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嘗“春”,又到青團時


舌尖嘗“春”,又到青團時

寒食過後是清明,郊野茫茫草木青。

江北半晴江南雨,溼溼潤潤楊柳風。

紅杏如霞柳如煙,梨花帶雨雪半山。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舌尖嘗“春”,又到青團時

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都有對應的俗食,這些美味是時節的符號。

而代表這個節日符合的是“清明果”。

清·袁枚《隨園食單》中:“青糕、青團,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粉團,色如碧玉。”

淡淡的草木氣息,像極春雨後泥土的水汽味兒。


青團,又稱清明果、艾米果、艾粑粑等,是中國南方部分地區清明節時的食品之一,因為其色澤為青綠所以叫做青團。創於宋朝,是清明節的寒食名點之一,當時叫做“粉團”,到了明清開始流行於江浙和上海,現代更多的是應令嚐鮮,青團的祭祖功能逐漸的淡薄,而更多的被人們用來當春天的時令點心來食用,也可以饋贈或款待親友。

清明果也就是青團,放冷了也好吃。吃冷食的日子,是寒食節,是在清明的前一日,或二日。這一日禁菸火,只吃冷食。

現在,寒食已經沒有節了,與清明混在一處。但是古詩句裡仍常有。

蘇軾當年被貶黃州,過了第三個寒食節,寫了《寒食帖》,現被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明人王思任,寫過一首詩,是與寒食有關。

詩曰:石壁衢江狹,春沙夜雨連。

溪行如策馬,陸處或牽船。

雲碓灘中雪,人家柚外菸。

故鄉寒食近,啼斷杜鵑天。

舌尖嘗“春”,又到青團時

萬物生長的時節,春暖花開,大自然帶給我們許許多多的饋贈。田間的鼠麴草、山間的艾草,淅淅瀝瀝的春雨過後,草木的清香,瀰漫田野間。三三兩兩挎著竹籃採集的身影,一直定格在那條回鄉的路上。這些情愫帶著童年的溫暖一路陪伴,就像心頭上的鄉愁不離不棄。


舌尖嘗“春”,又到青團時

美味青團是如何出爐的?

1、新鮮採摘的鼠麴草或艾草洗淨,這可是耐心活,我可是洗了數次呢。

2、鍋中放水燒開,放入鼠麴草焯水撈出過涼水。

舌尖嘗“春”,又到青團時

3、擠幹水分,放入攪拌機中攪細。

舌尖嘗“春”,又到青團時

4、糯米粉和粳米粉比例為1:1混合好。

5、煮開的鼠麴草連水倒入米粉中,攪拌和成粉團。

舌尖嘗“春”,又到青團時

6、炒鹹餡的材料:豬肉、筍、豆乾、胡蘿蔔、鹹菜、蒜苗等。(餡可以由多種,有豆沙、有肉,根據各自口味選擇)

舌尖嘗“春”,又到青團時

7、將餡包入粉團中,搓圓。

舌尖嘗“春”,又到青團時

8、放入刷油或者墊粽葉的蒸屜中,蒸20分鐘左右,至熟。

舌尖嘗“春”,又到青團時


青團油綠如玉,外皮糯韌綿軟,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是一款天然綠色的健康小吃。

小小青團,散發著芳草的香味,透著兒時的回憶,蘊含著家的味道,交疊著各種懷舊情感的美味。成人們在春天時令嚐鮮之美食。




好貨趕集 品一口原生的味道

點擊進入 原耕社 | 好貨趕集



更多資訊內容敬請關注公眾號“原耕社”(youngoods),原耕社——探根、尋遊、覓食,傳遞、分享純正地道的各地風土人情與原產地風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