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尝“春”,又到青团时


舌尖尝“春”,又到青团时

寒食过后是清明,郊野茫茫草木青。

江北半晴江南雨,湿湿润润杨柳风。

红杏如霞柳如烟,梨花带雨雪半山。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舌尖尝“春”,又到青团时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都有对应的俗食,这些美味是时节的符号。

而代表这个节日符合的是“清明果”。

清·袁枚《随园食单》中:“青糕、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

淡淡的草木气息,像极春雨后泥土的水汽味儿。


青团,又称清明果、艾米果、艾粑粑等,是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的食品之一,因为其色泽为青绿所以叫做青团。创于宋朝,是清明节的寒食名点之一,当时叫做“粉团”,到了明清开始流行于江浙和上海,现代更多的是应令尝鲜,青团的祭祖功能逐渐的淡薄,而更多的被人们用来当春天的时令点心来食用,也可以馈赠或款待亲友。

清明果也就是青团,放冷了也好吃。吃冷食的日子,是寒食节,是在清明的前一日,或二日。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现在,寒食已经没有节了,与清明混在一处。但是古诗句里仍常有。

苏轼当年被贬黄州,过了第三个寒食节,写了《寒食帖》,现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明人王思任,写过一首诗,是与寒食有关。

诗曰:石壁衢江狭,春沙夜雨连。

溪行如策马,陆处或牵船。

云碓滩中雪,人家柚外烟。

故乡寒食近,啼断杜鹃天。

舌尖尝“春”,又到青团时

万物生长的时节,春暖花开,大自然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馈赠。田间的鼠曲草、山间的艾草,淅淅沥沥的春雨过后,草木的清香,弥漫田野间。三三两两挎着竹篮采集的身影,一直定格在那条回乡的路上。这些情愫带着童年的温暖一路陪伴,就像心头上的乡愁不离不弃。


舌尖尝“春”,又到青团时

美味青团是如何出炉的?

1、新鲜采摘的鼠曲草或艾草洗净,这可是耐心活,我可是洗了数次呢。

2、锅中放水烧开,放入鼠曲草焯水捞出过凉水。

舌尖尝“春”,又到青团时

3、挤干水分,放入搅拌机中搅细。

舌尖尝“春”,又到青团时

4、糯米粉和粳米粉比例为1:1混合好。

5、煮开的鼠曲草连水倒入米粉中,搅拌和成粉团。

舌尖尝“春”,又到青团时

6、炒咸馅的材料:猪肉、笋、豆干、胡萝卜、咸菜、蒜苗等。(馅可以由多种,有豆沙、有肉,根据各自口味选择)

舌尖尝“春”,又到青团时

7、将馅包入粉团中,搓圆。

舌尖尝“春”,又到青团时

8、放入刷油或者垫粽叶的蒸屉中,蒸20分钟左右,至熟。

舌尖尝“春”,又到青团时


青团油绿如玉,外皮糯韧绵软,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是一款天然绿色的健康小吃。

小小青团,散发着芳草的香味,透着儿时的回忆,蕴含着家的味道,交叠着各种怀旧情感的美味。成人们在春天时令尝鲜之美食。




好货赶集 品一口原生的味道

点击进入 原耕社 | 好货赶集



更多资讯内容敬请关注公众号“原耕社”(youngoods),原耕社——探根、寻游、觅食,传递、分享纯正地道的各地风土人情与原产地风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