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包頭、巴彥淖爾等地特定稱謂“駝倌”的由來


說說包頭、巴彥淖爾等地特定稱謂“駝倌”的由來

在包頭、巴彥淖爾一帶,人們把吹牛叫做“hétuo”,把愛吹牛的人叫“駝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叫法?一直以來,我也沒有找到確切的資料、沒有聽說個有說服力的說法。

……過了很多很多年,今天我茅塞頓開。現在我們來分析“hétuo”這個詞。我用的是分解法。先說“hé”,這個字,確切地應該說是這個詞,因為沒有這個字,只好用拼音代替。“hé”是厲害、“愣”的意思,差不多相當於我們經常說的另一個詞“砍”,比如說“hé了哇”,“看那hé天架霧、砍七愣八的”。再把“hétuo”合起來,意思就是“吹牛的拉駱駝的”。那麼,在人們的印象中,拉駱駝的怎麼就愛吹牛了呢?那是因為當年農村、牧區的人們都不知道駝倌走過的路有多長、去過的地方有多少、見過的世面有多大。

年輕時,有一個酒肉朋友和我講他在當年一家“馳名中外,譽滿全球”的公司賣藥(賣保健品)的經歷,他說他差不多走遍了全中國,經歷了數不清的事,參與了無數起群體鬥毆……

當年,我心裡百分百認為他喝多了酒“hétuo”,現在,真的有些相信了他的話,因為,賣藥是一個跑江湖、見世面的行當。

同樣的道理,清朝、民國時期的駝倌這一職業,在當時十分封閉落後的舊中國,更加算是經多見廣的。

說說包頭、巴彥淖爾等地特定稱謂“駝倌”的由來

老照片,北京城外的駱駝隊

一、不容易當的駝倌

不要把鼻拘折斷,不要把駝蹄磨穿。

不要讓馱子偏斜,不要把駝峰壓彎。

揀草好的地方走,揀水好的地方行。

中午要記住打尖,黎明時早點動身。

吃喝時不要磨蹭,睡覺時不要太沉。

走路要避免坎坷,要小心土匪強人。

願皮張食鹽能賣高價,滿載而歸收穫豐盈。

……

這是一首為駝隊秋天出發吟唱的送行歌。通過這首歌,第一印象就是,駝倌的營生不好做。

駝倌這一職業,傳統上對他們的評價基本都是負面的。比如說,“鞭杆子”、“刮野鬼”就是他們的另外稱呼,還有就是本文所說的把包頭、巴盟一帶把吹牛的、愣貨、砍貨稱為“駝倌” 。從這些帶有貶義的詞彙來看,好像拉駱駝這一行當是社會上最沒出息、最沒本事的人才幹,實際上,恰恰相反。駝倌不僅要體格健全、吃苦耐勞、思維靈活,還要“熟悉蒙古語、熟悉蒙古情、熟悉蒙古人”,歸化城曾有“十個漢子裡才能挑出一個好駝工”的說法。

說說包頭、巴彥淖爾等地特定稱謂“駝倌”的由來

上色老照片,北京城外的駱駝隊

二、駝倌走過的路

以歸化城為起點,主要的駝道包括前營路、後營路和西營路(古城子路、古城子即新疆奇台)與東路、南路。

通往漠北的前營路(去往烏里雅蘇臺)共計60 站全稱5320 裡,後營路(去往科布多)共計73 站全程6620 裡,庫倫路共計39站全程2870 里路,這條線路又有公主路、信杆路、大西路之分。從庫倫向北出境到俄國恰克圖,然後沿貝加爾湖、深入俄國西伯利亞腹地。古城子路從古城子向西行四站地到迪化(今烏魯木齊),再向西到伊犁,向西北至塔爾巴哈臺,進入俄國境內。去往新疆的古城子路,又分為大西路(共計72 站全程5430 裡)、小西路(共計72 站全程5470 裡)、新闢路共計(74 站全程7660 路)。

東路主要是通往北京。南路是經和林格爾、殺虎口進入山西境內或直至漢口。因在歸化城大的商號,人員多為山西籍,而且大商號在原籍一般設有分號,負責從中原和漢口等地組織磚茶等貨源。

現在的交通這麼發達,人們的出行這麼方便,慚愧的是,就我個人來說,走過的路,去過的地方,並不比當年的步行駝倌多。

說說包頭、巴彥淖爾等地特定稱謂“駝倌”的由來

老照片,駝隊

三、走著撒尿,跑著拉屎

無論什麼職業,都要根據自己營生的特點進行裝備。駝倌是一年四季夾襖不下身,頭上罩一條藍布頭巾,腰中繫條布腰帶。到了冬

天,裡邊只穿件七月皮小皮襖、老羊皮皮褲,外邊穿件半截衣的大皮襖。頭上戴頂裡掛羊皮的氈帽,帽子外邊再包一條藍布巾防寒。腳上裹著用駝毛細線勾成三寸寬三尺多長的裹腳布,先把腳包裹住,一直裹到小腿上,再穿上大牛鼻子鞋。這是一種專給駝倌特製的鞋,又肥

又大,差不多有一尺長,兩隻鞋有5~6斤重。鞋底釘著厚牛皮掌子,掌子上面打上釘子;鞋幫子兩邊縫有二指寬的皮絆子,穿上鞋再用五尺長的皮繩子摟好。這種鞋又笨又重,但是耐穿又不怕磕碰,走長路腳上不打泡。一到冬天,每天穿鞋就是最麻煩的事。

