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受傷”是領悟最重要的契機

蔣勳:“受傷”是領悟最重要的契機


身處新媒體包圍的時代,我們的注意力常常在蜂擁而至的信息和定義間遊離不定,因此具備思辨和判斷力變得更重要了。


如何培養獨立思辨能力呢?


需要時間的思辨過程


你很少在一個社會里看到一個知識分子這麼沒有思想,一談話就會發現,他整個邏輯的訓練跟思維的縝密性都不夠。


蔣勳:“受傷”是領悟最重要的契機

可是當今教育體系重視的是“結果”,急功近利的要求結果,少掉了思辨的過程,當然有一天會出問題。


我們通常講“修行”,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是自己在修行的過程裡面,不管是通過哲學的修行,或者是宗教的修行,或者冥想的空間,去感覺到生命的一個反省、檢討、懺悔跟進步。


蔣勳:“受傷”是領悟最重要的契機


其實一個人在危急、彷徨、困惑的時候,都會想要求助,希望能夠得到解答,或者得到幫助,這是人之常情,可是另一方面,我們要知道,你在修行過程裡,要面對的不只是如此,還有一些經歷是來自內在的巨大震動。


你要面対自我,並且讓肉身一點一滴地去沉澱,它跟剛剛我們講的祈求是不能夠分割的,但我害怕擔心的是,所有的修行都被導向於只有祈求,而且非常急切地要知道我會得到什麼回報。


蔣勳:“受傷”是領悟最重要的契機


西方的啟蒙運動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反宗教,實質上是辯證宗教。


所以現在在西方,比如歐洲,基督教的力量一點都沒有消失,反而變得更牢固,因為它已經過辯證的過程。


像現在的考試內容與方法,根本很難放入思想,都是是非題、選擇題,不大太有思辦的可能性,因為它就是要求一個答案,而且是唯一的答案。


蔣勳:“受傷”是領悟最重要的契機


在此情況下,要求社會有獨立思考的公民,根本是強人所難。


我發現我不太能夠要求我的學生,因為在他進大學以前,他就沒有被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進來以後,我告訴他畫畫一定要獨立思考,不然不能畫畫,他怎麼可能在四年之內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是要有十年、二十年的修行啊。


蔣勳:“受傷”是領悟最重要的契機


修行是自我反省的過程


如果我們有信仰教育的話,我想《維摩詰經》會是一部引發學生思辦的教材。


舉例來說,大家比較熟悉的是《維摩詰經》的“問疾品”,就是文殊師利去探病的那一段。因為維摩詰生病了,那個病是假裝的,他其實是要用病來說法。然後文殊師利就去看他,並且問他:你修行不是很成功了嗎?修行成功怎麼會生病呢?


蔣勳:“受傷”是領悟最重要的契機


接下來他們就圍繞這個“病”的問題,開始有了很多的對話,這就是一個思辨的過程。


這裡我可以知道什麼叫做病?病與健康是相對立的兩個觀念。


我們說這個人很健康,我們說這個人生病了,生病了就是不健康。而修行就是為了要成為一個健康的人,為什麼維摩詰會生病呢?


蔣勳:“受傷”是領悟最重要的契機


一開始、“病”的概念就界定了,當然這是一個象徵性的概念。維摩詰就回答說,“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因為眾生都病了,所以我也生病。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病的概念轉換了,他不是不健康,是不願意健康,因為他要去擔待,就必須去感受所有眾生都在生的那個病,他要去感覺那個病,要跟大家在一樣是生病的狀態中,去了解所謂病——這裡已經開始有了對“健康”跟“病”的不同的思考。

蔣勳:“受傷”是領悟最重要的契機


當維摩詰被問到為什麼會生病的時候,他說“從痴有愛則我病生”,因為我有太多人世間的痴、愛。這是非常動人的一句話,維摩詰講的根本是一個人性的本質,也就是說眾生所生的病,就是因為我們有痴有愛。


痴是沒有辦法看透徹,愛就是有太多的牽掛,可能是父母,可能是兄弟姊妹,可能是情侶、夫妻,可能是師生,可能是物質,可能是修行——因為種種牽掛,心就不夠清明,所以“從痴有愛則我病生”。


蔣勳:“受傷”是領悟最重要的契機


我自己在讀這部經時受到很大的感動,也從中瞭解到原來我也在生病,對修行也就沒有那麼大的自滿。過去在大學偶然打打坐、到廟裡住,覺得自己修行不錯,還洋洋得意。


可是讀了這部經以後,覺得修行本身是一個漫漫無期的自我反省過程,絕對不會是急功近利,馬上有結果的——這也是一部思想的書,給人最大的提醒,就連維摩店居士這麼一位大智慧的人,都說“從痴有愛則我病生”,他都覺得修行還在一個病的狀態,我哪裡能夠講我今天有多麼健全,可以擔負什麼責任?


蔣勳:“受傷”是領悟最重要的契機


受傷是領悟的契機


如果要進一步做更深的思辦,我會建議讀《金剛經》,那思辨更細膩,一直在正反正反,永遠給你一個東西再打破,然後讓你知道擁有以後又失去的那種空的感覺。


任何一個偉大的宗教,都要經歷一個巨大的破滅,才知道什麼叫做空,否則的話,那個空就是假的領悟。


所以我常覺得在人世間所經歷的受傷、挫折、坎坷,都是一個領悟的重要契機。


蔣勳:“受傷”是領悟最重要的契機


這時候我們又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社會所發生的各種問題事件,每一個事件都是非常好的學習機會。


如果我們的媒體能有更深的思考,有更大的悲憫,比較哀矜勿喜地去看事情,而不是嘲諷或者尖銳地批判,社會大眾所得到的領悟跟檢討也會比較深。


尤其是文化傳播工作者在這個時刻更應該比一般民眾要多一點的反省跟思考,就像我們的信仰跟思想整個是一個巨大的空洞。


蔣勳:“受傷”是領悟最重要的契機


當精神太空虛時,只好隨便抓一個東西來補充,就好比一個人在汪洋大海中載浮載沉,任何一片浮木漂來他都會牢牢抓住,他沒有辦法判斷這塊木頭的本質。


所有的宗教最後都是教我們從自己身上找到力量,可是在一個精神空虛的時代,又突然遭逢變故,比如說親人生病,或者車禍喪生,難免會困感、茫然,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個時刻,就會想要祈願些什麼東西,信仰些什麼,任何一個接近他的信仰,不管好的壞的,他都會相信,這是一種情緒性的反應。


蔣勳:“受傷”是領悟最重要的契機


所以我們要重新檢討的是,如何在教育當中一步一步地把思辦的能力建立穩固,一旦有突發狀況時,就不會亂了方寸。當他能夠看到生命本質的真相時,就不會被假象所迷惑。


(END)



從痴有愛則我病生

歡迎來評論區和我分享你的看法和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