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军山,既是蜀汉的底线,也是它的上限


定军山,既是蜀汉的底线,也是它的上限

导言: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随着刘备入主蜀中,横跨荆益两州,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格局也初步形成。

曹操见刘备已取得益州,料到刘备下一步必取汉中,于是抢占先机,在建安二十年,兴兵十万一举攻下阳平关和汉中,兵锋直指益州。

为解益州之危局,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采用“围魏救赵”的谋略,联合东吴出兵攻打曹操东线门户——合肥,借此引开曹操大军。为了东路防线的稳定,曹操只好搬师北还, 临行前, 令张郃辅佐征西将军夏侯渊统军镇守汉中。

建安二十二年,刘备趁曹魏大军完全退出汉中,率领大军向汉中发动进攻,攻下阳平关,与夏侯渊、张郃进入战略相持状态。

建安二十四年,发生在定军山的一场战事, 彻底影响了汉中战事的走势,更为蜀汉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一、定军山之战——打破曹刘对峙格局的关键一战

按常理来讲,夏侯渊屯兵于定军山走马谷,与驻兵广石的张郃互为犄角,是防守有利方,况且当时曹操也亲率大军坐镇长安,一旦战事失利可随时派兵救援,但为何这一战却是以魏军草草惨败收场,其主将夏侯渊更落得身陨定军山的结局呢?

定军山一战,胜负得看两个关键人物:法正、夏侯渊。

定军山,既是蜀汉的底线,也是它的上限

“虎步关右”夏侯渊

1、定军山之战,成于法正,败于夏侯渊。

法正虽入蜀营没几年,但由于其善于谋略,深得刘备的信任,让他负责随军征讨、出谋划策。

早在曹操主力退出汉中后,法正便察觉到战机的来临。

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三国志》

法正为何如此笃定地向刘备建议,此时正是攻打汉中的好时机呢?

因为他十分了解夏侯渊,知道光凭夏侯渊和张郃,是无法守住汉中的。

渊为将,赴急疾,常出敌之不意,故军中为之语曰:“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魏书》

夏侯渊是个善于奇袭的将领,性子勇猛急躁,典型的攻强于守,这是法正让刘备放心攻打汉中的原因之一。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率军南渡汉水,在定军山其中一个制高点卧牛山扎营,紧挨着夏侯渊屯兵的走马谷,且地势更高,能把夏侯渊军营一举一动尽收眼底。

这时候,法正针对夏侯渊的弱点又开始进行布局了,他让刘备用声东击西之计,把万余士兵分作十队,轮番夜袭张郃镇守的广石,张郃亲率兵马迎战,苦于兵力太少,眼看着就要失去阵地,于是向夏侯渊要求增援。

