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後”護理專家三次請纓上前線

<table> “60後”護理專家三次請纓上前線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護理部主任成守珍。

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吳明 攝

/<table>

“你們覺得只是應該做的,對我來說卻恩重如山。雖然看不到面容,但是我能感受到你們火熱的心。”見到前來查房的醫護,患者熊先生激動地說。

距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稱“中山一院”)護理部主任成守珍以及她的同事們2月7日抵達武漢,已過去一個多月。中山一院醫療隊分別接管了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西院(下稱“協和西院”)兩個病區,所接收的大部分為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目前多名重症患者經過治療,恢復良好。

三個10天,帶領團隊改善“戰局”

“其實沒有多想,我是主任就應該衝鋒在前。同時,呼吸重症護理又是我的專業,在這個時候就應該發揮專業所長。”從業39年,成守珍現為中山一院護理部主任,中華護理學會呼吸護理專業委員會主委、廣東省護理學會理事長、廣東省護理學會危重症護理專委會主委暨護理質控中心主任。為了這次武漢之行,她先後三次向組織請纓。

1月24日,中山一院接到任務要派員前往武漢,成守珍第一時間報名。不久後,第二批次又開始報名,成守珍也填寫下自己的名字。

2月6日晚,中山一院召開黨委會,通知馬上要徵集新一批醫療隊伍第二天出征武漢。成守珍第三次請纓赴前線終獲批准。她被任命為中山一院馳援武漢醫療總隊臨時黨總支書記,與隊長朱慶棠帶領131名隊員作為中山一院第三批醫療隊入鄂支援。

在這131人中,護理人員佔100名。隊員們平均年齡33歲,最小的只有23歲,而“60後”的成守珍作為年齡最大的隊員,已經58歲。

“我以這支護理團隊為傲。”成守珍把這一個多月的經歷分為三個“10天”來做總結。

第一個10天,“救援、救命、救急”。大家齊心協力把協和西院的普通病房改造為接收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傳染病房。他們在短短一天內組建起兩個病區,並很快收滿了100名重症患者。

第二個10天,隨著各種醫療物資逐步備齊,醫療隊的救治護理從基本生命支持轉向高級生命支持。為降低危重症死亡率,醫療隊因地制宜,在普通病房裡硬是搭建出簡版“ICU”。隨著“高級生命支持單元”設備的投入使用,醫療隊又迅速開展了氣管插管、血液濾過以及俯臥位通氣等多項技術。

而在第三個10天,成守珍與團隊已著手進行階段性總結,梳理出各類經驗指南、流程規範等,為更多的醫護人員參考。同時,她還與護士長及組長進一步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應急預案,對可能出現的人員暴露或緊急狀況制定預案,做到萬無一失。

用心護理,關鍵操作一次到位

3月7日中午,穿戴上三級防護用具,成守珍和朱慶棠走進武漢協和西院6樓東病區查房,並給每一位患者送上愛心小卡片。她還專程為病區帶去音響,可以播放音樂舒緩病人情緒。

在武漢,成守珍、中山一院主任護師李智英、黃天雯、彭淑輝等組成的護理團隊,與朱慶棠、中山一院副主任醫師羅益鋒等延續在院本部的傳統,進行聯合查房。

成守珍表示,病房裡收治的不少是急危重症病人,有些病人是多器官功能衰竭,不僅要用呼吸機支持,還要用到CRRT(連續腎臟替代療法),可能還有PICCO(血流動力學監測)。

“部分危重病人有各種併發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護士要時刻留意病人情況,因為器官的突然一個變化可能都是致命的。”成守珍說,身著厚厚的防護服,戴著多層手套,護目鏡被霧氣擋住等,醫護人員要克服重重困難,進行氣管插管術、有創呼吸機通氣、深靜脈穿刺插管(CVC)、胃管置入等操作。

越是關鍵時刻,越考驗護理技能是否過硬。不過,成守珍率領的護理團隊總能一氣呵成、一次到位。

對於部分機械通氣患者,護士還要進行早期的康復干預,如氣管插管病人俯臥位通氣,每12至16個小時翻身一次。這需要6個護士協調配合協助病人翻身,來提高其氧合情況。

在救治工作之外,護士們把營養品貢獻出來,提供給需要的患者。她們會陪伴病人聊天,讓患者重拾信心,能夠早日康復迴歸社會。

管理著中山一院護理團隊3000餘名護理人員,同時還擔任著廣東省護理學會理事長、負責護理質控中心工作,但成守珍始終沒有離開臨床。她認為,護士是靠雙手和行動去完成使命,只有矢志不渝地提升業務水平,才能掌握挽救他人生命的本領。在她眼裡,護士同樣也能成為專家。能夠成功救治、照料好病人並獲得肯定,就是她最大的欣喜。

“護士是平凡中見偉大。看上去沒有什麼驚天動地,但是這些護理的操作、技術,甚至是一個安撫和微笑,都能給患者很大的信心和鼓勵。”成守珍說。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吳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