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窯口

五大名窯的窯口分別出自哪裡?特點有哪些?

哥窯是我國南方青瓷產品發展到宋代的傑出代表之一,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與汝、官、定、鈞窯齊名,是為宮廷燒造御器的官窯,其產品歷來珍貴,明代宣德時,宮廷藏品目錄《宣德鼎彝譜》即有“內庫所藏柴、汝、官、哥、定”的記載,清代乾隆皇帝更將哥窯瓷器視為珍品。據故宮博物院專家耿寶昌文章介紹:“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 臺北故宮博物院 的哥窯器,均為歷代宮廷舊藏,加上其他流散於海內外的傳世品,約計也只有300件左右。”然而,傳世的“宋哥窯”與“宋官窯”一樣,迄今未曾發現確切的窯址,既沒有在文獻《天工開物》記載的地區——浙江省龍泉縣覓到遺址和殘片,也不見於宋皇室陵寢的隨葬品中(宋陵多早被盜,故歷史上有無不詳,此類情況與汝、官窯器相同)。

故至今還難以從考古角度尋找科學的佐證材料。因此,哥窯一直存在諸多爭議。“宋代的制瓷體系和供應制度,與元代以後有很大區別。所以如果用明清瓷器的思路去收藏宋瓷會有很多疑惑。比如明清講究宮廷用瓷,收藏上也好識別。而這在宋瓷中就很難區分。好的宋瓷不光皇室可以用,貴族也可以購買,甚至民間有錢的富人,只要買的起也可以用。而且窯廠只要有資金、有上好的工匠,也依然可以繼續生產如此高檔的瓷器,無非成本高,售價貴。”——《收藏》

以往一聊宋瓷,張口閉口必是“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說實話,每每聽到都是心塞。起初還會解釋,後來聽習慣了,看麻木了,也就懶得去在意了。行裡行外都這麼說,根深蒂固的串習。不是解釋幾句就能順耳的。說到底,這還得從明代文獻曲解開始。這隔代的文獻,可信度大打折扣,著實害人不淺。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文化斷層及時間久遠容易帶來認識偏差。明人寫宋瓷,中間夾雜著蒙古人的馬蹄聲。呼嘯、屠戮雖然只有短短一百多年,但漢文化斷層已然很深。第二、筆者的主觀意思容易改變真相。正因為文脈難續,證史的意義也就大打折扣了。在收藏的學研上,盲目依賴文獻記載,大有人在,就恨無史可查,哪還管靠不靠譜。殊不知,文獻誠可貴,用錯會倒退。

實際上,對於資料乃至文獻認知,永遠需要辯證的認識。我們能查到的關於“五大名窯”的記載,最早也就追述到明。宋代從來沒說過,也不會存在。“五大名窯”之說就這樣被一代代誤解、續用。清代用,民國用,至今還在用。造成一個很大的認識誤區。而且還越用越離譜,直接把宋代“五大名窯”說成宋代“五大官窯”,又把“八大民窯”就說成“八大名窯”,統統提高一個級別。以訛傳訛尤甚。

因為這事,我後來也就很少看明以後的宋瓷史料。大家抄的意思都差不多。關於宋瓷,我通常優先研究宋代的史料文獻,本朝的相對會客觀真實些。

據《宋會要輯稿》記載,“瓷器庫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饒州、定州、青州白瓷器及漆器以給用。以京朝官三班內侍二人監庫。宋太宗淳化元年七月詔:“瓷器庫納諸州瓷器……”真宗景德四年九月詔:“瓷器庫除揀封樁供進外,餘者令本庫將樣赴三司行入估價出賣……”(選自《宋會要輯稿·食貨》卷五二之三四)

這段宋代史料,殘缺記載著宋瓷的重要信息。在北宋,瓷器和漆器庫設在汴京的建隆坊。當時,包括江西饒州窯、河北定窯等生產的瓷器都要送到這裡驗收入庫,由內侍監庫。宋太宗淳化元年七月詔,採購諸州瓷器。景德四年真宗下令,朝廷按需要挑選過後,多餘的樣品將送三司估價,然後可對外出售。

