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死後,豪格和多爾袞爭帝位都沒成功,豪格怎麼會同意多爾袞當攝政王,他卻不爭不搶呢?

于帥歷史與詩歌


豪格不是不爭,他只是爭不過。



皇太極死後,八旗因為繼位人問題,大致分為四派。

①:支持豪格。濟爾哈朗的鑲藍旗和豪格的正藍旗明確支持豪格。

②:表面中立。代善及其兒子統領的兩紅旗有意支持多爾袞。因為多爾袞的能力明顯比豪格強出幾個段位。但代善礙於情面,以及害怕八旗內戰,導致滿洲滅亡,他就沒有明確支持多爾袞。

③:支持多爾袞。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人統領的兩白旗明確支持多爾袞。

④:反對多爾袞。索尼、鰲拜等皇太極心腹將領統領的兩黃旗明確反對多爾袞,他們支持豪格繼位,但也沒把話說死。兩黃旗最低的底線是皇太極的兒子繼位。

由上可以看出,皇太極死後,豪格和多爾袞的基本盤是差不多的。多爾袞差不多有六十多個牛錄,豪格也有五十多個,雙方要是火拼,是勢均力敵的。



雖然說兩紅旗有倒向多爾袞的可能,但兩黃旗也是明確反對多爾袞的。儘管兩黃旗並非是一定要擁立豪格,但假如多爾袞敢明搶皇位,兩黃旗肯定是要跟多爾袞拼命的。

PS:為了防止多爾袞繼位,兩黃旗當時是打算跟多爾袞的兩白旗火拼的。比如正式商議繼承人的當天,鰲拜、索尼等與效忠於皇太極的兩黃旗將領按劍而前,對著多爾袞武力示威,揚言:“如果不立先帝之子,兩黃旗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

所以,即便把兩黃旗和兩紅旗也拉進來,豪格和多爾袞也是勢均力敵的。

好,既然豪格和多爾袞勢均力敵,那豪格怎麼會輸呢?

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他們兩人的政治韜略差的太大了。

多爾袞是老謀深算的政治家,他敏銳的發現了豪格和兩黃旗的聯盟有一個軟肋——兩黃旗只是要求立皇太極的兒子,但並不要求一定是豪格,別的兒子也可以!

於是,多爾袞就在火拼發生的當口,及時的拋出了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利用福臨繼位為契機,分化了兩黃旗與兩藍旗的聯盟。(也有一種說法是豪格的盟友濟爾哈朗提出擁立福臨)



福臨繼位後,多爾袞不可能再繼位,於是兩黃旗就不再武力相博了,而是支持福臨,不再支持豪格。

因為失去了兩黃旗的鼎力支持,而且兩紅旗又傾向於支持多爾袞,所以福臨繼位後,豪格就徹底落了下風。

準確的說——豪格和福臨都落了下風,只有多爾袞佔了上風。因為多爾袞以福臨太小為藉口,給自己戴上了一頂輔政大臣的帽子。



當然了,豪格也不是大傻子,他的盟友濟爾哈朗也撈到了輔政大臣的帽子,幸運的與多爾袞共同輔政,各掌四旗之兵力。

但是,無論是豪格還是濟爾哈朗,他們玩政治都遠不如多爾袞。到最後,他們被多爾袞玩的半死不活的,也就不奇怪了。

比如說,清軍入關後,多爾袞讓豪格領兵去打張獻忠,這就明顯是折騰豪格了。豪格打的好也就罷了,一旦戰況不利,多爾袞必然以輔政大臣的身份給豪格穿小鞋。

再比如說,順治四年(1647年)二月,多爾袞自己本身就行為不檢,他還揪著濟爾哈朗小辮子不放,說濟爾哈朗建築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銅獅、銅龜、銅鶴,被罰銀二千,直接就罷了他的輔政職務。

濟爾哈朗被貶,豪格一派就徹底失勢了。

其後,多爾袞以豪格隱瞞其部將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將其逮捕下獄,並最終弄死在了獄中。(而且還搶了豪格的老婆)

豪格被捕入獄期間,多爾袞讓貝子屯齊、屯齊喀等人誣告濟爾哈朗,說他在皇太極大喪期間圖謀不軌,謀立肅親王豪格。以及他扈從入關後,擅自令兩藍旗越序立營前行。找各種理由要弄死他。(問題是這些問題多爾袞自己也有幹)

最後,所幸是滿朝大臣反對,濟爾哈朗才從輕發落,降為多羅郡王,撿了一條命。



所以總的來說,豪格不是沒爭皇位,他是真的爭不過多爾袞。豪格跟濟爾哈朗在多爾袞面前都是純粹的武夫,他們玩政治,哪裡是老謀深算的多爾袞的對手。


Mer86


不是不爭,是沒有辦法爭

皇太極死後,當時皇位的繼承形勢是:

