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該殺?這四點邏輯說得通算我輸 (二)


梁啟超:“使督師以前而有督師其人者,則滿洲軍將不能越遼河一步,使督師以後而能有督師其人者,則滿洲軍猶不能越榆關一步,故袁督師一日不去,則滿洲萬不能得志於中國,後金軍之處心積慮,以謀督師宜也。而獨怪乎明之朝廷自壞長城,為敵復仇,以快群小一日之意見,而與之俱盡,古今冤獄雖多,語其關係之重大,殆未有袁督師若者也。”“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於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


袁崇煥該殺?這四點邏輯說得通算我輸 (二)


上一文從世俗的利益邏輯和行為邏輯上是不可能通敵啊賣國的,不可否認的是袁崇煥在邊境上確實也做了很多一般守將不一樣的舉動這些舉動也成為了崇禎定他的罪的依據,我們看下崇禎給袁崇煥定的罪名是什麼:

崇禎帝對眾多臣下說:“袁崇煥 咐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及至城下,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崇禎實錄》)

三 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招致殺禍

“咐託不效 ,縱敵長驅,頓兵不戰。及至城下,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這幾條罪名有很無厘頭的而且邏輯根本說不過去,不值得一駁。

其中爭議最多的兩條罪是“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羅賓漢給大家翻譯一下,就是說袁崇煥瞞著崇禎偷偷議和和斬殺大將毛文龍。

當然這兩件事情袁崇煥確實是做過的,但行軍打仗要審時度勢不能拘泥生硬。先說議和這件事情。

據《天聰實錄稿》《太宗實錄》《明清史料》等多本史料記載,當時清軍雖然在軍事上面優勢比明朝大,但是經濟補給和人口土地是遠遠劣於明朝的。

明清雙方當時的國力實在太過懸殊。據王鍾翰:《滿族在努爾哈赤時代的社會經濟形態》的數據估計那時中國人口是一億五千萬人。女真人大概不到五十萬人。人口的對比是二百比一甚至三百比一,大家都知道戰爭打到後面是打經濟打補給的。


袁崇煥該殺?這四點邏輯說得通算我輸 (二)


滿洲當時在生產上是奴隸制,生產力相當低偏偏又遇上嚴重的天災滿清連吃飯都成問題。經濟來源幾乎只能靠貿易,和明朝貿易做不成了對鐵器和布匹這些生活用品的需求是渴望到極點的。

《天聰實錄稿》元年三月初二日,“秀才嶽起鸞曰:我國宜與明朝講和。若不講和,則我國人民死散殆盡。”

袁崇煥守遼三場戰役都大挫清兵銳氣,關鍵是滿清不能再靠戰爭來獲得經濟。持久的纏鬥下去,滿清勢必難以支持。

明朝雖然打勝戰但情況其實也不好過,朝廷腐敗先不說國庫空虛饑民遍地。兵餉拖欠不發,兵變不止每一次都是袁崇煥強制壓下來的。

所以明清雙方,都期望有一段休戰的時期,以便進行自己的計劃。明方是練兵、築城、屯田,清方是進攻朝鮮,鞏固統治。在這樣的局勢下,具備了議和的條件。

滿清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其實也非常清楚這點,幾乎在每個戰役之後,清方都是求和。他們對於目前戰績早就喜出望外,只要明方承認他們所佔的土地就已心滿意足了。


袁崇煥該殺?這四點邏輯說得通算我輸 (二)


明朝政府卻沒有點自知之明,認為對方沒有談和的資格要趕緊殺絕。每次和談的奏章都崇禎都不看。就是這種死要面子的心理,明朝始終沒有能爭取到一段喘息的時間來整頓軍備、鞏固防禦。

袁崇煥充分了解到爭取暫時和平的必要,也只能揹著崇禎偷偷地和皇太極先談著拖延時間爭取到一段喘息的時間來整頓軍備、鞏固防禦。謀求取得最終的勝利,這樣的戰略是完成正確的。

