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詩詞中意境意象如何區分?高考古詩詞常見意象歸納!


高考古詩詞中意境意象如何區分?高考古詩詞常見意象歸納!


古詩詞鑑賞,你以為是賞什麼?

從關鍵意象入手

意境題

●設問方式 ●

● 1、這首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

● 2、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 3、這首詩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 4、詩中描繪了哪些景象?這些景象又創設出一種怎樣的意境?表達出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分析思路 ●

鑑賞古詩的意境,要注意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意象),有什麼特徵,渲染了何種氣氛或傳達了何種情感,情景之間的關係如何等問題。

●常用術語 ●

雄渾壯麗、雄奇險峻、遼闊蒼茫、清幽明淨、閒適恬淡、恬靜優美、蕭瑟淒涼、孤寂冷清、肅殺荒寒、雄渾開闊、雄奇瑰麗、恢弘高遠、浩瀚遼闊、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朧渺遠、空靈高遠、空濛迷茫、虛幻飄渺、蒼涼悲壯、優美迷人、清新明麗、清淨幽遠、寧靜恬淡、安謐美好、清淨悠閒、冷森幽僻、悽清冷落、蕭疏悽寂、淡雅閒適、和諧靜謐、開闊蒼涼、深遠綿邈、高遠遼闊、沉鬱孤愁等

●答題步驟 ●

● 1、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

描述時要注意兩點:一要忠實於原詩,用自己的語言,切忌直接引用;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個景物都寫到,但要寫到主要的景物語言力求優美。

● 2、概括景物營造的氛圍(意境)特點。

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境的氛圍特點,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淒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常見失誤:一是描摹景物時採用直譯的方法,變描摹為翻譯;二是考生往往著重於“思與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襯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詩歌是通過景物來反襯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錯誤。

特別提示:題目中如要求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一定注意結合原詩中的意象進行具體闡釋。

●答題示例 ●

1

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題目。

度破訥沙①(其二)

李益

破訥沙頭雁正飛,鵜泉②上戰初歸。

平明日出東南地,滿磧寒光生鐵衣。

[注]①破訥沙:沙漠名。②鵜泉:泉水名。

問:請從意境營造的角度,賞析全詩。

【參考答案】(步驟一)全詩描繪了戍邊將士戰罷歸來的圖景,前兩句寫大漠遼遠、大雁高飛,既有勝利者的喜悅,也有徵人的鄉思;後兩句寫日出東南、鐵衣生寒,既表現了壯闊背 景上軍容的整肅,也暗含了軍旅生活的艱辛。(步驟二)詩歌擷取極具邊塞特色的含蘊豐富的意象,通過喜憂、暖冷、聲色等的比照映襯,營造出雄健、壯美的意境,(步驟三)抒寫了徵人慷慨悲壯的情懷。

2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問: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步驟一)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溼,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二)這是一幅明淨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三)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閒適的心境。

3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問: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步驟一)全詩選取了商山旅店早起趕路時的所見之景:鐸、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枳花,描繪了一幅旅途之人早行圖。(步驟二)用昨晚溫暖的夢境“鳧雁滿回塘” 來反襯旅途的清冷,營造了一種孤寂冷清的意境。(步驟三)表達了羈旅之人對家鄉的思念。

意象題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託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

考查意象的角度主要有:

1、考查意象的內涵;

2、考查意象的作用;

3、考查意象的特點。

這些角度或單一考查或綜合考查。

●設問方式 ●

● 1、說一說這首詩中意象的特點。

● 2、詩人通過詩中某意象表現了怎樣的情感?

● 3、詩中某意象有什麼作用?

● 4、分析某意象的內涵。

●分析思路 ●

分析詩歌意象要根據詩歌描繪的具體物象和畫面識別其性質,並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概括出詩歌意象的象徵意義和社會意義。

●意象作用 ●

1、營造氣氛;

2、設置背景或環境;

3、塑造意境;

4、奠定情感基調;

5、借景抒情;

6、襯托(人物性格、品質;以景襯境、以景襯情);

7、詩歌線索。

●常見意象 ●

● 1、送別類(或表達依依不捨之情,或敘寫別後的思念):楊柳、長亭、驛路、南浦、寒蟬、行舟、酒。

● 2、愁苦類(或表達憂愁、悲傷心情,或渲染淒冷、悲涼氣氛):梧桐、芭蕉、芳草、流水、杜鵑、猿啼、風霜、飛雪、苦雨、酒。

● 3、思鄉類(或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月亮、鴻雁、蓴羹鱸膾、雙鯉、羌笛、蟋蟀、搗衣、行舟。