夏侯渊调动了一半的兵力去支援张郃,自己继续固守大本营。

分散夏侯渊的兵力,这是第一步,第二步紧接着来了。

刘备派奇兵放火烧毁了魏军阵地前的鹿角(防卫骑兵的工事),并预料夏侯渊肯定会派兵来救火,于是提前安排了伏兵。

戏剧性的一幕来了,夏侯渊竟然亲率四百军士前来救火。看着夏侯渊自投罗网,法正看准时机,提议刘备全力进攻夏侯渊。

黄忠得刘备命令,带领士兵居高临下从后方擂鼓突袭,突遇神兵天降,夏侯渊猝不及防,被黄忠兵马斩于马下,一代将星陨于定军山。

定军山,既是蜀汉的底线,也是它的上限

神兵天降斩夏侯

丘吉尔在《二战回忆录》里说过:“这本是场可以避免的战争。”而对于魏军来说,定军山之战本应是场可以避免的败仗。

虽然兵力上不占优势,但夏侯渊就算派出一半军马支援张郃,他也可以凭借剩下的士兵据险而守,不管敌军如何施计,安心地等待屯兵于长安的曹操大军来救。

归根结底,夏侯渊败在了他轻率、冲动的性格。对于定军山之败,曹操也有责任,明知道夏侯渊不适合作守城统帅,还安排他来镇守汉中,这是决策上的失误。

而这失误的代价有点大,直接导致了魏军在汉中战局上的失利。

2、定军山之战对汉中战局的影响

定军山一战,魏军的失败彻底打乱了曹操的战略部署,他得知夏侯渊兵败身死的消息后,忙率领大军出长安,驰援率剩余士兵退守阳平关东的张郃。

曹操大军到来了以后,为重整军心,他率领大军多次对刘备阵营展开攻势,无奈这时刘备已据险而守,数次攻势均无功而还。双方进入拉锯消耗战状态。

定军山,既是蜀汉的底线,也是它的上限

屋漏偏逢连夜雨,对于曹操而言,噩耗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蜀将黄忠率领精兵突袭并烧毁了他在天荡山下的屯粮仓库,当魏军追击敌兵的时候,遇到了前来接应的赵云。

只见他汇合了黄忠的兵马后,一路且战且退,到了军营以后,命令将士营门大开,造成里面军营空虚的假象(实际上是真的空虚),追杀而至的魏军被赵云这一出“空城计”给唬住了,不敢冒进。

正当魏军犹豫之时,赵云又命士兵锣鼓大作,劲弩齐发,把魏军吓得匆忙而逃,溃逃时还发生严重的踩踏事故,堕河水溺死者无数。

定军山之战的失败,再加上后勤出了问题,对魏军士气造成了致命的打击,甚至有不少士兵叛变逃走。

与刘备相持了数月毫无建树,曹操只好被迫退还长安。

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备因险拒守。夏五月,引军还长安。”——《三国志.魏书》

就这样,一场浩浩荡荡,持续了两年多的汉中争夺战,以刘备方胜利而告终。

汉中之战的胜利天平之所以向刘备方倾斜,其中最关键一点是定军山战役大获全胜,斩杀大将夏侯渊,令魏军士气大损,从而让蜀军反客为主,获得战局优势。

随后蜀军更是凭借定军山一带险要的地貌,据关而守,把数次来势汹汹前来复仇的魏军拒之于门外,再加上魏军粮仓被蜀军突袭造成了后勤极大的压力,多种因素相加,曹操自然是不得不吞下失败的苦果。

二、定军山之战奠定了蜀汉的根基

定军山一战后,刘备终于夺得了图谋已久的汉中,至此,横跨整个益州、以及半个荆州的蜀汉版图总算是成型了,当时天下亦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格局。

定军山,既是蜀汉的底线,也是它的上限

而定军山,凭借其独特的地理格局,在蜀汉的发展道路上一直充当着保护伞的作用。

1、定军山是汉中的门户,也是蜀汉的门户

在天下三分的格局中,蜀汉与东吴地界的交接范围横跨荆益,非常辽阔,而反观蜀汉与曹魏的交接处,却正好在秦岭附近,此处多山,地形极为复杂。

最关键的是,曹魏如果要图谋益州,汉中是其唯一的必经之处,因此汉中就是确保蜀汉安危的门户,只有牢牢控制住这一地区,才能确保蜀汉基业的稳固。

而在整个汉中地区,定军山凭借其易守难攻的险峻地貌,又成为了该地区的一道重要天然屏障,可谓汉中的门户。所以在古时便有 “得定军山则得汉中,得汉中则定天下”之美誉,乃兵家必争之地。从三国鼎立开始,它更是魏、蜀两大阵营相互攻防的重点。

曹操自汉中之战失利后,一直休养生息,壮大兵力,期间亦曾数次派兵查探刘备在定军山一带的兵力状况,看是否有战机可图。

但蜀汉岂会轻易给曹魏可趁之机,从夺得汉中开始,刘备便一直派重兵把守,并有黄忠、马超等大将轮番坐镇。

诸葛亮更是尤其看重定军山,据史实记载,他后半生大都在定军山度过。在最后一次北伐时,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曾留下遗愿,要部下依山势修建坟墓要把自己归葬定军山。可见定军山在诸葛亮心中的特殊位置。

2、刘备称王,韬光养晦,壮大国力

就在赢得汉中之战的同年,称王条件已成熟,但刘备不想效仿曹操、孙权一样用战国时期魏、吴等国号来称王。他乃汉室宗亲,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因此为了笼络人心,同时也心存统一天下的野望,他选择了先祖汉高宗刘邦的称王名号——汉中王。

