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费全由政府报销,我们还需要商业医疗险吗?

自去年12月份,武汉市陆续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以来,疫情在全国各地迅速蔓延,现在更是进入了抗疫的关键时期。在家为国家做贡献的我们,面对疫情不断升级,口罩等资源匮乏,内心不免焦虑:这场战役何时能够到头?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费全由政府报销,我们还需要商业医疗险吗?

有关肺炎疫情的红色确诊数字,每天都在不断攀升,直到1月22日,财政部与医保局就及时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保障的紧急通知》并作出以下明确指示:

1、对于患者发生的医疗费用,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按规定支付后,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给予补助。


2、对于其中的异地就医患者,先救治后备案,报销不执行异地转外就医支付比例调减规定。


3、患者使用的符合卫生健康部门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的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可临时性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4、对收治患者较多的医疗机构预付部分医保资金,及时调整有关医疗机构的医保总额预算指标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医疗费用单列预算。

《通知》一出,此次病毒感染的治疗费用均由国家买单,患者无需自己支付,普通老百姓不用担心医疗费用问题,可以说是放下了心中其中一颗大石。

与此同时,一些原本还信誓旦旦坚定“有医保就够了”的人们,也意识到,这份《通知》里的四点要求正是一一对应着医保的四大局限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费全由政府报销,我们还需要商业医疗险吗?

限制一:存在个人自付部分,并非100%报销。职工医保(社保)>居民医保>新农合医保,实际中使用过多的自费药、医疗器材等,报销比例更低。

限制二:异地就医存在很大的不便利,需要提前办理转诊手续,假如办不到,就只能先垫付再回老家报销,报销比例又会大打折扣。

限制三:医保有“药品、诊疗、服务设施”三大目录,只有目录内的费用才能报。以药品为例,甲类药全报,乙类药90%,丙类药不予报销,许多针对癌症的进口药、靶向药、特效药,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但均需要自费,甚至外购药不给报。

限制四:医保不仅有起付线,还设置年度可报销上限总额,超过封顶线就不能报了。比如北京居民医保的门诊封顶线是4000元,住院是20万。

现在好了,以上四条局限,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面前,全都可以忽略不计。最大程度上确保了患者不会因自身经济条件得不到及时救治,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小部分患者因为恐惧、压力等理由的支配下,选择逃离而引发更进一步的传染和恐慌。

这也是国家给我们每个人的信心。

但这也仅仅适用于当下这场战疫。没有了这次“特事特办”,医保作为国家福利,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它的特点是“低保障,广覆盖”,我们并不能确保每次发生在我们单个人身上的疾病,都能像此次疫情那样因为“传播广,影响严重”而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更不必说这样的灾难,我们是绝对绝对不愿意再发生的。

此外,2019年癌症报告显示,癌症患者,每年新增233.8万。自媒体“回形针”的科普视频,告诉我们,过去每年中国平均有8.8万人死于流感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相比突发疫情,这些却是更容易被忽视的『常态风险』。

那么配置商业医疗险,恰恰用以补充医保的不足。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带来的医疗费用支出损失。

再来,我想说说第二点理由。

其实,疫情发生以来,很多保险公司心系疫情,就已经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服务升级措施:开通快速理赔绿色通道,提供7*24小时一对一全流程服务,对此次疫情出险的客户免“等待期”、无免赔额,取消药品、医院等限制。他们也在“特事特办”,在特别时期,与时间赛跑。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费全由政府报销,我们还需要商业医疗险吗?

就在1月30日,中意人寿完成了首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险的赔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费全由政府报销,我们还需要商业医疗险吗?

相信不少靓仔靓女对此感到困惑,医疗费用不是国家全部报销吗?为什么还有6千多的医疗费用理赔下来?确实,医疗费用可以完全由财政负责,但还是需要走先结算后报销的程序,再加上客户所在地区并非疫情较为严重区域,政策还未能完全普及,所以最后客户选择了使用商业医疗险先行报销。一个电话出险报案,全程专人指导跟进,理赔款一天全额到账。

没错,面对此次疫情,国家已经在调配各种力量和资源进行积极的应对,取消医保四大限制,竭尽全力做好各项防护管控工作,把影响降到最小,无奈此次疫情来得凶猛突然,涉及面太广,一下子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就好比全国上下,资源肯定是需要优先给到疫情更为严重的区域,那么多的医院,保证医疗费用的落实也会优先给到定点医院和大医院,在确诊患者和疑似病例之间,后者只能再缓缓。

翁秋秋(化名),就是上万名疑似病例中的其中一名“重症肺炎”患者,

她患的是不明(原因)肺炎,在花光了借来的二十来万医药费后,她的病情没有好转,她的老公最终签下了放弃治疗的同意书。从头痛、咳嗽到呼吸困难,“肺全白了”直至死亡仅仅12天。

读到澎湃新闻这篇纪实报道的时候,我的心里很难受,不仅仅因为31岁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被无情地带走,肚子里还有个未出世的宝宝,还因为翁秋秋的老公至今都无比内疚和懊恼:,如果有钱继续治疗, 可能还救得过来,但当时他实在没有办法了。

一句实在没有办法了。饱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个中滋味,如人饮水。

如果当时翁秋秋有一份商业医疗险,那该多好,但如果只能是如果。

事实上,这样的遗憾和悲伤,每一天都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里悄无声息地上演。

通过以上两个事件,我想表达的是,在新型冠状病毒面前,我们有理由有信心相信我们的国家。没有商业医疗险的患者,国家给到的“定心丸”会一直在,切莫着急,即使是先行垫付,最终也会顺利报销,只是需要一点时间。我们应该多一点理解和理性看待。

但如果每个人都想着疾病了出事了就是全靠国家救济,是极为不妥且不切实际的。相反,如果我们能提前配置好一份商业医疗保障,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把大病医疗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并通过保险公司优先进行报销,在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在缓解当下形势的负担,不失为一种“共渡难关”的方式。

最后,愿所有人平安健康,愿疫情快快过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