● 4、抒懷類(或託物顯示高潔的品質,或抒發感慨):梅花、菊花、松柏、幽蘭、蟬、翠竹、黍離、冰雪、草木、烏鴉。

● 5、愛情類(用以表達愛戀、相思之情):紅豆、連理枝、比翼鳥。

● 6、戰爭類(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表達對和平的嚮往):投筆、長城、樓蘭、請纓、柳營、羌笛。

● 7、閒適類(或表達清閒恬淡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嚮往):五柳、東籬、三徑、漁樵、山林。

●答題步驟 ●

● 1、找出詩中描繪的意象;

● 2、分析意象的基本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或內涵;

● 3、指出描繪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答題示例 ●

1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子規【注】

[元]曹伯啟

蜀魄曾為古帝王,千聲萬血送年芳。

貪夫倦聽空低首,遠客初聞已斷腸。

錦水春殘花似雨,楚天夢覺月如霜。

催歸催得誰歸去,唯有東郊農事忙。

[注]子規:即杜鵑,又名蜀魄、蜀魂、催歸,相傳為古蜀王杜宇所化。

問:本詩主要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任選能表現這種情感的兩個意象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本詩主要表達了思鄉難歸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規。子規啼聲悽切,年復一年催人歸去,令“貪夫”“遠客”無不惆悵、“斷腸”,足見思鄉心切、歸家不易。②貪夫、遠客。意指客居他鄉之人。無論“倦聽”還是“初聞”,都在“催歸”聲裡“空低首”、“已斷腸”,表達出了思鄉難歸之情。③錦水春殘。春已殘,花飄零,黯然失色的錦水春景,烘托出思鄉難歸的惆悵。④楚天月光。異鄉夢醒,月光如霜,烘托出悽清冷寂的氛圍,表達了思鄉難歸之情。

2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後面的題目。

江城子

秦觀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注]①韶華:青春年華,又指美好的春光。②變做:縱使。

概括“楊柳”“飛絮”意象的內涵,並分析這首詞表達的情感。

【參考答案】“楊柳”“飛絮” 意象的內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無依、離愁別緒。這首詞抒發了抒發暮春傷別之情,也抒發了愁情別恨。

3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

吳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補之

曉路雨蕭蕭,江鄉葉正飄。

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

鳥避征帆卻,魚驚蕩槳跳。

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

注:吳松:即吳淞,江名。

請結合全詩分析“孤舟”這一意象的作用。

【參考答案】孤舟聯結著雁、鳥、魚、霜月、楓橋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想貫穿在一起,是全詩的線索;作者融情於景,表達了漂泊、思鄉、孤寂之感。

高考古詩詞中意境意象如何區分?高考古詩詞常見意象歸納!


高考古詩詞鑑賞中常見意象歸納

(一)送別類意象

(或表達依依不捨之情,或敘寫別後的思念)

★楊柳。它源於《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的依依之態和惜別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與“留”諧音,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表達依依惜別之情。如《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此習俗始於漢盛於唐,唐代長安還有“灞橋折柳”以表送行的習俗。

★長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如北周文學家庾信《哀江南賦》:“十里五里,長亭短亭。”“長亭”成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如柳永《雨霖鈴》中“寒蟬悽切,對長亭晚”等。

★南浦。南浦多見於南方水路送別的詩詞中。南朝文學家江淹作《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之後,南浦在送別詩中明顯多了起來;到唐宋送別詩詞中出現得則更為普遍,如白居易《南浦別》中的“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等。

★酒。元代楊載說:“凡送人多託酒以將意,寫一時之景以興懷,寓相勉之詞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緒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繫在一起的詩詞多不勝舉,如王維《渭城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寫別離之情。

(二)思鄉類意象

(或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

★月亮。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特別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良好的祝願出發,寫兄弟之情,意境豁達開朗,意味深長,用深邃無底而又美妙無邊的自然境界體會人生。

★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奮力飛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和羈旅傷感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有時借雁回而自己不能回來表達思鄉之情,有時託鴻雁傳書表達對親人的牽掛。

★蓴羹鱸膾。典出《晉書·張翰傳》。傳說晉朝的張翰當時在洛陽做官,因見秋風起,思家鄉的美味“蓴羹鱸膾”,便毅然棄官歸鄉,從此引出了“蓴鱸之思”這個表達思鄉之情的成語。後來文人以“蓴羹鱸膾”“蓴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

★雙鯉。鯉魚代指書信,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再有古時人們多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藏書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詩文中以鯉魚代指書信。如宋人晏幾道的《蝶戀花》:“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清人宋琬的《喜周華岑見過》:“不見伊人久,曾貽雙鯉魚。”

★搗衣。屬於行為類意象,表達對親人的牽掛。月下搗衣,風送砧聲這種境界,不僅思婦傷情,也最易觸動遊子的情懷,因此搗衣意象也是思鄉主題的傳統意象之一。如李白的《子夜吳歌·秋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三)愁苦類意象

