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事业:所谓英雄,不过是身边普通的好人

——记崔道植、韩顺军事,兼忆我爷爷往事

公安事业:所谓英雄,不过是身边普通的好人

最近我们都知道了崔道植、韩顺军的名字,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他们的精神令人钦佩,然而他们的模样和一举一动却是那样的普通——成为了众人皆知的英雄,不过是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或努力向前奋斗的路上不测的遭遇。

他们一个今年已经85岁,却仍然坚持工作、退而不休,一个才33岁,却已经永远地离这个世界而去;一个在日复一日的枯燥中熬成了“首席专家”,一个勤学苦练、不惧艰险、勇赴一线却已经没有了成为行业领军人物的机会。

“崔道植,男,1934年6月出生,朝鲜族人,原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事技术处处长,高级工程师,全国著名痕迹检验专家,公安部特聘专家之一。崔道植在52年的刑侦时间内,平均每3天鉴定一件罪案痕迹,无一错案。2018年12月18日,中央政法委长安剑揭晓‘改革开放40周年政法系统新闻影响力人物’,崔道植入选,并获评:他,是中国首席枪弹痕迹鉴定专家。2019年7月26日,被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2019年9月25日,崔道植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百度百科如是说)

“韩顺军(1986年1月-2019年3月18日),四川绵竹市清平镇人,四川绵竹市公安局禁毒大队民警。 2019年3月18日,因病抢救无效逝世,享年33岁。 10月15日下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已作出决定,追授四川省绵竹市公安局禁毒缉毒大队民警韩顺军‘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百度百科如是说)

百度能展示他们的头衔、经历、荣誉、成就甚至旧事趣事和轶事。

但我想,百度不会告诉你在汶川地震中父母、爷爷奶奶等7名亲人遇难这件事对后来从警的韩顺军在维护公平正义事业的每一件小事中的表现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同样不会告诉你,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某一瞬间成为孤儿的崔道植又为什么不愿意把精力尽可能多地用在陪伴亲人、共享天伦上。

所幸,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科技发达、宣传手段高明而丰富——我们还有宣传片、纪录片、专题片等等各种影像传媒手段。

看片子是人们在读图时代的广泛乐趣。有片子谁还会看书呢,文字哪有人演得活灵活现呢?

所以,通过片子,我们既看了特效低级而又经典不可复制的《西游记》,也看了真人CG美轮美奂的《爵迹》,我们既能感受张涵予在《集结号》里再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场面时所受的真实的苦,也能感受杨幂、又廷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一眼千年、一步万年地在仙胎、神女、上仙之间自如切换、飞腾来去的情。

同时,还能看到崔道植、韩顺军的事迹。

自然,不是单位组织学习的话,我想即使是我们公职人员中的很多人也不会主动去翻出他们来看,比起《陈情令》和《长安十二时辰》,他们既不是盛世美颜,也并不扣人心弦。

对我们来说,与《陈情令》和《长安十二时辰》相比,他们之所以吸引人,靠的不是资本的导向,而是信念的光芒!他们不爱钱吗,当然也爱,但钱之上,他们更爱这个国家——家国情怀是二人的共通之处!

大地震夺走了韩顺军的家,他能做到按耐个人的背痛先救国家的急,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先去帮助需要救护的别人家,虽然自己的家没了,但在地震中他看到了国家的力量,也全心全意地把自己当做国家的一份子。我想,这就是他后来能够出离悲伤,认认真真组建自己的家庭,照顾妻子、生儿育女和义无反顾地选择从警,从辅警一路干到一线精英的初衷所在!

有些事崔道植能够做到,我们每个健全的人基本上都能做到,那就是打一发子弹,捡起弹壳来照一张相。还有些事崔道植能够做到,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做不到,那就是用同一只枪连续打出三千发子弹,从第一发到最后一发,每一发打完都把弹壳捡起来拍成照片,收录成册,把细微的痕迹特点牢记于心。此外,还有盯着几发弹壳或半枚指纹连续研究几天几夜,反复比对、用心分析、科学判断直到得出结论,这些事不是谁都能轻易做到!我们都一样,都是从幼年、童年、青年走到老年,我们都想追求幸福、努力过得更好,使自己变好、家人变好,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能够看到、想到、梦到的极限,我们难免常常作出追求钱或者名利的决定,但崔道植只是说:“我就是一个感恩、报恩的思想,是党和国家给了我知识和生命……”

生活在这个年代的我们都足够聪明:从很多的片子里,我们能够看出娱乐的目的、价值的权重和宣传的导向,我们能够看到那些制片方、拍摄者想让我们以为的内容,以及他们刻意用心营造的痕迹,但崔道植和韩顺军的事迹里没有这些。

他们所有的只是普通和真实。

国家法律允许崔道植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专利,但得知全国任何一家同行需要使用设备都得向他付费时,他没有想利益是他应有所得,他只是想东西做出来就是给人用的,就是为执行任务、完成任务准备的,就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所以他放弃了因专利而唾手可得的利益,使全国的同行都能够无偿地使用。

