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膏:跨越千年的陳香與時代工藝的融合

在博物館中,藏著一種“可以喝”的古董,名為茶膏。


茶膏是因製茶工藝的不同而變幻出的一種形態,通過大鍋熬製,低溫萃取、低溫乾燥等不同方法,茶衍生出萬物。


清歡茶記 | 茶膏:跨越千年的陳香與時代工藝的融合


茶膏歷史始於唐、興於宋、成於清。留存至今的藏品雖歷經百年,仍不腐不壞。


唐朝


唐代,茶文化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出了位茶聖陸羽編撰了《茶經》,所以有了“茶興於唐”的史學定論。


用茶葉熬製提煉茶膏的做法據說就是唐朝的發明,史載南唐閩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貢建州茶膏,制以異味,膠以金縷,名曰耐重兒,凡八枚”,就是指當時皇家茶膏裡有個品牌叫“耐重兒”


清歡茶記 | 茶膏:跨越千年的陳香與時代工藝的融合


在唐朝時,茶膏以民貢的方式出現,指茶葉膏化。但是,這種“膏化”現象並沒有將茶汁與茶葉中的纖維物質徹底分離,只是僅僅讓“膏”保持在茶餅的表面,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茶膏”。  


清歡茶記 | 茶膏:跨越千年的陳香與時代工藝的融合

宋朝


宋代,飲茶成風,著名的建盞就是伴隨著宋代茶文化興盛起來併名揚海內外的宋瓷品種。


宋代民間在茶坊茶肆裡飲用的大多是“末茶”,就是把茶磨成粉再飲用。宋代宮廷用茶當然就比民間講究多了,史料中最常提及的宋代頂級茶品牌當屬“龍團鳳餅”,但更高級的,是茶膏。


清歡茶記 | 茶膏:跨越千年的陳香與時代工藝的融合


宋人認為,茶葉中出現的“膏”,是茶中珍品。


他們採用榨取的工藝,先將茶蒸熟,再“須淋洗數過。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將茶膏從茶葉中分離,使其成為獨立的產品。其中最著名的品牌就是“玉蟬膏”,據說聞之有一種微妙的淡淡的清香。


宋徽宗撰寫的《大觀茶論》也有對茶膏品相的評價,如“茶之範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膚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斂以實”。


清歡茶記 | 茶膏:跨越千年的陳香與時代工藝的融合


明朝


茶膏到了明朝戛然而止。


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貧苦,看到宋元時期達官顯貴們享用的龍團鳳餅和茶膏的製作耗費民力,“一朝團焙成,價與黃金逞”,遂下詔停產,君民一體都飲用“散形茶”。

清歡茶記 | 茶膏:跨越千年的陳香與時代工藝的融合


清朝


可是到了清朝,宮廷對於茶膏的興趣再度重燃。


清雍正時期,普洱茶逐漸被人們熟知並接受,人們開始借鑑中醫藥熬膏的方法,採用“大鍋熬膏”工藝土製普洱茶膏。


到了清朝乾隆時期,清宮御茶房的製茶工匠們在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藝上改進出了“壓榨制膏法”,使其生產出的“普洱茶膏”躍上了新的臺階。

清歡茶記 | 茶膏:跨越千年的陳香與時代工藝的融合


就像瓷器由官窯專門燒製那樣,朝廷把茶膏的製作乾脆收入到宮廷御茶房裡了。


由於是皇家御用,自然就不計成本,品質追求上乘,於是製茶大師和工匠們不斷地改進工藝,精益求精,使得清朝的茶膏質量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直到此時,由普洱製成的茶膏才被載入《本草綱目拾遺》中,正式定名為“普洱茶膏”。

清歡茶記 | 茶膏:跨越千年的陳香與時代工藝的融合


站在歷史的高度,回望普洱茶膏的歷史,雖說這個正式的稱謂在清朝時期成形,卻是在時間的洪流之中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


從“茶興於唐”到宋朝,無論是生產方式還是製作手段,都為普洱茶膏的製作和生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雖說唐宋時期的茶膏產品並沒有延續下來,但卻為普洱茶膏的生產提供了借鑑的經驗。

清歡茶記 | 茶膏:跨越千年的陳香與時代工藝的融合


也因此,到了清朝時期,這個獨特的茶產品才真正擁有自己的名字——普洱茶膏,開啟了屬於清朝時期的普洱茶膏篇章。

清歡茶記 | 茶膏:跨越千年的陳香與時代工藝的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