豪格掌握正黃、鑲黃、正藍三旗,合計61個牛錄;多爾袞、多擇掌握正白、鑲白二旗,卻有65牛錄;代善一人掌握正紅、鑲紅兩旗,合計51牛錄;濟爾哈朗掌握鑲藍旗,有33個牛錄。

如果當時大臣提出具備繼位資格並要求即位時,豪格一口答應,皇位也就是豪格的了,代善不會反對,濟爾哈朗也難以反對,多爾袞就算想反對,也因勢單力孤,若反對只有失敗的下場。

但豪格沒有抓住這個機會,被多爾袞提出了年幼的福臨即位。

中立的代善,自然不會反對,只要是皇太極的兒子就可以。

濟爾哈朗,可能早就和多爾袞結盟——因為只有濟爾哈朗和多爾袞結盟,多爾袞才有優勢(65+33=98個牛錄),自然贊成多爾袞的建議。

豪格原本有兩黃旗和眾多大臣的支持,但卻錯失機會,導致無法即位。多爾袞則是因為代善中立,自己若即位,一旦中立的代善反對,豪格61牛錄+代善51牛錄,就有112個牛錄,濟爾哈朗自然不會繼續支持多爾袞,多爾袞必敗。

因此是:豪格能即位但錯失機會,多爾袞想即位但失敗風險太高,最後只有讓福臨這個小孩子即位,自己控制朝政。

豪格為什麼不爭攝政王

首要原因是豪格沮喪——到手的皇位就這樣飛了。自然對攝政王沒有興趣。

其次爭攝政王會讓豪格形象被毀:皇位你不爭,你爭一個攝政王?你傻啊!

代善在皇太極時期就因為被皇太極所忌而不問政事,因此奉行中立,對於攝政王更加不願意去做。

多爾袞作為提出讓福臨即位的人,當仁不讓的當攝政王。

濟爾哈朗作為多爾袞盟友,也信心滿滿的要做攝政王。

垂頭喪氣的豪格、與世無爭的代善、信心滿滿的多爾袞、濟爾哈朗,因此攝政王自然是多爾袞和濟爾哈朗。

再說,攝政王很有可能就是多爾袞給出讓濟爾哈朗結盟的條件。

沒心情爭也不好意思爭,就是豪格為什麼不能成為攝政王的原因。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當然不是不爭,而是局勢令豪格失去機會。

一、豪格最初的強大,是虛假的。

八旗之中表面有六旗支持豪格。但也要分具體情況,實則只有豪格自己的正藍旗才是絕對支持豪格,其餘5旗各有算盤。

具體來說,就是6旗最大的共同利益就是反多爾袞當大汗。一旦這個共同前提沒有了,豪格也就失去了優勢。



1、兩黃旗

兩黃旗絕對支持皇子。

就如代表人物索尼宣佈的—先帝有子在,必立其一。

而皇子並非是豪格一人。

事實上,對兩黃旗來說,非豪格的皇子,隨便哪一個,都遠比豪格更能保障自己的利益。

因為豪格有自己的正藍旗,豪格當皇帝,必定親近提拔正藍旗,兩黃旗的皇帝親軍身份反而會被削弱。

2、兩紅旗

控制兩紅旗的代善此時沒心思參加奪嫡,因為代善的子孫此時青黃不接。

也因當初合作逼迫阿巴亥殉葬的四大貝勒只有代善還在,代善堅定反對多爾袞——多爾袞當皇帝后難道不公開清算阿巴亥事件?

所以對於皇太極的哪個兒子當皇帝,自然無所謂。同樣,小皇帝才更符合自己的利益。

3、鑲藍旗

濟爾哈朗才是真正效忠皇太極的。也因此他開始支持豪格與多爾袞競爭,後面建議豪格與多爾袞都退出競爭,並推薦多爾袞做輔政王作為補償(反過來,多爾袞投桃報李,推薦濟爾哈朗也擔任輔政王)。

二、豪格錯判局勢

議政王/大臣會議開始,代善開場白之後,多鐸率先出面,第一個竟然推薦豪格。

豪格蒙圈了啊。半天才假意推辭說,我福薄德淺不能擔此大任。



多鐸早就算好了。接過話頭就說,既然大阿哥說自己福薄,那就大哥(代善)來擔任。

代善哪有膽量在兩黃兩白之間當傀儡,急忙說沒有哥哥繼承弟弟皇位的道理。

多鐸然後大言不慚推薦自己,太祖當初遺詔上提到我,那就我來當大汗吧。

此事當然不行,多爾袞假意斥責,太祖遺詔上還有我的名字呢(這兩兄弟,配合得天衣無縫啊,輕鬆就讓豪格暫時失去話語權)。

議題暫時冷場。而此時,豪格竟然離席了!

