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萱因母親一句話淚崩:父母的肯定,勝過千萬種成功

范曉萱在講媽媽說的這段話時,幾乎全程都在流淚。

她拼命地壓抑自己激動的心情,冷靜地跟媽媽說:“媽媽,謝謝你,你給我的肯定永遠不會太晚,這對我很重要。”

范曉萱因母親一句話淚崩:父母的肯定,勝過千萬種成功

我理解范曉萱那一刻的動容,不知道媽媽的這句肯定,在她內心,究竟等了多久,期待了多久。

當媽媽猝不及防,在打電話說出“你真的很棒”時,我想,她的內心有高興、有釋然,亦有感動。

有時候,我們走了很遠,得到了很多,收穫了很多,但這所有的一切,都不及父母的一句“肯定”來的更重要。

因為,千千萬萬的別人,都比不上父母在我們心目中的重要性。

但無論如何,范曉萱依然是幸運的,可能等的有點久,但終於等到了

范曉萱因母親一句話淚崩:父母的肯定,勝過千萬種成功

不被父母肯定的孩子,心裡有多苦?

有一部電影,叫《閃亮的風采》,演繹了一個不被父親肯定的孩子,如何被摧毀的故事。電影的故事,根據澳大利亞鋼琴家大衛·赫夫考的真實故事改編。

影片的主人公大衛·赫夫考,從小在鋼琴上展現了過人的天賦,父親彼得是他的啟蒙老師,對他要求嚴苛,極盡控制之能。

大衛對於父親彼得來說,是夢想延續的工具,更是可以隨意操控的棋子。

因為父親從小想學音樂,卻遭到家人反對。他把學音樂的期望寄託在了兒子大衛身上,要求大衛必須要贏,要挑戰世界上最難的曲子。

在父親的控制下,大衛每天都在練琴,他在音樂上的天賦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但是,大衛看起來並不快樂,他永遠蜷著身子,縮著腦袋,脆弱、呆滯、順從。


范曉萱因母親一句話淚崩:父母的肯定,勝過千萬種成功

隨著大衛的天賦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和欣賞,他有了去往國外進修學習的機會。

但是,父親還有另外一個堅不可摧的信念:一家人必須在一起。

第一次,是美國。父親,拒絕了。

第二次,是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這一次,大衛第一次說出自己的心聲:“ 我長大了,我能自己做主。”

但這一次自己做主的代價,是與父親的徹底決裂。父親告訴他:“如果你去,你將不再是我的兒子。你將會終身受到懲罰。”

一邊是愛的鋼琴,一邊是父親的反對。大衛在英國學習鋼琴的日子,每一刻都在掙扎和衝突中度過。

但是,他一直記得,父親曾說,如果他彈出世界上最難的曲目《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會為他感到驕傲。


范曉萱因母親一句話淚崩:父母的肯定,勝過千萬種成功

後來,大衛真的做到了,演出空前成功。演出後,他抱著最後的希望回家,希望與父親和解。

他打電話回家,說:“我回來了。”父親一言未發,掛斷了電話。這一次希望的破滅,最終壓垮了大衛,他患上了精神病,住進了醫院。

這是一個沒有得到父親肯定的孩子,最後的選擇。

父母的肯定,讓孩子安心做自己

我第一次見來訪者榮的時候,她像一個帥氣的小夥子,中性的打扮,帥氣的鴨嘴帽。

她對我說,其實一點都不喜歡這樣的打扮,更不喜歡女同事半開玩笑伏在她身上,說“帥哥,娶了我唄!”

問她既然這麼不喜歡,為什麼要這樣打扮?

她說:“因為母親從來不允許我美,她覺得女孩打扮太漂亮會影響學習,也會招小男生,會早戀。


范曉萱因母親一句話淚崩:父母的肯定,勝過千萬種成功

十歲那年,她看別的女孩都有漂亮的花裙子,纏著姥姥買了一件,剛剛穿上身,就被母親狠狠地訓斥了一頓。

從那以後,幾乎每次她穿顏色鮮豔的衣服,得到的總是母親的苛責。她也再沒有穿過裙子。

榮說,因為母親的話,內心一直住著一個自卑的自己,好像穿得靚一點,就是一種背叛。那個想要變美的自己,真的太需要母親的肯定了。

在我的建議下,榮和母親深談了一次。榮說,那一天,好像回到了十歲,跟母親哭著說:“我想穿好看的裙子,我好想做個漂亮的小姑娘”。


范曉萱因母親一句話淚崩:父母的肯定,勝過千萬種成功

母親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當年的不經意,給最愛的女兒,造成了那麼大的傷害。

榮說,母親向自己道了歉,她們深深地擁抱在一起,她壓在心頭的那塊沉沉的石頭終於沒有了。“以後,我終於可以安心做個女孩兒了。”

為什麼父母的肯定,對孩子如此重要?

父母的肯定,到底對孩子有多重要?

一方面,“人本脆弱”。當我們做出某一個選擇、或者下定決心做一件事情時,不管外表表現的多麼篤定,內心多多少少都有幾分忐忑、幾分不確定。

這個時候,我們急需一個外力去支持自己。而最愛的父母,無疑是最有力的支持。


范曉萱因母親一句話淚崩:父母的肯定,勝過千萬種成功

相反,如果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支持,內心的脆弱也會加倍放大,帶著這份脆弱去前行,最爭取想要的生活,自然是無力的。

另一方面,我們從家庭中走出,帶著父母的價值觀、教養方式成長起來。自然有著某種“共生”關係。

在這份緊密聯繫的“共生”中,如果孩子選擇了父母不贊成的路,就會產生兩種心理狀態:

一種是覺得自己背叛了父母;

另一種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始終無法滿足父母的期許。

這兩種心理狀態,無論哪一種,都會造成一個人內心的衝突。一邊是想要的事業與生活,另一邊是最愛的父母,無論怎樣選擇,都會面臨著放棄自己最重要的東西。

結果便是,輕則,精神痛苦,就像曾經的范曉萱;重則,就像大衛·赫夫考,走向了精神病。

我們看到很多人,哪怕取得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就,受了太多人的鼓勵和誇獎,

他依舊不快樂,甚至感受不到自己的成功。

因為,他的內心始終是衝突的,衝突不會帶來愉悅,而沒有愉悅的成功,又有什麼可以讚許的呢?

父母的肯定,不僅是孩子應對世界的信心和勇氣,更是他內心愉悅的根源。這種肯定,勝過千萬種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