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告訴你,貧窮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貧窮的本質》這本書是由兩位極負盛名的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連續15年對全球貧困問題做出了精妙的研究,並探求我們無法解決貧困問題的真正原因。這本書論點清晰、有理有據,顛覆了以往研究貧困問題的傳統方法,打破了以前政府和學術界領域對於貧窮的認知,為改善貧窮做出了指導性的貢獻。帶著一下的這幾個問題,我抱著好奇心獨立這本有區與以往的發展經濟學,也讓我明白了這次諾貝爾學獎不同以往的正真目的。

在我們以往的影響中,我們總是會帶有偏見性的認為,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懶惰和迷信,但是這次我發現,大家所認為的其實只是造成貧窮原因的很小一部分,兩位研究者通過實證探究貧困的根源,發現處在貧窮狀態中的人和普通人在慾望、弱點以及理性的層面上,實則差別不大。

正真的區別在於,貧困的境遇,導致窮人接受信息的渠道受限,造成許多小錯誤,併產生惡性循環,比如沒有收入來源自然沒有退休計劃,不識字於是無法看懂拗口的健康保險產品等。普通人所忽略的小消費、小障礙和小錯誤,在窮人的生活中可能成為關鍵問題。

在《貧窮的本質》這本書裡,有一段話,我讀得很動容。他說,我們和窮人之間的區別其實很小。缺乏信息、信念不堅定、有拖延症什麼的,窮人的那些毛病,我們身上都有。那為啥我們比他們活得好呢?答案是:有很多東西,我們是不知不覺得到的。比如,我們住在有自來水的房子裡,所以就不用想著每天早晨往水裡加消毒劑。比如,我們每天能接觸到大量的信息,給孩子接種疫苗這個事對我們就是常識,不需要被艱難地說服。並不是我們更聰明,而是因為我們被浸泡在現代文明的大水漫灌裡面,我們個人能力差一點,沒關係,社會系統會幫助我們,有些選擇我們不用面對。

但是窮人不行。他們每天面對的選擇太多了。就這點錢,他們要反覆掂量算計,買的食品就顧不上健康,漲了點面子就會丟掉些裡子。和窮人接觸多了,會發現他們算得更精,但是可惜,他們生活在人類文明的乾旱地帶,現代文明之水沒有浸泡到他們。換句話說,人類最稀缺的那種決斷力和自控力,我們其實不太用得著,而窮人則需要不斷地去用。不是他們的能力差,而是因為這種能力本來就是稀缺的。

但是這本書讀到最後都沒有告訴我們如何去擺脫貧窮,所以不要被這本書書名《貧窮的本質》所誤導了,或許貧窮本來就沒有什麼本質。每一個窮人都不一樣,每一個地方的貧窮都有獨特的原因。這本書其實就在提醒我們,關於怎麼扶貧,理論沒有那麼重要,我們只需要知道:一個很小的變化,就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面對這些小事情,理解它,洞察它,做了它,積少成多,就能有成就。這個角度,也許西方主流的經濟學界確實理解不了,但是,我們中國正在做精準扶貧的基層幹部都會深深點頭。

我猜測,這才是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躲開了高大上的理論,跑到了實驗的第一線,挑出來三位經濟學家,把獎頒給他們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