他以為,自己是宴席上的紅蘿蔔離不開?

可他就這麼任性,離開了。

鄙人估計,豪格認為6旗都支持自己,局面完全可控,以後還得繼續開會討論。我現在離席——那是君子坦蕩蕩啊。

索尼:



鰲拜:



隨後,兩白旗推薦多爾袞。兩黃旗大將比如索尼等堅決反對,鰲拜甚至拔劍懟多鐸,宣稱除非從自己屍體上越過去(你當順治與後面的孝莊為什麼要提拔鰲拜?)。代善只好出面斥責鰲拜,驅逐出去。

到此,濟爾哈朗提出自己的建議。

眾人豁然開朗。

多爾袞急忙推薦福臨。令場面上極為和諧。

福臨當皇帝符合六旗的共同訴求;兩黃旗皇帝親軍身份得到保證;兩白旗與鑲藍旗利益得到擴張;皇太極正妻哲哲利益得最大化。

而兩黃兩白鑲藍五旗已同意,代善當然不會表示反對。事情就此定案。



三、豪格是最大虧損戶

有人說博穆博果爾也損失慘重。

其實不然,僅博穆博果爾有異父長兄這一條來說,貴族會議就不會選博穆博果爾。

豪格為自己的錯誤判斷付出了沉重代價,不僅身死家破,正藍旗被吞併,老婆都被多爾袞兄弟分了去。若他不離開會場的話,哪怕最終依舊是福臨當皇帝,豪格也有足夠理由索要輔政王的待遇,結局當然不同。


四川達州



其實從滿洲統治階級立福臨為皇帝那一刻起,豪格就是忠於皇太極的兩黃旗及其其他勢力的一個棄子了,沒有了這些支持,他其實是沒資格當攝政王的,更沒有資格阻止多爾袞成為攝政王的。

大家可以看看清史稿的記載:八年秋八月庚午,太宗崩,儲嗣未定。和碩禮親王代善會諸王、貝勒、貝子、文武群臣定議,奉上嗣大位,誓告天地,以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輔政。

這段記載透露出兩個消息:一是福臨的繼位雖然是豪格與多爾袞妥協之下的結果,但更是意味著以忠於皇太極的勢力,是開始支持福臨,不再支持豪格了。二是不只是多爾袞成為攝政王輔政,還有鄭親王濟爾哈朗也成為攝政王。

大家想想,豪格為什麼可以跟多爾袞抗衡爭奪皇位呢?

不是因為他的能力,而是因為他是皇太極的長子,所以皇太極留下的兩黃旗勢力會忠於他,所以掌握兩紅旗禮親王代善和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會支持他。

等到確定皇九子福臨繼位,這些忠於和支持皇太極的勢力,自然是將重心轉移到福臨身上,說句不好聽的,豪格已經被放棄,已經是孤家寡人了。

這時候豪格只有自己掌握的正藍旗,自然無法與擁有兩白旗及其其他大臣支持的多爾袞抗衡的。

而且多爾袞是見勢不妙,馬上改變策略,與濟爾哈朗商議以後,提出擁戴皇九子為帝的,兩個人可謂是擁有擁立之功;福臨當時尚且年幼,並沒有理政能力,所以封這二人為攝政王,也是名正言順的。

因此豪格自然是眼睜睜的看著多爾袞成為攝政王,自己則是原地踏步。

當然還有關鍵在於鄭親王濟爾哈朗,大家可以看看同時被封為攝政王的還有鄭親王濟爾哈朗,而濟爾哈朗是支持皇太極子嗣繼位的,說白了他屬於是忠於皇太極勢力的一方。

以鄭親王濟爾哈朗同為攝政王,也是一種平衡之術,用以牽制多爾袞,免得多爾袞一個人大權獨攬,所以豪格自然更沒有必要去反對多爾袞成為攝政王了。

當然歷史的發展往往是出人意料的,雖然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但很明顯前者是遠遠不如後者的,最起碼就政治上而言是如此這般的。

多爾袞成為攝政王以後,開始各個擊破,先以謀逆的罪名將代善的孫子阿達禮處死,理由是阿達禮參與了擁立多爾袞為帝的陰謀,重要的是藉此機會奪取了由代善掌握的兩紅旗。

然後多爾袞又藉口豪格曾誣陷自己有稱帝的野心,將其親王的爵位革去,再趁機將兩黃旗也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下。

隨著多爾袞力排眾議率領清軍入關以後,可謂是大清入關的第一功臣,開始權勢滔天起來,因此從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再到皇父攝政王,是真正的大權獨攬;清庭大小臣工的奏摺都要交給他批閱,還將順治帝的玉璽置於自己的王府之中,以便於處理政務。

