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之争:礼在庶民社会的运用(3:7)

《八佾》的3.1-3.6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即仁学之礼从政治贵族之礼向庶民之礼的转化,正是克服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方法。礼崩乐坏,并非礼乐之罪,而是政治权力使然,3.1诸侯僭天子八佾之礼,除了愤慨,没有任何解决方案,让家臣(冉求)去劝阻,也是免为其难,即便能够出面劝阻,对于礼崩乐坏,也是于事无补。3.2章指出政治权利使得礼乐的内涵与形式严重分离,这样的礼乐毫无意义。礼乐创立的根本在于通过形式上的行动规则推进内在自主人格的实现,在于仁的实现,这才是礼的本质意义。

不比之争:礼在庶民社会的运用(3:7)

因此,3.4直接指出礼的本质在于对诸多行为规则的选择,选择能够有助于实现仁的行为规则。基本的规则一是俭,二是敬,这才是真正的礼。3.5指出礼的意义在于实质,而非形式,光具形式之礼,毫无意义。而这种实质上的礼,在于民众的行为。因为正是上面《为政篇》中所认证的,克服春秋礼崩乐坏大变动社会挑战的,唯有培养民众的“有耻且格”的内在自主人格,而礼在培养庶民的内在人格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而实现了礼从身份之礼向庶民之礼的转化。从而有了3.6庶民之礼优于身份之礼、政治之礼的感叹!世道真的变了,人的思维方式也需随之而变。

不比之争:礼在庶民社会的运用(3:7)

那么,紧接而来的问题是,庶民之礼是什么呢?延续上面的论证,庶民之礼不再指向外在的身份,而是指向内在的自主人格的形成,即仁的实现。那么,没有了外在的身份的礼 ,其外在的表现又是什么呢?

不比之争:礼在庶民社会的运用(3:7)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与别人没有利益的争夺。如果有所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不比之争:礼在庶民社会的运用(3:7)

这里将礼所要实现的仁的目标指向了君子,因为我们将《论语》视作体系化的整体,采用法典化的解释方法,因此,需要将前面《为政篇》中的君子概念适用于此。《为政篇》中的君子是在阐释“有耻且格”的民众人格中提出,因此君子人格是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产生的“民兴于仁”的内在人格成长的阐释,这种内在自主人格的基本特点是“君子不器”,即不是指向外在的“比”,而是指向内在人格的“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正是“君子不争”的释义。

不比之争:礼在庶民社会的运用(3:7)

但是,礼毕竟指向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在人格的形成无法离开外在行为的支持,只是外在的行为需要与内在的人格成长完全匹配。礼是达到仁的方式和手段,将仁的目标化为每天生活细节和点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才“比而不周”(《为政篇》),但并不意味着“君子”消极避世。 “君子”的争是“不比”的争,是由内而外的进取,是勇猛、精进,是出于责任感和使命感,而非出于嫉妒心与好胜心。因此,“君子”的竞争是友善的、良性的,是基于自身成长的、发展的竞争。

不比之争:礼在庶民社会的运用(3:7)

因此,君子并不是不争,而是这种争不再是世俗意义上的争,而是通过人的内在自主人格的成长,完成了从小人到君子的转变,或是从旧人到新人的转变,使得君子之争具有新的意义。

不比之争:礼在庶民社会的运用(3:7)

那么,什么是君子之争的,原则上讲,是促进人的内在自主人格的发展,即符合仁。具体而言。

一、这种争是勇猛精进,与时间争,与自己的惰性争,培养强大的行动力,“苟日新,日日新”,正如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这种好学是对自身全方位的要求,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学而篇》)这种努力是一种“废寝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矣”,因此,根本无暇与他人比,与他人争,如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宪问》)连评价人家的时间都没有,而是勤精进,时时新。这才是世之大丈夫也。

不比之争:礼在庶民社会的运用(3:7)

二、这种争是对仁学基本原则的坚决遵循,如3.2中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对于违背仁的选择和行为要坚决杜绝,“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因为仁的成就,在于作为日常生活行为细则的“礼”的累加。因此,对于冉求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助纣为虐,放任为之,要坚决反对,所以孔子气极而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不比之争:礼在庶民社会的运用(3:7)

三、基于上述内在自主人格的培养方式主导的生活方式,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由己及人的宽容仁者,既能主导自己的生活,也能够对他人坚守美德,即对父母的孝、对兄弟姊妹的悌,对朋友的义,对陌生人的爱,对敌人的以德报怨。正是“君子学道以爱人”,仁学的整个主旨即为“爱人”。

不比之争:礼在庶民社会的运用(3:7)

因此,君子或是新人的争,与小人、旧人或是平常人的争不同,前者是周而不比,是一种有利于自我实现的争,能够成人之美,是一种良性的,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而后者是比而不周地争,是利益之争,是一种异化之争,不仅仅成人之恶,而且有损于自我内在自主人格的提升,是不可持续的。

不比之争:礼在庶民社会的运用(3:7)

用仁学来解释经典,可以填补《论语》篇章间的空隙,让我们了解到完整的仁学,同时也能够见识到仁学的强大解释力,同时,也可以丰富仁学的内涵。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仁学的内涵,敬请加入视频慕课《论语启蒙:论语的法典化解读》,或参考《仁者无敌:仁的力量——大变动社会的生存之道》(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