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做“直升機父母”:沒你的“包辦”,孩子未來的成就可能更大

受疫情影響,這個春節一直待在老家沒有出去。村口也被封了,因此平常除了在家看電視看書,就是跟隔壁鄰居偶爾曬曬太陽聊聊天。

別做“直升機父母”:沒你的“包辦”,孩子未來的成就可能更大

昨天,又聽見鄰居在家抱怨自己12歲大的兒子,說孩子寒假在家,她總是有操不完的心:

早上孩子睡懶覺,她要抱怨;

孩子不吃飯,她要擔心;

孩子不及時寫作業,她要不停的嘮叨;

孩子去同學家(就在隔壁),她就從孩子出去那一刻,開始擔心孩子玩野了或者是闖禍;

孩子在家,她又開始擔心孩子會手機傷害眼睛;

······

總之,用她自己的話說,“恨不得把孩子直接裝回肚子裡,這樣就能隨時掌握孩子的動向了”。

說真的,作為父母,沒有哪個不是整天為孩子操心勞神的,這也是為人父母之常情。但是如果對孩子表現的過度關注,那樣不僅僅會牽扯自己更多的精力,甚至還會害了孩子。

別做“直升機父母”:沒你的“包辦”,孩子未來的成就可能更大

之前,看過一個一部7分鐘的動畫短片,叫《包寶寶》,這部影片是華裔女導演石之予指導創作的,並且還榮獲了當年奧斯卡金像獎(第91屆最佳動畫短片)

畫面一開始,就展現出了一位中國女性的心靈手巧:揉麵——按記兒——擀麵皮——包包子

別做“直升機父母”:沒你的“包辦”,孩子未來的成就可能更大

當一籠白白淨淨又饞人的包子蒸好被端上飯桌時,她的老公面無表情的吃完包子就匆匆上班去了,而留下獨自的她,無精打采的吃著包子,當她準備吃下最後一個包子時,突然傳來了包子寶寶的哭聲。

別做“直升機父母”:沒你的“包辦”,孩子未來的成就可能更大

雖然不知道為什麼包子有了生命,但是包子寶寶的出現,讓一直以來內心孤獨的她從此變得生活充實起來,將包寶寶當做自己的孩子撫養,嘗試著去做一個幸福的媽媽。

小包子在媽媽的呵護下一天天的長大,媽媽每天為小包子有操不完的心,真是“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無論買菜坐公交,還是公園裡打太極,她都不允許小包子離開自己的視線範圍之類。

別做“直升機父母”:沒你的“包辦”,孩子未來的成就可能更大

但是隨著小包子慢慢長大,這做媽媽的卻開始發現,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主意”,渴望獨立,渴望脫離她這個媽媽的掌控······

小包子和媽媽的分歧也越來越大,媽媽越來越感受不到“做媽媽的幸福”

直到有一天,小包子有了自己的女朋友,並且不顧媽媽的反對,毅然跟著金髮碧眼的女朋友同居,這讓這位媽媽感到特別的痛苦和絕望,氣憤之下含淚一口吞下了小包子……

別做“直升機父母”:沒你的“包辦”,孩子未來的成就可能更大

這雖然是一個動畫片,但是卻真真實實的反應瞭如今很多中國媽媽的育兒心態——對孩子的控制慾,總覺得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養的,孩子的一切就是自己的,父母就有權決定孩子的現在和未來。

別做“直升機父母”:沒你的“包辦”,孩子未來的成就可能更大

其實,這樣控制慾極強的父母,曾經在美國有一個很形象的名字——“直升機父母”。

什麼是直升機父母?顧名思義,就是指父母像直升機一樣整天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

別做“直升機父母”:沒你的“包辦”,孩子未來的成就可能更大

九十年代中期的美國經濟處於調整期,當時社會上存在著太多的不確定性,整體社會對兒童安全和保護意識增強,再加上孩子升學就業機會比以前競爭更激勵,一些美國父母出現了極度焦慮的育兒心理:

他們對孩子的關注無所不及,比如天天接送孩子上下學,時刻跟老師聯繫詢問孩子東向,給孩子安排各種各樣的補習······於是有人就把這類焦慮的父母統稱為“Helicopter parents”,也就是“直升機父母”