順治五年,多爾袞更進一步,找了一個對豪格謀逆行為知情不報的理由,將濟爾哈朗貶為郡王,雖然後來複為親王爵位,但濟爾哈朗被派往外出征戰,很明顯的被排擠出權力中心。

而肅親王豪格則是被多爾袞下獄,不久莫名其妙的身亡,豪格死後,福晉被多爾袞所納。

同年66歲德高望重的代善也老病而死。

多爾袞就這樣一步步權勢滔天,所以同為攝政王的濟爾哈朗反倒是顯得默默無名,因此存在感特別低。

所以今天大家提起清初攝政王之時,很多人只知道多爾袞,卻下意識忽略了濟爾哈朗。而濟爾哈朗身為支持福臨這方的攝政王,本是牽制多爾袞,平衡朝局的,更是豪格不反對多爾袞成為攝政王的原因之一,結果因為政治能力遠遜於多爾袞,所以被人忽略了他的存在感,忽略了豪格不反對多爾袞成為攝政王的原因之一。

當然最後還有一個原因,那便是豪格是典型的有勇無謀,並沒有什麼政治能力,所以當時並沒有反對多爾袞成為攝政王;不然也不會落得一個被多爾袞下獄誣陷至死,妻子還被多爾袞所搶的淒涼下場。


宋安之


豪格與多爾袞爭奪皇位,本來是豪格佔據絕對優勢,可惜豪格優柔寡斷並說了一句謙虛的客氣話,最終成為權力鬥爭的最大失敗者。

豪格的母親為皇太極第二任大福晉烏喇納喇氏,本來豪格應該是皇太極的嫡長子,又立有很多戰功,理所應當被皇太極立為儲君,但因為豪格的母親大福晉烏喇納喇氏見後金開國君主努爾哈赤時沒有下轎,被努爾哈赤勒令與皇太極離婚,因此豪格也失去了嫡子的身份,這也許是皇太極一直沒有立豪格為儲君的原因。

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52歲的清太宗皇太極暴亡,據說是被弟弟多爾袞害死的,因為多爾袞與皇太極的莊妃關係曖昧。皇太極生前未立下遺旨,所以眾宗室旗主大加爭奪皇位。

作為皇長子的豪格成為眾人擁立的對象。豪格爭奪皇位的主要競爭者就是多爾袞。

當時的多爾袞由於功勞太大,支持者又多,勢力也大,成為了豪格的最大的對手。豪格力大超群,久經沙場,屢建軍功。按“立長”的規矩,由豪格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

實力強大的、原由皇太極直接掌握的兩黃旗的將領,主張擁立豪格繼承大位。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相繼造訪豪格的肅王府上,表示擁戴肅王豪格為皇帝。

德高望重的、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登基。論實力,豪格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領的正藍旗將領的擁護,在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

當時威望最高的是掌握兩紅旗的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他也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

至此,豪格不僅得到地位最高的兩位親王代善、濟爾哈朗的支持,而且得到八旗中正黃、鑲黃、正藍、鑲藍、正紅、鑲紅六旗的支持,可謂佔據壓倒性優勢。

而多爾袞這邊只有鑲白旗和正白旗兩個旗及同母兄弟阿濟格、多鐸的支持,總體實力明顯不如豪格。

就在這關鍵時刻豪格犯了致命的低級失誤! 在皇位協商的會議上,以為勝券在握的豪格,謙虛了一下,扔下一句“我德小福薄,難以承擔皇位”的客氣話後,就徑直退出了會議,回家等著黃袍加身了。

豪格這一走,情形可就是急轉直下,多爾袞立即抓出豪格的客氣話的話茬,認定豪格無意於皇位,已經自動退出競爭了。

而豪格自己的離去也讓他的支持者頓時懵逼了,真是心中一萬頭草泥馬呼嘯而過,想使勁也使不上力了。

就這樣兩方僵持不下,直到兩黃旗的大臣們帶刀上殿,表示即便不立豪格為帝,也必須要由先帝之子克繼大統,否則就刀兵相見。

眼見自己當皇帝是沒戲了,多爾袞接受與自己有私情的莊妃的建議,於是提出了個折中方案,即擁立皇太極與莊妃生的第九子福臨即位,而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作為攝政王。


最終,這個方案被大家所接受,而豪格大意失荊州,在大好形勢下卻過於謙讓,拱手將唾手可得的皇帝寶座讓給了自己的九弟福臨,豪格“性柔”的缺點暴露無遺,如果他有多爾袞當仁不讓的魄力,皇位必將被其握於手中。

小皇帝順治繼位後,身為攝政王的多爾袞逐漸權勢熏天,不僅把持了清朝的最高權力,還娶了順治的母親孝莊太后,成為皇父攝政王。

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率清軍平定張獻忠義軍以後勝利班師,沒想到卻被多爾袞找了個藉口下入大牢,39歲的豪格在獄中被多爾袞派人毒死。叔侄二人的爭鬥以多爾袞徹底獲勝而告終。

