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費全由政府報銷,我們還需要商業醫療險嗎?

自去年12月份,武漢市陸續發現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以來,疫情在全國各地迅速蔓延,現在更是進入了抗疫的關鍵時期。在家為國家做貢獻的我們,面對疫情不斷升級,口罩等資源匱乏,內心不免焦慮:這場戰役何時能夠到頭?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費全由政府報銷,我們還需要商業醫療險嗎?

有關肺炎疫情的紅色確診數字,每天都在不斷攀升,直到1月22日,財政部與醫保局就及時聯合印發了《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保障的緊急通知》並作出以下明確指示:

1、對於患者發生的醫療費用,在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按規定支付後,個人負擔部分由財政給予補助。


2、對於其中的異地就醫患者,先救治後備案,報銷不執行異地轉外就醫支付比例調減規定。


3、患者使用的符合衛生健康部門制定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診療方案的藥品和醫療服務項目,可臨時性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


4、對收治患者較多的醫療機構預付部分醫保資金,及時調整有關醫療機構的醫保總額預算指標

,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醫療費用單列預算。

《通知》一出,此次病毒感染的治療費用均由國家買單,患者無需自己支付,普通老百姓不用擔心醫療費用問題,可以說是放下了心中其中一顆大石。

與此同時,一些原本還信誓旦旦堅定“有醫保就夠了”的人們,也意識到,這份《通知》裡的四點要求正是一一對應著醫保的四大侷限性。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費全由政府報銷,我們還需要商業醫療險嗎?

限制一:存在個人自付部分,並非100%報銷。職工醫保(社保)>居民醫保>新農合醫保,實際中使用過多的自費藥、醫療器材等,報銷比例更低。

限制二:異地就醫存在很大的不便利,需要提前辦理轉診手續,假如辦不到,就只能先墊付再回老家報銷,報銷比例又會大打折扣。

限制三:醫保有“藥品、診療、服務設施”三大目錄,只有目錄內的費用才能報。以藥品為例,甲類藥全報,乙類藥90%,丙類藥不予報銷,許多針對癌症的進口藥、靶向藥、特效藥,療效顯著,副作用小,但均需要自費,甚至外購藥不給報。

限制四:醫保不僅有起付線,還設置年度可報銷上限總額,超過封頂線就不能報了。比如北京居民醫保的門診封頂線是4000元,住院是20萬。

現在好了,以上四條侷限,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面前,全都可以忽略不計。最大程度上確保了患者不會因自身經濟條件得不到及時救治,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小部分患者因為恐懼、壓力等理由的支配下,選擇逃離而引發更進一步的傳染和恐慌。

這也是國家給我們每個人的信心。

但這也僅僅適用於當下這場戰疫。沒有了這次“特事特辦”,醫保作為國家福利,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它的特點是“低保障,廣覆蓋”,我們並不能確保每次發生在我們單個人身上的疾病,都能像此次疫情那樣因為“傳播廣,影響嚴重”而得到國家的“高度關注”。更不必說這樣的災難,我們是絕對絕對不願意再發生的。

此外,2019年癌症報告顯示,癌症患者,每年新增233.8萬。自媒體“回形針”的科普視頻,告訴我們,過去每年中國平均有8.8萬人死於流感引發的呼吸系統疾病。相比突發疫情,這些卻是更容易被忽視的『常態風險』。

那麼配置商業醫療險,恰恰用以補充醫保的不足。最大限度降低風險帶來的醫療費用支出損失。

再來,我想說說第二點理由。

其實,疫情發生以來,很多保險公司心繫疫情,就已經先後採取了一系列應急服務升級措施:開通快速理賠綠色通道,提供7*24小時一對一全流程服務,對此次疫情出險的客戶免“等待期”、無免賠額,取消藥品、醫院等限制。他們也在“特事特辦”,在特別時期,與時間賽跑。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費全由政府報銷,我們還需要商業醫療險嗎?

就在1月30日,中意人壽完成了首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險的賠付。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費全由政府報銷,我們還需要商業醫療險嗎?

相信不少靚仔靚女對此感到困惑,醫療費用不是國家全部報銷嗎?為什麼還有6千多的醫療費用理賠下來?確實,醫療費用可以完全由財政負責,但還是需要走先結算後報銷的程序,再加上客戶所在地區並非疫情較為嚴重區域,政策還未能完全普及,所以最後客戶選擇了使用商業醫療險先行報銷。一個電話出險報案,全程專人指導跟進,理賠款一天全額到賬。

沒錯,面對此次疫情,國家已經在調配各種力量和資源進行積極的應對,取消醫保四大限制,竭盡全力做好各項防護管控工作,把影響降到最小,無奈此次疫情來得兇猛突然,涉及面太廣,一下子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就好比全國上下,資源肯定是需要優先給到疫情更為嚴重的區域,那麼多的醫院,保證醫療費用的落實也會優先給到定點醫院和大醫院,在確診患者和疑似病例之間,後者只能再緩緩。

翁秋秋(化名),就是上萬名疑似病例中的其中一名“重症肺炎”患者,

她患的是不明(原因)肺炎,在花光了借來的二十來萬醫藥費後,她的病情沒有好轉,她的老公最終簽下了放棄治療的同意書。從頭痛、咳嗽到呼吸困難,“肺全白了”直至死亡僅僅12天。

讀到澎湃新聞這篇紀實報道的時候,我的心裡很難受,不僅僅因為31歲年輕的生命就這樣被無情地帶走,肚子裡還有個未出世的寶寶,還因為翁秋秋的老公至今都無比內疚和懊惱:,如果有錢繼續治療, 可能還救得過來,但當時他實在沒有辦法了。

一句實在沒有辦法了。飽含了多少無奈和心酸,箇中滋味,如人飲水。

如果當時翁秋秋有一份商業醫療險,那該多好,但如果只能是如果。

事實上,這樣的遺憾和悲傷,每一天都在我們看不到的角落裡悄無聲息地上演。

通過以上兩個事件,我想表達的是,在新型冠狀病毒面前,我們有理由有信心相信我們的國家。沒有商業醫療險的患者,國家給到的“定心丸”會一直在,切莫著急,即使是先行墊付,最終也會順利報銷,只是需要一點時間。我們應該多一點理解和理性看待。

但如果每個人都想著疾病了出事了就是全靠國家救濟,是極為不妥且不切實際的。相反,如果我們能提前配置好一份商業醫療保障,在力所能及的時候把大病醫療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並通過保險公司優先進行報銷,在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在緩解當下形勢的負擔,不失為一種“共渡難關”的方式。

最後,願所有人平安健康,願疫情快快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