《宋會要輯稿》是研究宋史很重要的文獻。從中我們不難推斷:宋代的制瓷體系是民燒官選。很多窯口就像今天的民營企業,在生產的同時也承接政府項目。被政府作為指定採購點的窯廠有財力高薪挖人,進行資源調動。這個作坊拉胚一流,工資翻倍;那家剔劃一流,全家都過來。從而集合最好的匠人,燒出金字塔頂端的器物。之後國家派督辦採購,擇優納入皇家瓷器庫。皇家挑選後,如果還有剩餘就可以出售。這和元以後的制瓷、用瓷體系都截然不同。元朝在景德鎮開設全國唯一的一所為皇室服務的瓷局以來("浮樑瓷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1278年)立。掌燒造瓷器----"),景德鎮便開始了等級森嚴、官民有別的制瓷、用瓷體系。國內其它地方窯口也至此走向黯淡。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體制改變市場。景德鎮的瓷業霸主地位,這個時候開始真正確立。

至於,南宋官窯。這是個案(以後聊)。並不影響宋代的整個制瓷、用瓷體系。

宋代的制瓷體系和供應制度,與元代以後有很大區別。所以如果用明清瓷器的思路去收藏宋瓷會有很多疑惑。比如明清講究宮廷用瓷,收藏上也好識別。而這在宋瓷中就很難區分。好的宋瓷不光皇室可以用,貴族也可以購買,甚至民間有錢的富人,只要買的起也可以用。而且窯廠只要有資金、有上好的工匠,也依然可以繼續生產如此高檔的瓷器,無非成本高,售價貴。

《宋會要輯稿》中記載的饒州窯指的就是景德鎮,當時隸屬饒州,故名“饒州窯”。歷史上一直都有“饒玉”之稱,贊其燒瓷之美堪比玉。饒州窯就是北宋的御供窯口之一,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景德鎮湖田窯”。我幾年前的微博也詳細說了“湖田窯”御供之事。北宋藍田呂氏家族墓地也出有精美的饒州窯器物。這二十年的全國基建大改造,各地都有許多精美的饒州窯標本出現,足見當時的產銷量巨大。可以這麼說,在那個時代,但凡運輸超過2000公里外銷售的瓷器,都是名窯!想想瓷器的重量,想想易碎的程度,想想當時的運輸條件。這也是一個簡單的邏輯推理。哪不能燒瓷器,偏偏要用幾千裡外的瓷器,運輸費都不知道有多貴。沒轍,名窯是也!只供少數人擁有。

建窯也是這樣,鐵胎的份量還更重。和饒州窯一樣銷往大江南北,要多遠有多遠。茶盞的江湖地位,無人撼動,當之無愧的一代名窯!《天下茶盞第一窯》,去年寫的長帖,有興趣的可以搜看。建窯的御供之實,想來不用多說。宋徽宗《大觀茶論》親自點評建盞,這可不是所謂的“五大名窯”都能如此沾光的。

如此兩個御供級別的窯口,是不是應該算宋代名窯呢?宋代又豈止是五大名窯。再說一個耀州窯,這也是北宋一代名窯。不僅在宋代,在北宋之前的五代,北宋之後的金代都是名窯。在哪呢?今陝西省銅川市的黃堡鎮。是否一代名窯,可以看是否御供,也可以看產銷影響力。還有一個:看規模。10萬戶,近35萬人從事耀州瓷業。35萬?沒錯,是35萬。宋代繁盛時,人口也就1億多點。延綿百里不夜天,“陳爐不夜”就是這麼來的。

《宋史·地理志》記載:“耀州緊華原郡……崇寧戶一十萬二千六百六十七戶,口三十四萬七千五百三十五,貢瓷器。”

隨著宋室南遷,耀州窯由金朝接管。為金燒製高等級的瓷器。南宋夠不著了,繼而發展了龍泉窯。龍泉窯開始了南宋青釉的新時代。龍泉窯依然是兩宋時期毫無爭議的一代名窯。龍泉窯群數百公里,至今都沒斷燒。