雖然多爾袞與侄子豪格在政治上劍拔弩張,而實際上他們不僅僅是叔侄關係,而且是連襟關係。

多爾袞的嫡福晉和豪格的繼福晉都是來自蒙古科爾沁部的博爾濟吉特家族,她們是親姐妹關係。

豪格死後,多爾袞便將這個“小姨子”納入了王府。 而多爾袞的這位小姨子博爾濟吉特·杜勒瑪,是孝莊太后的堂妹,在崇德元年豪格殺死原配妻子哈達那拉氏後嫁給了豪格,四年後成為了肅親王大福晉,然而她在豪格遇害後也被多爾袞收入囊中。

據說多爾袞非常喜歡這位小姨子,杜勒瑪曾經為豪格生下一個兒子叫富綬,多爾袞竟然親自教富綬騎馬射箭,甚至喜愛。

1650年12月,38歲的多爾袞在古北口的狩獵中意外墜馬身亡,一代梟雄竟以這樣的方式離開了人世,宣告了大清多爾袞時代的落幕。第二年,順治帝親政,宣佈剝奪多爾袞、多爾袞母親阿巴亥和多爾袞嫡福晉博爾濟吉特氏的皇帝和皇后封號,並將多爾袞毀墓鞭屍,宣告了大清帝權時代的迴歸。


厚德載物49847


多爾袞當攝政王,不是你豪格一句: “我認為同不同意的問題”, 也不是“爭不爭、搶不搶的問題”,而是多爾袞一句:“我不要你認為,我要我認為……的問題!”
(多爾袞)


劇照

且看當時天平的重量更傾向哪一方!

豪格(1609—1648年)身為皇太極的長子,相對於多爾袞來說,擁有更大的機率奪得皇位的繼承權,當時豪格手中的政治籌碼有:

(豪格)劇照
  1. 身為皇太極長子,正直壯年,35歲(比多爾袞大三歲)
  2. 久經沙場,屢獲軍功,戰績卓越
  3. 儀表堂堂、人才出眾,史稱他“容貌不凡,有弓有才”
  4. 擁有八旗中的正黃、鑲黃、正藍中的三旗大臣擁護,其中兩黃旗貝勒更是對其忠心不二、誓死效忠

這樣好的條件比只擁有正白、鑲白兩旗支持的多爾袞絕對更為有利,但這麼好好的一手“王炸”,為何卻在豪格的手裡打的如“一坨屎”一樣了?
(豪格)
劇照

分析豪格還得從他自身 找原因!

這裡給大家講一個小插曲:1643年8月14日這一天,商討皇位繼承人的貴族會議 在崇政殿舉行,會議由當時地位最高、年紀最長的禮親王代善主持,他提議以豪格:“帝之長子,當承大統”為由繼承皇位,獲得朝中大臣(主要是三旗)的支持。

但豪格卻在此時老毛病又犯了,為了卻體現他身為長子應有的“紳士”風度,(因為他覺得有三旗的鼎力支持,繼承皇位那是如魚得水、妥妥的事兒)於是謙讓說:“福少德薄,非所堪當!”想學當年窩闊臺一樣,被帖木格、拖雷等大臣三次扶上皇位,自己才勉強的答應,以表示自己的謙恭,同時又能贏得朝臣的“眾望所歸”,取得一石二鳥之妙。
(窩闊臺)
劇照

但是豪格這一讓卻“反被自己活活整死”

多爾袞見機說到:“既然皇子當中的豪格提出他不繼位,那就請福臨繼位,鄭親王濟爾哈朗和我輔政。”(此時多爾袞也有兩白旗和兩胞兄弟阿濟格和多鐸的支持),豪格一時一籌莫展、自己說出去的話,如果當面反悔,那豈不是出爾反爾?讓別人以後怎麼誠服於自己了?於是不再過多辯證,只好“啞巴吃黃連”,對此默認!

所以我們通過這件事,就能看出來,豪格他是有性格缺陷的,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卻自以為是的做了,把這塊到嘴的肥肉,拱手讓給了別人!正是應了那句:“性格決定命運”亙古不變的哲理啊!


“福臨”(順治)的繼位,讓豪格成了眾矢之的!

滿洲統治階級立福臨為皇帝那一刻起,忠於豪格的兩黃旗及其他勢力就逐漸開始“眾叛親離”了,沒有了這些人的支持,豪格不可能有資格當攝政王,更沒有資格阻止多爾袞成為攝政王!

