,稱為比丘。對應的女性出家眾稱為比丘尼,比丘與比丘尼合稱出家二眾。然而,“比丘”這個詞,本義是什麼,還有哪些特殊的含義呢?
■比丘有哪些含義
比丘,是梵語音譯,本指婆羅門教達到人生第四階段的遍歷修行者,在古印度時此名稱就已經存在。
佛教興起盛行後,比丘則用來指稱託缽的修行者,意譯則為乞士。除了乞士外,另還有怖魔、破惡等義。
○乞士
乞士,上從如來乞求佛法而養育法身的慧命,下向俗人乞求衣食以存活色身的生命。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於法,不名比丘。
在漢傳佛教中,因國情、風俗、環境的差異而不出去託缽,人家是送到常住來,這也是受人家的供養。
○怖魔
但凡一人出家為比丘,便能使佛教日益興盛,而使邪魔外道日漸消亡,故使魔王產生恐懼畏怖之意。
○破惡
比丘修習佛法破除煩惱之惡。
○淨命
比丘不以苦力、經商、種植、賣藝而謀生活,乃以清淨乞食而自活命,所以稱為淨命。
○出家人
“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漢羌虜各有名字”。比丘是出家修行人的稱謂。在漢傳佛教裡,常稱比丘為沙門或僧人。沙門也是在古印度就有,其它各教派,凡出家者皆稱沙門,意為“止息一切惡行”。但是,唯有佛教傳入中國,故沙門便成為佛教出家的專用名詞。
■最早的比丘
佛陀出家後,其父淨飯王多方勸阻無效,於是派五位親信與佛陀一起苦修。佛陀離開他們獨自悟道,他們在鹿野苑繼續苦修。佛陀悟道後,在鹿野苑向五人第一次說法,其聽法後出家遂成比丘。
這五位最早為佛陀所勸度的比丘,即阿若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拘利等五人,即“五比丘”。
■比丘、和尚、法師,師父,有何區別
○和尚
“和尚”一詞,也是從古印度音譯而來,其本義是博學之人,最初也不是佛教所獨有。這個字到了西域被讀成“烏闍”,到了漢地又讀成“和尚”。
和尚本是一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才能夠稱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稱的。這個稱呼並不限於男子,出家女眾有資格的也可以稱和尚。但是後來習俗上這個字被用為對一般出家人的稱呼,而且一般當作是男眾專用的名詞。
○法師
“法師”,又譯說法師。凡能演講佛經的出家僧眾,稱法師。原先,唯通達佛法能為人講說的人才能稱法師。現在一般泛稱出家僧眾為法師,是對出家人的一種尊稱。
○師父
“師父”,是對出家人最妥當的一種稱呼。不論男女長幼、只要是佛教出家人,乃至剛剛落髮剃度的沙彌、沙彌尼,現清淨僧相,作為三寶弟子的在家佛教徒都可以尊稱他們為“師父”。
圖片 | 網絡
閱讀更多 中華網佛教頻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