駝倌除了自身的穿戴,為了能多駝貨物,既不帶鋪的也不帶蓋的,隨身只有一個用駝毛線納成的一尺多長的長方形小口袋,內裝自己用的木碗或搪瓷碗、筷、針錢包等零用東西,駱駝用的鼻郎、節槽子(拴鼻郎用的短毛繩)和駝韁繩等用品。駝倌每天要隨駝隊走七八十里路,還得拉上二十峰左右駱駝,一上路就不能停歇,要是小便,也只能就走就尿,因為走在前邊的駝一停,後邊的駱駝就不能走了;如果有

人要大便,只有把拉的韁繩拴在前邊駝鏈尾駝的夾杆上,大便後趕快跑步趕上去,再拉上繼續前進。所以,在駝行中有句俗話“走著撒尿,跑著拉屎”。一走在路上連緩口氣兒的工夫也沒有,一起程就一鏈子接著一鏈子,不聲不響地向前走,耳邊只能聽到走在最後的駱駝脖子上的大董鈴“叮~當~”“叮~當~”的聲音。

拉駱駝受罪倒是無所謂,從古至今都是“錢難掙,屎難吃”。最要命的是遇到土匪搶劫。駝隊馱運的,基本都是貴重貨物或珍稀藥材、山貨、皮毛。從南往北、從東往西帶著茶葉、絲綢、毛呢、自鳴鐘、洋爐子等“蒙地”極其稀罕少見的奢侈品,回程時很多時候帶著珍貴的皮張,如掃雪、猞猁、灰鼠、旱獺、貂皮、豹子皮等;貴重藥材有鹿茸、貝母、麝香、羚羊角等。此外,有時還帶著金沙子。通常,一垛子貨物的價值,普通老百姓一輩子都花不完。俗話說,“清酒紅人面,財帛動人心”,因此駝隊自然是土匪首要搶劫對象。當然有的駝隊也裝備有“套筒子”、“老毛瑟”、“水連珠”等槍械,但是遇到大股土匪,根本不敢還擊,否則被土匪報復,往往貨物被劫不說,人員也會被打死。拉駱駝發財的不少,但反過來說,送了命的更多。這也是當年武川、召河、百靈廟都駐紮著“保商團”的原因。

說說包頭、巴彥淖爾等地特定稱謂“駝倌”的由來

老照片,拉駱駝的

四、駝倌能掙多少錢

駝倌的營生,常年在外不著家,又受罪又有危險,收入也應該不能低了。比如現在的瓦工,一天能掙好幾百,在受苦人中掙得不算少了。根據相關資料,解放前的駝倌一個月能掙幾兩到10幾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幾千到一萬大幾吧。駝倌的營生雖說很苦,但收入相對來說也算不錯得了。還有一些駝隊允許好駝倌帶一峰自己的駱駝,捎帶自己的貨物,相當於現在的股權激勵。駝倌給別人打工,自己省吃儉用發家致富的不在少數。比如以前武川的“義字號”王家。

五、山曲《拉駱駝▪刮野鬼》新解

一出大門我揚了一把沙

雙手手擦淚我上不了個馬

馬蹄蹄踢來駝鈴鈴響

你這一走把我的心揪上

……

不瞭解情況的人們,一直以為這首在內蒙古中西部廣為流傳的山曲歌唱抒寫的是拉駱駝的駝倌和他媳婦難分難捨的感情,實際上,這首歌是帶點葷腥味的“為朋友”、“搭夥計”的情歌。

在土默川一帶流傳著這樣一句歇後語,歇後語我們民間稱為(xu日諺兒),說是“大里堡村養娃娃——一陣子。”大里堡村屬於呼市土左旗畢克齊鎮。解放前,這個村的人家大部分都是拉駱駝的。拉駱駝出門,都有期限,一般一走一年,回來歇一個月。所以大里堡村的男人要走一起走,要回一起回,回來後都是同一時間過夫妻生活,所以女人生孩子也集中在同一時期,因此就留下了這麼個歇後語。

不得不說,農村的歇後語真是特別有意思,而且還帶典故。

駝倌長年累月在外,難免想男女之事,可老婆不能跟著走,於是就想辦法“為朋友”、“搭夥計”。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好在駝倌每月都有一定的收入,就好比現在的大貨車司機,不愁找到路邊店的女人,也不愁為幾個“朋友”。

駝道上流行的《鞭杆調》這樣唱:

兄弟呀兄弟

我問你

咋我的皮褥子就鋪給了你?

哎~~老哥呀老哥

我的好老哥哩

不是兄弟的過

是那口外的天氣涼

是嫂子那身肉褥子實在綿和哩……

六、為什麼駝倌與吹牛劃等號

拉駱駝所經之地,除了藍天白雲(有時黃塵帶霧)、碎石戈壁、草地黃沙、駱駝螞蚱之外,就什麼也沒有了。真是天高地闊,人煙越走越少,駝隊卻越走越長。駝倌們那叫一個“ shao”(寂寞)呀。一路上心煩意亂,一會兒七葷八素哼小調,一會兒罵天罵地罵駱駝。因為常年累月沒有人和他(們)交流說話,所以這些拉駱駝的基本都是話癆,到了一個地方,空閒時候,就愛和人說話嘮嗑道拉打塌嘴,比如“漢口有個黃鶴樓”、“慈禧太后也吃窩窩頭”、“新疆女人妞妞這麼大”、“俄國人眼睛有的藍盈盈,有的灰豆豆”……

聽駝倌嘮叨的人們,100個有99個一輩子都沒去過縣城,哪能知道駝倌說的這些了。於是,在人們的印象中,拉駱駝的是“灰說沒根兒,露水沒籽兒”,拉駱駝的就會吹牛。

於是,就有了“hétuo”,有了“駝倌”這兩個詞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