(多爾袞)
劇照

再者多爾袞略施小計,除了自己當攝政王以外,還提出了濟爾哈朗當政!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身為滿洲正藍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是和碩莊親王愛新覺羅·舒爾哈齊第六子,母為五娶福晉烏喇納喇氏,清太祖努爾哈赤之侄。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劇照

濟爾哈朗是站在第三陣營的(兩邊都不依靠誰),多爾袞提出讓濟爾哈朗進來,從而打擊排斥豪格。

可以說,濟爾哈朗的加入一下就把第三陣營的人團結拉攏了過來,不僅多爾袞他自己獲得了巨大的支持,而且讓第三陣營的人看到了未來的出路,更大的籠絡了人心。這樣,當他提出這個方案的時候,就佔據了絕對的支持率。

所以此時的豪格一步錯、步步錯,最終自己害了自己!根本就沒有實力去與多爾袞爭鋒相對,只能低頭默認,自己“種的樹、結的果,還得自己吞下去!”

可查資料《清史稿》


文史議春秋


焦點不是誰當皇帝,而是兩黃旗和兩白旗的根本利益,利益合適的話,誰當皇帝無所謂,否則鬧得再兇,索尼和鰲拜也不會讓兩黃旗把崇政殿圍了,打算拼命。(更新的有些晚,以閒聊的方式說吧)

兩黃和兩白的矛盾,我幾個月以前寫過,努爾哈赤他掌兩黃只是個形式,八旗都是他的,他伸出手來,八大旗主都得遞爪子,他活著的時候,所謂的旗主其實相當於是降格使用的,只相當於皇太極時期的旗臣,他們的牛錄、資源,包括他們的小命都是努爾哈赤一句話的事兒,隨意分配,予取予求^_^。

關於八旗掌控力,這裡插一句,皇太極最後南面獨坐也不盡是野心使然,努爾哈赤死後權利一下分散,真正的各歸其主,所以開始誰也不服誰,代善背後念三陰,阿敏東征朝鮮以後好懸直接在朝鮮獨立,要不是隨行一群人和他弟弟濟爾哈朗死勸,當時就自主移民了,所以才有了後來永平四城的事。至於莽古爾泰,那確實是皇太極出於內心的厭惡才陰他的,為了討好努爾哈赤,竟然把自己親孃殺了邀功,而且如果不是德格類,莽古爾泰抽出刀來弄不好真要血拼,太不拿皇太極當回事。

說這幹啥?努爾哈赤對八旗有絕對的掌控力,所以在晚年把自己的兩黃旗都分給了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自己啥都沒剩,相當於兩黃降兩白,當時沒人敢說什麼,幾年後兩黃也都認命了,習慣了,為什麼後來的兩白實力那麼彪悍,資源那麼充足,都是和努爾哈赤一起發家的,家底厚,條件好,待遇高,裝備精良,都是降旗下來的。而皇太極的兩黃是整旗抬上來的,原兩黃不敢炸毛,現兩黃吃慣了甜頭,皇太極又死了,當然敢為了保住兩黃旗的位置拼命了,多爾袞如果上臺,不會用兩黃原班人馬的,他們鐵定降旗兩白。

豪格掌正藍?沒錯,但是他在皇太極的特意安排下,還扮演著兩黃旗臣的角色,負責管理工作,可以平穩過度,所以豪格雖掌正藍,上臺卻不會把正藍整旗抬旗,兩黃利益不受損。

這就是兩黃、兩白的“前世今生”,從旗主到旗臣再到中低層,都頂牛。

知道了這些我們再來看事情的原委:皇太極死後,豪格和多爾袞爭帝位都沒成功,豪格怎麼會同意多爾袞當攝政王,他卻不爭不搶呢?

因為豪格走了啊,根本不知道這事,索尼和鰲拜為了他能登基,劍拔弩張把崇政殿都圍了,豪格竟然想學皇太極三請三讓,拍拍屁股走了,他以為兩黃旗會為他拔得頭籌,成竹在胸(主要是因為皇太極在生前已經讓他接手一部分兩黃事務,所以他以為這麼熟絡的關係萬無一失,他還以為他當皇帝相當於是皇太極的遺願,可惜無論多少個以為終究還是以為),文章開頭的利益關係他沒有分析清楚,雖然兩黃開會的時候他也在場,但是類似多爾袞探聽風聲時候,索尼所給他的底線(必須是皇太極的兒子,但沒提豪格,相當於已經退讓一步了,多爾袞在崇政殿上的決定不是突發奇想,而是早有準備,這也是他的底線,不能讓豪格掌權,反正皇太極的兒子就行唄),這種話沒人和豪格說過,所以:

多鐸請立多爾袞;

多爾袞猶豫不決;

多鐸以努爾哈赤遺詔為由,自己想當皇帝;

多爾袞說:遺詔上還有人家豪格的名字呢······可不止你多鐸。

豪格說······他說:

“福小德薄,非所堪當”