用知识获利是很多人所希望的,有发明却不赚钱,很多人会说这是傻子,但崔道植并不在意。

这不是能靠剧本拍出来的。

韩顺军已经没有机会再接受采访,通过他留下的影像资料,我们只能看到泥石流灾害来临前坚定地站立在皮卡车斗子里用高音喇叭疏散群众的身影,只能看到地震救灾现场众多弯腰战斗着的迷彩绿中不起眼的一员,只能看到抓捕现场趴在地上牢牢控制住嫌疑人的魁梧的背影,只能去看战友、同事、家人痛惜的、悲伤的讲述……当看到他女儿做作业用“……很好,……更好”造出一个“我在,很好,爸爸在,更好”的句子时,这个几乎可以算作病句的句子一下子让在座的战友全都落泪了,我们的孩子都有下班回家的父母陪伴,那小女孩的爸爸再也不会回来了……

这也不是能靠编剧拍出来的。

崔道植今年85岁,只比我爷爷小四岁。我爷爷也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干部,今天还健在。

去年我开始接触到一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垦荒戍边的真实故事,由此认识到爷爷的伟大,那是于絮絮叨叨、固执保守、远远落后于时代生活的日常表现背后深藏着的牺牲小我、为国奉献、终身忠贞的伟大。我专门用了十天的时间去采访他,听了他六十岁前的几乎所有故事(因为他觉得退休后没再为国家做些什么了,所以也就不值一提)。

其中有两件事对我触动最大:

一是关于刚建国时的干群关系。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识字的爷爷有幸进入银行工作。那时候爷爷的母亲去世了,他拿着借来的十个银元回家奔丧,回来时兜里的钱全被偷了,恰巧脚又受了伤,没法行走。船一靠岸,他央求船夫把自己搀扶回银行由行长来垫付路费,船夫小心翼翼地把爷爷送到银行门口,爷爷叫他不要走动等着人来,说罢由同事搀扶进了大门,很快,行长出来给钱时,门口的同志说那个船夫早就走了,他留下话:送共产党的干部,不要钱!

这件事让我爷爷感动了一生,也让身为党员的我不由得深刻地反思自己的工作,确实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确实做到了无愧于人民了吗?摇摇头,看来,需要改进的还很多!

二是抗洪救灾。他记不清是1953年还是1954年,长江发大水。彼时,洪水凶猛、九县统为泽国。首先,人民正在遭殃,老人、小孩靠自己无法从灌进屋内的水流中抽身而出;其次,本职工作是很重要,但抢险是中心工作,在灾害面前,本职工作要让位于中心工作,不论部队上、地方上、学校、医院……总之不论什么单位的人、哪里的人,大家都要把工作放下,一块去抗击洪水。

这件事他说起来津津有味,说到“大堤缺(决)口了”的时候,那种语气语调,使坐在一旁的我确实感到洪水从沙发对面的墙上滔天而来,仿佛一下子要完蛋了一样,浑身一紧。但我最有感触的还是那句他并不在意的“本职工作要让位于中心工作”。说实话,在我们身边,包括我自己身上有太多太多“明确责权”“划分职能”“不归我的我不管”这样的标牌,实际上固定这些标牌的胶布上面就一句话“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韩顺军只比我大五岁,干的也是同一类工作,可我能够判断地出:自己的工作目标、态度、效率都比他差太远了,用心程度不够、总是着眼蝇头微利。

最关键的,比起崔道植、韩顺军和我爷爷,我的信仰远没有他们那么坚定,更谈不上什么情怀!他们都是从身边的普通人里走出来的英雄,但即便成了英雄,他们还是一样普通,只是这种普通就会把我自己的普通里潜藏着的龌龊照的无比通透,让人无地自容。

无可避免的,我爷爷那一辈建国前的老兵正在很快的凋零,但崔道植的精神头依然很足,他思维清晰而敏锐,天天夜里起床整理资料,他很健谈,但讲的都是大白话,他说:清楚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就想把自己的经验多留给后辈一些……

韩顺军也是好样的,他的家人也会慢慢地出离痛苦,坚强地活下去……

关于他们两个,我想,和我们单位的战友们有很多相似点:我们都当过兵、我们都干过警察、我们都肩负重任去到离危险最近的地方、我们都曾痛失身边的战友亲人、我们都在兢兢业业、加班加点中保证完成任务也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

最后,关于成功。

翻翻微博热搜榜,崔道植、韩顺军们的名字可能永远达不到上榜的分量,而在今天,似乎很多时候,其实热搜的流量才是能够反映是否“引起广泛关注”的真实而准确的数据来源,比如今天这一会儿的前三条:“周震南 我不想再吃狗粮了”“王思聪还能坐私人飞机吗”“蔡徐坤素颜”。

公安事业:所谓英雄,不过是身边普通的好人

但毫无疑问,崔、韩包括我爷爷都已经成功了,并不是说他们功成名就,把后人都安排得很好,能保证几辈子无忧,不是那样。

古人云: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他们有信仰,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

至少他们的心绪不会被热搜榜左右,因而他们能够做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不去盲目跟风,坚持把它干好、干精,年深日久,就比大多数人都强了,经受的考验多了,就会从“普通”里脱颖而出,成为英雄!

风潮总会过去,风尚却会留下。

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鸿飞冥冥 弋人何篡”,内有往期精彩,期待您留言,关注,与我互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