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春秋刺客之勇气,寻国人勇气之根源

勇者,是智慧和勇力皆备的。真的勇者,谋事于未发,且事后功成身退。正如李白所说侠客真勇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怎么会是匹夫之勇逞一时之气杀人比得了的呢。

读春秋刺客之勇气,寻国人勇气之根源

(一)曹沫之勇

鲁庄公尤其喜欢有勇力的人,便使曹沫担任鲁国大将统帅之职。鲁国北方便是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治下的齐国,当时齐国伐鲁,鲁国弱小,曹沫三战皆败。当时鲁庄公害怕被强齐吞并,便割让领土以期求和,并且依然用曹沫担任鲁国大将。齐桓公答应了鲁国要求,并在柯地设立盟坛用来谈判订立合约。

合约之时,在盟坛之上,曹沫持剑暴起制住了齐桓公。桓公左右的人皆不敢妄动,问曹沫说:“你想要怎么样呢?”曹沫四下睥睨对着齐桓公说:”“鲁国弱小齐国强大,以强凌弱,也太过分了。如今若是鲁国的城墙再被攻破,鲁国国都就兵临齐国国界,桓公你是不是也应该为我们想一想了。”齐桓公于是就答应了全部归还占领了的鲁国土地,曹沫便弃剑走下了盟坛,北面而立于群臣之中,面色不变,辞令不改,仍然和平时一样。

读春秋刺客之勇气,寻国人勇气之根源

春秋时期,国风礼仪尚在。齐桓公受辱于众人之前,怒意勃发便想要反悔,管仲劝解齐桓公说诺言既出便要遵守,不然因小失大,失信于天下诸侯更是不值得的。齐桓公纵然心有不甘也只能归还了鲁国土地。

曹沫能于众人之中劫持齐桓公,逼迫桓公立下誓言,胆色勇力自然是极为高强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弃剑之后能从容的立于盟坛之下,群臣之中,这便更多的是智慧谋略了。

齐国能称霸,与管仲在政治军事上 的杰出才能以及齐桓公善听人言有关。管仲能分析时事,齐桓公能听人言,这都是很好的优点。然而世事千丝万缕,没有绝对可言,在此时这些优点便就决定了鲁国必定能讨回失地。这也便是曹沫能从然淡定的关键,因为齐桓公必定不会贪小利而失信天下诸侯。

读春秋刺客之勇气,寻国人勇气之根源

而至于曹沫死不死,他自己是不在乎的,这就是为国之勇气和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在《史记》中记载着,这样的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国人,让无数人为之倾倒。

(二)聂政之勇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曹沫便是这样的大勇之人。在困境之中,仍然能找到致胜之道,以力破巧成就佳话。《刺客列传》中,佳话之外也有让人唏嘘不已的故事。

聂政因为杀人便和母亲姐姐逃到了齐国,在齐国隐居时,以屠狗为生,生活困顿艰苦。当时濮阳严仲子因为和韩相侠累有仇怨也逃至齐国,他听说聂政是勇力之人,便登门拜访聂政,几经往返。同时备好酒食,带着重金来为聂政母亲祝寿,赠送了很多东西,希望聂政能帮他杀了侠累。刺杀侠累必定危险重重,九死一生。聂政虽感其知遇之恩,但由于母亲在世,不可轻易言死就拒绝了严仲子。

读春秋刺客之勇气,寻国人勇气之根源

后来聂政母亲去世,姐姐出嫁。聂政想到严仲子作为一国卿相却对自己礼遇有加,对自己母亲也是赠予厚礼。自己偏僻之人能得他知遇之恩,帮他杀一个人又有什么了不得呢,况且现在自己又无所挂碍。于是向西拜访严仲子,知晓了他的仇人。

聂政担忧泄露行踪便拒绝了严仲子的随行助手,只身到了韩国相府。当时相府手持兵刃的侍卫极多,聂政只身直入,冲上台阶,杀了侠累。侍卫左右皆慌乱畏惧,聂政大声叱咤,又杀了数十人,然终难以逃去,随即便毁掉了自己的面容自杀而死。

聂政生于微末之间,怀有高强的武力,逃至齐国时,却能以屠狗为生,做到不以武犯禁,可见聂政是个品行高尚的人。在最后毁容自刎,使家姐不受牵连之祸,可当一声“侠之小者,为友为邻”。

读春秋刺客之勇气,寻国人勇气之根源

(三) 筑建真勇

若说先人勇气来自何处,我认为勇气的来源更多的是后天的,是在身处的环境下慢慢被养成的。人是需要培养的,武力需要千锤百炼,这是外在的。内在是心的培养,其一是增加知识的广博,有智慧,有谋略。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磨练,境界的提升,有大义,有信仰。内心的培养决定了高度,正如曹沫比于聂政一样。

勇气需要不断地学习知识,逐渐地丰富思想,并拥有智慧谋略。“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便是智慧谋略。因为人力有穷时,只有不断的学习,熟悉修齐治平之道,才可以做到更大的成就。

读春秋刺客之勇气,寻国人勇气之根源

内心磨练当以炼心为主,这是人的品质,是精神的境界,炼心或可以读史。读历史有个特点,便是各种人物是什么样的,各种事件是怎么发生结束的,这些所有的信息,都在我们的脑子里清晰可见,这就是上帝视角吧。因为如此,古时候伟大,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我们看来都是稀松平常的。当然,历史越久远,我们这样的感受就越强烈。

然而只有深处其中,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渺小,这并不是说读史要有代入感,而是不要妄自尊大。读史明智,然后知己身之渺小,知天下之大,知世事之广博,便能内敛平和,荣辱不惊。心境平和,就是要不为外物而轻易改其形容颜色,这是最本质的,这不是不喜形于色的心机深沉,而是大道于心的返璞归真。

读春秋刺客之勇气,寻国人勇气之根源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的文明是没有断层的,文化精神更是璀璨夺目,形成了特有的辩证哲学思想。文化的传承没有断代,自然国人血性也更不可能断代。中国的文化决定了和平和谐的人文关怀,但数千年的战争历史,更使国人的血液深藏血性。

上世纪,鲁迅先生便说出了“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当时,多少先驱身赴国难,有能人大拿纵横驰骋,中流击水,也有本领低微之人的慷慨赴死。民族危亡之间,国人的血性勇气是激昂澎湃的,为民族大义,中华图腾。

《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春秋战国时期间谍活动研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