別做“直升機父母”:沒你的“包辦”,孩子未來的成就可能更大

過度保護下,帶給孩子的更多的是傷害。

直升機父母的教育之下,更多的體現的是父母的育兒焦慮,是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孩子在這樣的“保護下”成長,受到的傷害也是非常之大的:

別做“直升機父母”:沒你的“包辦”,孩子未來的成就可能更大

-孩子不容易適應“新生活”-

美國密西西比大學曾做過一項調查,通過對335名離家入學的新生的調查發現,父母過度干涉孩子生活,不給孩子獨立成長空間的學生,往往在進入大學後,會表現的過度焦慮和不適應。

記得之前,在中國也曾有過一個報道,說有一個大學生因為離開媽媽去上大學,結果沒有媽媽為自己“拌麵”,竟然都不知道怎麼吃麵。

還有一個報道,一個大學生想請外國同學吃西紅柿炒雞蛋,結果不知道怎麼做,直接打電話漂洋過海讓媽媽直播教他做,要知道那個點,美國是白天,而中國卻是凌晨。

-容易養成“巨嬰”寶寶-

但凡是父母事無鉅細照顧下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對父母的依耐性,這種依耐性會持續到孩子成人,甚至成家立業,並且可能因此還導致一些孩子直接被養成“巨嬰”。

曾經就看到一個新聞,有一個人自己都快40歲的人了,還沒成家立業不說,還經常逼著60多歲的老父親給自己零花錢,最後直接逼得老父親報警,這說是孩子的悲哀,又何嘗不和父母的兒時教育有關。

-可能一輩子都活在“陰影”之中-

直升機父母的教育方式,也許並不妨礙孩子取得更高的成就,但是生活在這樣家庭下的孩子,成長的並不快樂,甚至可能一輩子都很難走出童年的陰影。

提起著名鋼琴家郎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對於他在世界上取得的成就,不得不說也是中國人的驕傲。然而關於他在音樂上的成就,郎朗卻說出了令人震驚的話:

別做“直升機父母”:沒你的“包辦”,孩子未來的成就可能更大

“其實到最後,能支撐我在這條路走下去的並不是我的父母,而是我對音樂的熱愛。”

說起自己的父母,郎朗在一篇題為《羞辱》的文章中,就提到他在北京求學期間,曾因為遭遇挫折被父親逼得以服藥或跳樓的方式自殺。

郎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情不自禁的告誡打算或已經給孩子學琴的家長:一定要從孩子的愛好出發!

別做“直升機父母”:沒你的“包辦”,孩子未來的成就可能更大

沒你的“包辦”,孩子未來的成就可能更大。

臨床心理學家凱瑟琳·斯坦納-阿代爾曾說:“直升機父母不會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我宣傳能力。”

父母過度的掌控孩子的成長,就會造成孩子自己獨立成長的機會被剝奪,說是父母在愛孩子,但更深層次的來說,又何嘗不是父母自私的表現父母愛孩子,就應該讓孩子健康自由的成長。

李玟瑾教授曾說:“尊重孩子的成長,允許孩子犯錯,把成長中自己的抉擇權,交還給孩子。孩子做錯的時候父母不打斷,不斥責,不要讓孩子對於自己做錯的事兒,感到不知所措,恐懼。只要做對了,父母就去表揚他,久而久之,正確是行為會越來越多。做什麼事是對的,錯的事情自己去改變解決。”

之前看《爸爸去哪兒》時,就被嗯哼自信的表情“征服”,相信很多看過的父母,都會對嗯哼有一個非常不錯的印象——“別人家的孩子”。

別做“直升機父母”:沒你的“包辦”,孩子未來的成就可能更大

其實,像嗯哼這樣優秀的孩子,也不是天生就是這麼優秀的,關鍵還是在於他的背後有一個懂得教育的父母——霍思燕夫婦,懂得放手給孩子,讓孩子可以獨立的成長。

用霍思燕的話說,就是作為父母我們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努力程度,同時要多給孩子獨立的空間,允許孩子犯錯,“讓孩子學會自己尋找答案,找到解決方法”。

所以說,父母的包辦可能會害了孩子,而沒有父母的“包辦”,或許你的孩子未來的成可能更大!

最後還想嘮叨一句:

我們可以給孩子愛,卻不可給他們思想,因為孩子不是父母的複製品,他們是獨立的,將來註定要和父母分開獨立生活。

別做“直升機父母”:沒你的“包辦”,孩子未來的成就可能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