(或表達憂愁、悲傷心情,或渲染淒冷、悲涼氣氛)

★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梧桐是淒涼悲傷的象徵。如李清照的《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元人徐再思的《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都以梧桐葉落來寫悽苦愁思。

★芭蕉。芭蕉在詩文中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繫。如李清照的《添字醜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把傷心、愁悶一股腦兒傾吐出來。

★流水。水在我國古代詩歌裡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如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劉禹錫的《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猿猴。古詩詞中常常藉助於猿啼表達一種悲傷的感情。如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趙嘏的《憶山陽》:“可憐時節堪歸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杜鵑鳥。古代神話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鳥,暮春啼哭,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悽悲,動人肺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淒涼、哀傷的象徵。李白的《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秦觀的《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淒涼或思歸的情思。

★烏鴉。在古詩詞中有衰敗荒涼之意。如李商隱的《隋宮》:“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秦觀的《滿庭芳》:“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鷓鴣。在古詩詞中,“鷓鴣”有兩種意思:①表達遊子的離愁別緒。如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②象徵歷史盛衰、滄桑變遷。如李白的《越中覽古》:“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西樓。“西樓”在古詩詞中已經擺脫了字面“西邊的樓”之意,而是孤苦和愁苦的代名詞。如李清照的《一剪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斜陽(夕陽、落日)。多傳達淒涼失落、蒼茫沉鬱之情。如李商隱的《樂遊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王維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征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

(四)抒懷類意象

(或託物顯示高潔的品質,或抒發感慨)

★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讚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寫了很多詠菊詩,將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與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聯繫在一起,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宋人鄭思肖的《寒菊》中“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宋人范成大的《重陽後菊花二首》中“寂寞東籬溼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

★梅花。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春光中爛漫的百花,因此梅花傲雪、堅強、不屈不撓的品格,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讚頌。宋人陳亮的《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其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的《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暗香幽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淨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的《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來寫自己不願同流合汙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松柏。《論語·子罕》中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作者借讚揚松柏的耐寒來歌頌堅貞不屈的人格,形象鮮明,意境高遠,引發了後世文人無盡的詩情畫意。李白《贈書侍御黃裳》:“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劉禹錫《將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辭李相公》詩中的“後來富貴已凋落,歲寒松柏猶依然”,也以松柏來象徵孤直堅強的品格。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的品格,贏得古今詩人的喜愛和稱頌。張九齡的《和黃門盧侍御詠竹》言簡意賅地讚美道:“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有詠竹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將竹視為名士風度的最高標識。鄭板橋一生詠竹畫竹,留下了很多詠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讚美了立於岩石之中的翠竹堅定頑強、不屈不撓的風骨。

★黍離。“黍離”常用來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典出《詩經·王風·黍離》。舊說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大夫經過西周古都,悲嘆宮廷宗廟毀壞,長滿禾黍,就作了《黍離》這首詩寄託悲思。後世遂以“黍離”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國之悲。如姜夔《揚州慢》中有:“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冰雪。古代詩歌中,常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以“冰心在玉壺”比喻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張孝祥《念奴嬌》中的名句:“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表明自己的襟懷坦白和光明磊落。

★草木。古代詩歌常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姜夔《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春風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杜甫的《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代賢相及其業績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黃鸝白白髮出這婉轉美妙的叫聲,詩人慨嘆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五)愛情類意象

(用以表達愛戀、相思之情)

★紅豆。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疆,哭於樹下而死,化為紅豆,於是紅豆又稱“相思子”,常用以象徵愛情或相思。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於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

★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採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男子的深長思念和純潔愛情。

★連理枝、比翼鳥。連理枝,指根和枝交錯在一起的兩棵樹;比翼鳥,傳說中的一種鳥,雌雄老在一起飛,古典詩歌裡用作恩愛夫妻的比喻。如白居易的《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六)戰爭類意象

(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表達對和平的嚮往)

★長城。《南史·檀道濟傳》記載,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後來宋文帝藉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很顯然是指宋文帝殺害將領,瓦解自己的軍隊。後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如陸游的《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樓蘭。《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後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如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柳營。指軍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漢文帝時,漢軍分扎霸上、棘門、細柳以備匈奴,細柳營主將為周亞夫。周亞夫細柳軍營紀律嚴明,軍容整齊,連文帝及隨從也得經周亞夫許可,才可入營,文帝極為讚賞周亞夫治軍有方。後代多以“柳營”稱紀律嚴明的軍營。

★羌笛。邊塞詩中經常提到。如王之渙《涼州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范仲淹的《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笛發出的悽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

(七)閒適類意象

(或表達清閒恬淡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五柳。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後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如王維的《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東籬。陶淵明的《飲酒》中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句子,後來多用“東籬”表現辭官歸隱後的田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如李清照的《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三徑。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後來“三徑”就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