他就走了,他輕飄飄的走了······

等到知道福臨繼位,多爾袞攝政,大局已定後,大罵多爾袞但也於事無補,不過效果還是有的,罵完以後,他被削爵了,雖然他罵的是真的,多爾袞真的有病,而且病的不輕,這點多爾袞自己也承認,從小體質就不好,松錦大戰的時候,身體完全被拖垮了,他的藥,有幾味重要藥材,只有朝鮮有(我對中醫不瞭解,或者是隻有朝鮮的特殊品種或者效力還能入藥,反正他使用了“求”字,讓朝鮮世子幫忙收集藥材)。

索尼和鰲拜背後是整個兩黃旗的利益,他倆就是死在當場也沒臉回去說出“失敗”二字,所以不豁出去腦袋也不行,背後無數人盯著呢,開會就無數輪了,沒有退路。

多爾袞的底線就是豪格不能登基,因為多爾袞會死的妥妥的(“若立肅王,我等具無生理”,這可不是多爾袞說的),所以如果突破這個底線,即便不分家也會搞些大動作。

深入分析的話,豪格和多鐸是非常明顯的爭奪行為,多爾袞因為從索尼口中得知了兩黃底線,反倒是最早做出讓步的,事實上,這場不到10天就被壓下的鬧劇,只有代善和多爾袞在一開場就就知道規則、進退,豪格本有機會,但是他自己“放棄”了。

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一點,即便他在當場,結果也還是如此,多爾袞已經讓步了,再不讓他攝政,福臨又是豪格的弟弟,那多爾袞就不幹了(自己的基本安全還是無法保證),代善明白這些,所以不會由著豪格任性。

兩黃底線早說了,也不能把多爾袞三兄弟逼得太狠,他們即便亮了傢伙,多爾袞也是對他們擺擺手讓他們這些奴才出去,其實和說“滾出去”沒區別了,多鐸就更不用提了,他真敢當場剁了鰲拜,所以即便兩黃耍狠在先,他也毫不在乎,不單要多爾袞登基,甚至自己也要登基,根本就拿索尼和鰲拜當死人,這種態勢,索尼和鰲拜哪能不明白,也是見好就收。


古今通史






清朝為什麼能做大做強?能從東北一隅發展壯大到定鼎中原,佔據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因為他們具有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因為他們遇到難題能好好商量,能把最合適最優秀的人推舉出來。

因為他們能儘量減少內耗,不懈怠也不折騰,讓能幹事的有舞臺,有舞臺的能施展才華。這些,是滿清統治者的優點,這些優點是明朝末年統治者不可能比擬的優點。





1643年農曆八月,清朝皇帝皇太極暴病身亡,沒有來得及確定繼承人。這時候,他有8個兒子活著,他的大兒子豪格已經35歲,二兒子也17歲了,三兒子16歲,其他的都不滿10歲。如果是明朝,很明顯,肯定是皇長子豪格即位。

但是,皇太極的十四弟多爾袞和多爾袞同母的哥哥阿濟格、弟弟多鐸等不同意侄子豪格即位,為什麼不同意?因為他們認為豪格的威望和才能都不高,特別是政治水平不高,不適合當皇帝。天資聰明,才能過人的多爾袞才是皇位的最合適人選,將來才能帶領大家入主中原。





當時,明朝馬上就要完蛋,清朝逐鹿中原的機會即將來臨,這個時候,人口很少的滿清需要雄才大略的實際統治者,也需要進一步拉攏蒙古人一起定鼎天下,單憑滿清總共十幾萬人口,要想脫下明朝,太難了了。

怎麼辦?經過皇室高層充分協商,採取了折中的辦法,也是兩全齊美的辦法。即由皇太極的第九子—6歲的福臨即位,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共同輔政,掌握實際權力,具體操刀。豪格也有自知之明,認為自己沒有能力當好新皇帝,因此也同意大家的意見。





一來福臨是皇太極的兒子,皇位還在皇太極家裡,選福臨,親皇太極的不少舊臣能夠接受。加上福臨是蒙古人的外甥,而福臨的哥哥們都不是,選擇福臨有利於爭取蒙古人。

二來確保最高權力掌握在有威望的成年人手裡。濟爾哈朗有勇有謀,戰功赫赫,而32歲的多爾袞正值盛年,而且富有韜略,早已嶄露頭角。有這兩個人輔政,不用擔心會貽誤時機和出混招。

後來,考慮到權力集中的需要,比多爾袞大13歲的濟爾哈朗漸漸淡出最高權力,由多爾袞獨攬大權,確保了決策效率,為清朝定鼎中原做好了準備。實踐證明,這個選擇無比正確。


坐看東南了


豪格與多爾袞二人都是清軍能夠入關的絕對功臣,皇太極是多爾袞的哥哥以及豪格的父親,皇太極死後本應豪格繼位,並且有正黃旗、鑲黃旗以及正藍旗的支持,可多爾袞的實力也不可小覷,也有正白鑲白,兩旗人馬的支持。

既然豪格有三旗人馬支持,就算登不上帝位,何不爭個攝政王噹噹呢?