刘备建国称王后,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蜀汉全国大小政事。

定军山,既是蜀汉的底线,也是它的上限

经过连年战火,益州早已不是那个“国富民强,户口百万”的天府之土,留给蜀汉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因此,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让百姓“安居复业”,大力发展农业,增产粮食,是蜀汉治国政策的重中之重。

由于益州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主要由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高原构成,蜀汉恢复农业生产不能采取像曹魏那样以大规模屯田为主的措施。因此诸葛亮主政发展农业的策略是,搞好小农经济。

史书上关于诸葛亮“休士劝农”、“务农殖谷”等政策时有记载。

“唯劝农业,无夺农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如此,富国安家,不亦宜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农业是手工业发展的基础,诸葛亮在主持蜀汉朝政期间,双管齐下,一方面以农为本,搞好小农经济,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工商业,搞活经济。

经过诸葛亮以及其继任继承者的悉心经营,使得蜀汉境内商贸繁荣,经济蓬勃发展,农田长年丰收,百姓安生乐业,开创了“天府之国”民富国强的新局面。

三、定军山虽成就了蜀汉,亦成了它的瓶颈所在

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自古以来便被视为天下中心。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鹿,比喻为统治地位。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因此三国时代各路诸侯混战不断,其最终出发点,都是为了逐鹿中原。

定军山,既是蜀汉的底线,也是它的上限

人文初祖——轩辕黄帝

自夏商周开始,直到东汉,中原地区是华夏建都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地区,包括东汉的首都也是在中原洛阳城,可见中原正统的概念已被历代君皇臣民奉为信仰。

自定军山一战,刘备在益州扎下的根基才算真正稳固了,蜀汉也总算获得休养生息、壮大实力的机会。但是始终蜀汉政权地处西南,无论怎么说,也只是算割据一方的诸侯,刘备心怀的是汉室天下,中原正统。

无奈的是,受巴蜀地理格局所限,自从打赢定军山之战和汉中之战后,蜀汉在发展格局上实际已经输曹魏一筹。

蜀中地区,虽有群山环绕,蜀汉政权可凭借此独特地貌组成易守难攻的天险关隘,来抵御魏军侵袭。但是山区太多也成了蜀汉发展的桎梏,就算坐拥号称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再加上部分荆州之地,但是与曹魏相比,还是显得相形见绌。

国土多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力的强弱,当时天下十三州,曹魏独占九州,其中就包括人口密集,物产最丰富的中原地区,因此在综合国力上曹魏有着蜀、吴无可匹敌的优势。

汉中一战的大败,实际上对曹魏国力并没有造成重创,而且当初夺取汉中后,曹操在转移大军的同时还把汉中四十余万百姓一并带走了,可以说刘备占领的汉中城只是一具躯壳,这对蜀汉的发展之路,无疑是致命打击。

至于被蜀汉当成抵御曹魏大军的门户——定军山,反过来说也可以是曹魏用来掣肘蜀汉的一把巨锁。

定军山地势险要、万夫莫开,但毕竟属于山区,因此只适合用于防守,不适宜进行大规模骑兵作战,就算蜀汉引大兵来攻,曹魏亦有足够的时间调动兵力对抗,因此曹操可以安心地把大部分兵力集中在东线防御东吴。

为了争夺中原正统的地位,同时亦避免曹魏进一步蚕食蜀汉的生存空间,诸葛亮曾举国之力,五次北伐曹魏,每次北伐定军山均是必经之路,但由于战场空间限制、后勤补给线过长等原因,最终都是铩羽而归。

定军山仿佛具有魔力一般,把蜀汉定在了阳平关以南。

刘备成功建立蜀汉政权,得益于定军山一战的胜利,但同时由于定界的局限性,再加上盟友东吴经常给他下绊子、反复无常的背叛行径,蜀汉政权到灭亡的那一刻充其量也只做到了偏安一隅。

定军山,既是蜀汉的底线,也是它的上限

结语

为了谋求蜀汉的生路,刘备不得不与曹操争夺汉中,最终凭借定军山一战赢得三分天下的格局。

但定军山乃至汉中地貌的局限性,却成了蜀汉终其一生只能偏安一隅,无法更进一步成就天下正统的桎梏。

时也,命也,运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