接下來想說的是:“鈞窯”不應在宋代名窯之列。建窯、饒州窯還沒這榮譽,她倒進去了。這也是一個文獻曲解、續用產生的美麗誤會。宋代崇文抑武。以儒家為本,兼收禪家與道家的美學思想,淡雅淨潔是宋瓷的標籤。色彩斑斕、豔麗的“鈞窯”,其實和宋瓷沒有太大關係,只和女真人統治的金代有關。因為,文化、審美系統不同。這類“鈞窯”最早到金代。越來越多的考古發掘也證明,所謂禹州的“官鈞”其實就是明初的產品,很可能這批帶“一、二、三……”數字款的“官鈞”就是永樂帝遷都北京蓋紫禁城時的御辦之器。和山西后則腰生產的琉璃器一樣,貢到北京。不是宋物,這個在圈內已成共識。宋代有沒有“鈞窯”之說都有待細考,宋金史料都不見記載。稱為“鈞釉”可能較為合適。燒造“掛斑”鈞釉的窯口在北方有上百處,跨越千里,並不是禹州的專利。和宋代名窯更是相距甚遠。當然,掛紅之鈞也很美。筆者也沒有任何貶低之意。鈞的收藏在民國時期達到了鼎盛,更有“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之說。金代的小鈞盞更是當下熱寵。

中國陶瓷的黃金時代很早,也很長。每一個朝代的陶瓷,都是當朝文化的實物顯現。宋瓷有其特殊的時代屬性,能代表宋瓷的,其它時代代表不了。同理,能代表唐三彩的,宋代也代表不了。時代的上層建築構建不同,文化、審美都會相差甚遠。呈現在器物上自然風格迥異。唐代諸侯共制,多民族共榮。奔放、華麗、氣度恢宏,體現在陶瓷上,唐三彩名揚海內。宋代漢族統治,中央集權,重文輕武,文人治國。儒釋道兼容幷包,簡雅淡淨、道法自然的美學。體現在瓷器上,單色釉,汝窯、官窯等。元代蒙古人統治,豪放、藍天白雲。體現在瓷器上,元青花。

收藏的本質是追憶,就看你追憶什麼了。每一件歷經磨難,流傳至今的古代器物,都濃縮著當朝的文化與審美。無論是宮廷的、寺院的、民間的,無論是有名的,無名的。當你喜歡上她時,想收藏她時,一定是你們在時光隧道中的擁抱,感動了你。

首次明確指出哥窯時代在南宋

有關哥窯,宋代人對其並無記載,最早的記載見於元代,明清時期相關記載日漸增多。元末孔齊在《至正直記》卷四《窯器不足珍》一節裡記載“市哥哥洞窯者一香鼎,質細雖新”。一般人們都認為這裡所記的“哥哥洞窯”應該與哥窯有密切的關聯,但這裡所說的“哥哥洞窯”“哥哥窯”是否和現存於北京、“臺北故宮博物院”以及其他博物館收藏的傳世“哥窯”有關,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但從此段文字可知,哥哥窯在元末時還在生產。

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郎瑛《七修類稿》一書中有了新的記載:“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脈細薄,油水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文,號曰百圾破。龍泉窯至今溫、處人稱為章窯”,首次明確指出哥窯的時代在南宋時期。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秦大樹在文中指出:“哥窯記載始於元代,且在明嘉靖之前只有哥窯之名,並未見弟窯之說,哥弟窯之說是在明嘉靖年間才開始出現的,並演化為宋窯。文獻的記載也將哥窯窯址指向兩個方向,即杭州和龍泉,這兩處亦是當前尋找哥窯窯址的重要區域。

宋代五大窯口

名稱之爭:

明初哥窯並不因兄弟而得名

明洪武時期曹昭《格古要論》載:“哥哥窯,舊哥窯出,色青,濃淡不一,亦有鐵足紫口。”這條記載肯定了哥窯有舊窯和元末新燒窯的區別,新舊哥窯燒造的產品亦不盡相同,也表明在明初洪武年間,文獻中尚有“哥哥窯”和“哥窯”的不同稱謂,哥窯的說法並不明確。

《宣德鼎彝譜》為明後期人託呂震之名所著,其中所言“內庫所藏柴、汝、官、哥、定”各窯瓷器,被人們認為是最早提到的與今天觀念相同的宋代五大名窯概念。書中提及所制鼎彝中仿宋哥窯器產品的有兩處,分別為卷六“馬祖之神供奉獅首馬蹄爐,仿宋哥窯款式……”

明嘉靖年間陸深在其所著的《春雨堂隨筆》中載:“哥窯淺白斷紋,號百圾碎。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