首先來說支持豪格的三旗人馬以及多爾袞的兩旗人馬

支持豪格的人馬大多都是支持其父皇太極的,說到這裡不得不說皇太極是如何獲得皇位的,他與多爾袞都有做皇帝的資格,可惜在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耍詐,將多爾袞騙了,這才坐上了皇帝的位子。


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三旗都可以說是皇太極的嫡系部隊,支持豪格的原因毋庸置疑,他畢竟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最不缺的就是軍功,可惜由於其在朝政上不上心的原因被多爾袞復仇,手下三旗人馬大多是見風使舵之人,最終使豪格成為階下囚。


多爾袞的正白、鑲白兩旗,是忠心耿耿追隨他的,正因為他是正白旗的旗主,名聲在外,軍功不比豪格少,加上自己本身就有做皇帝的可能,這個大好的時機,他是不會放過的,為此正白旗的兵士每日都在加強訓練。


從上述可以看出支持豪格的人,並不是真心實意而是見風使舵。

其次來說豪格為何不爭

我認為豪格早已看清形勢,自己的勢力根本不能與多爾袞相比,在輩分上自己是其侄子,叔叔與侄子爭皇位的情況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多起,豪格自己本身實力不濟便已經喪失了爭奪攝政王一職。


豪格是絕不會讓多爾袞當上皇帝,朝中的大臣也不是傻子,多爾袞當了皇帝,正黃、鑲黃、正藍三旗都不會好過,可能會面臨大換血。旗主可能都會成為多爾袞的人,自此大清朝不久後便會成為多爾袞的天下。


攝政王是沒有更換旗主的權利的,所以豪格才會退出這場政治鬥爭,不過其結局並不好過,依舊被多爾袞想方設法的殺死。

綜上所述:豪格首先由於輩分不夠,其次是實力不濟,導致無力阻止多爾袞成為攝政王,皇太極生前並沒有將皇位的繼承人定好,這也位福臨上位、多爾袞上位、豪格被殺埋下了伏筆,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歷史紅塵


皇太極死後,豪格和多爾袞爭奪皇位,索尼和鰲拜等大臣支持豪格,濟爾哈朗和代善兩位親王也支持豪格,多爾袞的哥哥阿濟格和弟弟多鐸支持多爾袞,多爾袞三兄弟是大清朝的作戰主力軍。雙方勢均力敵,一旦動起手來,誰都沒有必勝的把握。

崇政殿開會議定繼承人那天,鰲拜提前帶兵包圍了會場,喊出了擁立皇子的口號,給多爾袞造成巨大心理壓力。但表面上多爾袞並沒有服軟的意思,劍拔弩張的態勢致使氣氛十分的緊張。在這種情況下,濟爾哈朗提出了折中的辦法,讓福臨繼位,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自己當攝政王。



多爾袞當攝政王,代表一派力量,另一派代表為什麼不是豪格而是濟爾哈朗?

論能力豪格和多爾袞沒法比,皇位應該是多爾袞的,之所以支持豪格,是因為豪格是皇太極的兒子。

會議剛剛開始,鰲拜就粗聲大氣的喊,我們吃先帝的飯,穿先帝的衣,受先帝恩惠,沒有先帝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我們堅決擁立先帝之子!這話一出,實際的兩派成了皇太極之子和多爾袞,豪格是皇太極之子,是可選項而不是必選項。皇太極的所有兒子都是可選項。



多爾袞做出讓步,同意福臨繼位。保皇子派勝利了,也要做出讓步,就同意多爾袞當攝政王。

多爾袞當上攝政王,權力失去了平衡,另一派也要出一個人當攝政王。這時候,豪格顯然不是合適人選。

豪格是多爾袞的侄子,輩分比較低,雖然是親王,但威望差很多。論能力在保皇子派中他也排不上號。而且豪格是多爾袞的競爭對手,以後配合工作上也會有障礙。



濟爾哈朗就不同了,他輩分高,資歷老,威望也高,能力比豪格強,和多爾袞矛盾也沒有豪格那麼對立。多爾袞也容易接受。

豪格和多爾袞爭皇位,優勢在於他是皇子,而且是皇長子。爭皇位失敗,再爭攝政王,豪格沒有絲毫優勢。所以,爭皇位失敗,豪格馬上被孤立,他想當攝政王沒戲。

自己當不了攝政王,為什麼不阻止多爾袞當攝政王。實際上,被孤立的豪格想阻止多爾袞,勢單力孤,已沒有可能。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