這樣的事情雖然行政手續上有問題,但也是崇禎的狂妄自大下逼迫而下的,邏輯上是沒有毛病的。

至於斬殺大將毛文龍也是一樣,袁崇煥確實行政手續上不合規卻也是因為不得而為之。

加上崇禎得知毛文龍被殺後下旨嘉獎袁崇煥一番,又下旨公佈毛文龍的罪狀,逮捕毛文龍的駐京辦事處主任。

不管這些嘉獎是真心還是虛情,你崇禎都給袁崇煥背書了到最後也沒有犯案,以此定袁崇煥的罪是很說不通的。


袁崇煥該殺?這四點邏輯說得通算我輸 (二)


四,為賣國賊喊冤不少為賣國賊去死就奇怪了

還有一點是非常說不通的,就是袁崇煥當時被定罪後為他求情的人官員不少,甚至有人為請求和他同死或者自己頂他的罪。

當然賣國賊有手段也有朋黨,甚至會恩澤他人歷史上其他大奸臣都有不少人為之求情犯案,就連罪犯滔天的魏忠賢死後也有人為他翻案。但為了賣國賊求死的羅賓漢翻遍歷史還是第一次看到。

《明史·袁崇煥傳》記載袁崇煥被捕下獄後,群臣大都知他冤枉都上疏書解救。總兵祖大壽上書,願削職為民,為皇帝死戰盡力,以官階贈蔭請贖袁崇煥之“罪”。袁崇煥的部屬何之壁率同全家四十餘口,到宮外申請願意全家入獄,代替袁崇煥出來。

部屬求情以身代罪還不夠,還有部屬家人也求情。除了大家都覺得袁崇煥是有極大的冤屈激起大家的義憤外我確實想不出其他的原因。

這樣還不算關外的將吏士民聽到袁崇煥下獄後不斷到總督孫承宗的衙門去號哭,為袁崇煥呼冤,願以身代。邊境將吏士民可以說是最清楚前線情況的人,大家都這麼做難度百姓和官員都瞎了眼嗎?

當時布衣程本直袁崇煥素無淵源,曾三次求見都見不著,到後來終於見到了,他對袁欽佩已極,便投在袁部下辦事,拜袁為老師。

袁被捕後程本直上書皇帝喊冤辯白不得,最後申請為袁崇煥而死崇禎大怒,將他下獄,後來終於將他殺了,完成他的志願。

程本直《白冤疏》中說:伏乞皇上駢收臣於獄,俾與崇煥駢斬於市。崇煥為封疆社稷臣,不失忠。臣為義氣綱常士,不失義。臣與崇煥雖蒙冤地下,含笑有餘榮矣

以身代死,家人入獄還不夠,還有子孫都為他守墓。

袁崇煥死後骸骨棄在地下,無人敢去收葬。他有一個姓餘的僕人半夜裡去偷了骸骨葬於義園。

那姓餘的義僕終身守墓不去,死後就葬在袁墓之旁。餘君的子孫世世代代都在袁崇煥墓旁看守。直到民國五年,看守袁墓的仍是餘君的子孫,他們說是為了遵守祖宗的遺訓。


袁崇煥該殺?這四點邏輯說得通算我輸 (二)


史料記載:民國五年,東莞人張伯楨的兒子死了,他佩服袁崇煥,將兒子葬在袁墓的旁邊。當時看守袁墓的仍是佘氏子孫,叫做餘淇。張伯楨為袁崇煥的義僕也立了碑。

如果袁崇煥是賣國賊,我只能說這個賣國賊做得相當失敗。而且百官和邊境的百姓都是瞎了眼的。

明朝是個奇特的朝代,明朝卻是有出國朱棣這樣的明君。但是朱家子孫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崇禎一朝更是屈殺名將,造成千古之冤。

借用金庸先生在《袁崇煥評傳》裡的一句話作為結尾: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君主被敵人俘虜或殺死的很多,在政變中被殺的更多,但臨危自殺的卻只有崇禎一人。由於他的自殺,後人對他的評價便比他實際應得的好得多。只因他不好酒色,勤於政事,後人就以為他本身是個好皇帝。

只因他遺詔中要求李自成不要殺死一個百姓,後人便以為他真的愛百(難道他十七年中所殺的百姓還少了?)他擁有絕對的權力,卻將中興之臣、治國平天下之臣殺的殺、罷的罷,將一批亡國之臣走馬燈般換來換去,那便構成了亡國之君的條件。


袁崇煥該殺?這四點邏輯說得通算我輸 (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