明嘉靖之前,有哥窯之名,並未見弟窯之稱,《格古要論》中也只提舊哥哥窯和元末新燒者,並沒有提兄弟窯之分,而且在《格古要論》中的“龍泉窯”條也沒有提到弟窯。可見,在明初時,哥窯並不是因為兄弟的原因而得名。哥窯、弟窯的名字純粹是後人根據前人的傳聞演繹出來的。

明代《徐氏筆精》“哥窯”條載:“瓷器有哥窯,壽州有舜哥山,此窯所出。今賞鑑家解哥字謂其兄所制,誤矣。”雖然此處明確了哥窯不是由於兄弟的原因而得名,而是以地點命名,然壽州一在今安徽省六安市壽縣境內,一在今湖南省懷化市辰溪縣西北,兩地目前都未有哥窯窯址發現,且關於哥窯在舜哥山的說法只有這段記載,其源自何方仍不詳。這也反映出明代對於哥窯的具體產地已不清晰了。

宋代五大窯口

地域之爭:

只有浙江龍泉具備哥窯的條件?

杭州是哥窯的生產窯口之一?

關於哥窯產地問題,學界曾出現浙江龍泉、杭州,江西景德鎮、吉安等地的推測。明代甚至有文獻記載哥窯在壽州。據文獻記載,明嘉靖時代一般認為哥窯瓷器產於龍泉縣;萬曆時期又有人將其定為杭州鳳凰山窯場的產品。

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周思中認為,吉州窯、景德鎮窯是中國著名的大窯址,也都生產過仿製過“碎器”,也有哥釉產品,但這些從來都不是它們的主流產品,而只是類似的工藝偶爾為之,或是刻意的模仿、一時的炫耀,兩窯從來沒有過“哥哥洞窯”和“哥窯”的稱謂和記載,其本身的產品及發展都獨立、完整有序,產品的特色尤為明顯,從產品邏輯上說,各窯口的先天及後天條件不一,其產品的出發點和結果就不一樣。再者,景德鎮窯和吉州窯本身就是自足成立的,犯不著用別窯的“名目”壯自己的聲色。顯然,這二個窯都可以排除。至於安徽壽州的“哥窯”,僅見一明人筆記中的一句話 ,他認為“綜合排除後,只有浙江龍泉具備哥窯的條件”。

而浙江省博物館相關研究學者牟寶蕾則認為:“1996年,杭州鳳凰山上發現燒造黑胎青瓷的古窯址,尤其是窯址的元代地層中出土有哥窯瓷器,說明該地至少是哥窯的生產窯口之一。”

官哥“難分”:

龍泉仿官被學者定為哥窯

1956年以來,考古工作者曾對龍泉窯系的主要窯址多次進行科學發掘,清理了大窯、溪口、金村的窯址,發現黑胎、白胎龍泉青瓷。黑色胎質極薄,施青釉較厚,光澤瑩潤明亮,粉青、灰青色釉均有大小不等的細絲片紋,亦發現有厚胎厚釉之器。歷史上稱此類青瓷為龍泉仿官,也見於文獻,但從未稱之為哥窯,因為它與宮廷舊藏的宋哥窯器風格不同。

有的學者因文獻中有章生一在琉田主燒青瓷而曰哥窯的說法,於是將其定為哥窯;有的則又將其定為仿官窯或就是官窯。依此而論,窯址發掘品也就出現了“官”、“哥”不分也難分的現象。

宋代五大窯口

哥窯的傳說

傳說古時,龍泉有兄弟二人燒窯。哥哥的燒窯技術比弟弟高明,招致了弟弟的嫉恨。為破壞哥哥聲譽,弟弟偷偷在哥哥配好的釉料中添加了許多草木灰,想讓他燒出壞的瓷品。被矇在鼓裡的哥哥照常燒窯,燒好後開窯一看,滿窯瓷器釉面全部裂開了,但裂得很奇特,有的像冰裂紋,有的像魚仔紋,還有的像蟹爪紋。哥哥看到這些,傻眼了,萬般無奈之下,他只得硬著頭皮將這批瓷器拿到市場上準備低價處理掉。誰料,人們卻對這種帶有裂紋的青釉產生了極大興趣,一搶而空。從此,哥窯名揚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