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说刑法的罗翔老师,是法治的一道光

B站说刑法的罗翔老师,是法治的一道光


最近,在B站上,一个讲刑法的老师火了,他就是罗翔,有人说他讲课的风格过于风骚。


先看那些让人脑洞大开的案例:

1、偷毒品算盗窃吗?

2、嫖娼不给钱犯法吗?

3、大熊猫咬我,我能把它打死吗?

4、狗咬我,我又把它咬死了,犯法吗?

5、小三索要精神损失费算是敲诈勒索吗?

6、趁女孩洗澡把她的财物衣服都抢走,是抢劫吗?


这些问题是不是狗血又奇怪,但确实又是大众不了解的,罗翔却总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其中的法律知识。


01

B站走红


在B站随便上传一个他的视频都有几十上百万播放后,这几天,罗翔也成为B站的up主。


他创了一个记录:涨粉最快。


在我写这篇文章时,他的粉丝已经有165万人,他第一条很简单的问候视频,点击量就达到了近400万,还狂砍了近50万的点赞。

而在这些粉丝中,很多人都根本就不是学法律,学英语的,学医的,学计算机,学化学的比比皆是。

B站说刑法的罗翔老师,是法治的一道光


他的走红,在他的学生看来,并不意外。他的课,阶梯教室的每一寸地板都贴满了条,窗台上也坐满了人。


他讲述中,主人公往往都是张三,人称法外狂徒张三,简称狂三。

在狂三命运最悲惨的一期,罗翔老师给他设想了种种死法:

1、我和张三打架,把他腿打断了,张三倒在地上,野狗过来咬了他一口,别人把他送去打疫苗,疫苗是假的,张三死了,我的伤害和他的死有因果关系吗?


2、张三被我打在地上,天降大雪,张三被冻死了,我的伤害和他的死有因果关系吗?


3、张三被打了,觉得人生沮丧,跳水被淹死了,我的伤害和他的死有因果关系吗?


4、张三被我打了,倒在地上,结果李四醉驾,把他给轧死了,我的伤害和他的死有因果关系吗?


这些讲述的背后是他的真知灼见,比如:

1、法律要尊重民众的情感但要超越民众的偏见。

2、最好的社会政策才是最好的刑事政策。

3、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于经验。


在他轻松幽默的言语背后,他是严肃的,更是深刻的。


02

关于张三


在罗翔的案例里,张三永远是那个十恶不赦的坏人。


但罗翔说:很多人向我反馈张三很坏,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张三。

这句让很多人听起来好像是戏谑的话,是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或者说,这是他信仰的法治精神的坚实根基。


罗翔曾经读过一个故事,让他很震撼。


伦敦日报向作家切斯特顿征稿,问他:“社会乱象,根源何在?”作家只回答了两个字:“在我。”

他说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反省,其实他远比自己想象的自恋和道貌岸然。


他看到了人性中那些天然的良善和道德,时刻面临着各种严酷的试探和特权的侵蚀,并且无数次的证明,人性最终无法抵制这些致命的诱惑。

他也看到了人们越来越对权力顶礼膜拜,而失去了对一切的敬畏,弱肉强食的丛林生态的社会中,虐童事件不过只是丛林法则的一个小小的样本。这种权力至上的思维更不断释放着人性深处的邪恶。


这也是为什么他会说: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张三。


03

关于法律的温度


罗翔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黑车司机,一日两名客人打车到外省,通过乘客谈话,司机知道他们涉案在逃,但司机依然开车前往目的地,在路上被警察拦截。

检察机关拟以窝藏罪对司机提出公诉。

司机有三个选项:


1、勇敢型,义正词严请乘客立即下车;

2、机智型,乘人不备,将车开到派出所;

3、三是软弱型,继续开车。

如果你是司机,你会做何选择呢?


他坦诚:我的选择是第三项。


他说:


“刑法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不能强人所难,更不能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被告。

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有一个代入感,要代入被告的情境,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是被告,是否也会去实施类似的行为。

刑法中有一种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其基本精神就是法律要为软弱的人提供庇护,体恤民众的常情常感。”


但令他遗憾的是,司法机关并不认同这个选择,最终还是以窝藏对司机定罪量刑。

他坚持法律一定是有温度的,所以他告诫学生:

“法律人如果没有情感那不如不学法律,我们直接找几台机器人就可以了,A观点B观点,800种观点人工智能都能学会。”

所以,他也经常给学生办读书会,推荐他们读经典文学作品。


他说:“文学中无数个体的悲欢离合,命运多舛,这能让我们体会人生的苦难与无常,我们会思想自己也是血肉之躯,苦难随时也会临到自身,故会感同身受,更会深刻领悟约翰多恩的布道词“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04

关于仇恨和饶恕


但是,在某些案例上,罗翔的看法又似乎是冰冷的。

但,这种冰冷背后的东西更值得深思。


张扣扣一案后,网上很多叫好之声,甚至有人用侠士来称呼他,但罗翔并不认同。

他说,父母之仇,不共戴天。


类似张扣扣的案件在历史上并不罕见,但是这种在现世求正义的观念会不断地对既定的法律规则提出挑战。

他还无不忧心地指出,这种所谓的浩然正气总是让人心潮澎湃,但是这不可避免地让人因着所谓的目的崇高忽略手段的正义,无视这种观念在历史上一而再再而三带来巨大的灾难。

而且。


“这种只求现世正义的理想主义或者走向理想幻灭的虚无主义,或者因为过分偏执的理想成为专制极权的吹鼓手。”

但这些言论并不意味着他对张扣扣没有同情和悲伤。


只是,在他心里,还有另一种选择:

饶恕。

然而,他也深知身负父母血仇的人,旁人妄谈饶恕有多么艰难。

他引用特雷莎修女的话:


有时我们以为贫穷只是挨饿,衣不蔽体,无家可归。但真正的贫穷是感觉不被需要,不被爱,不被关心。

他看到了满怀仇恨的张扣扣的内心有多么荒凉和贫穷。


所以他说:不知道张扣扣在预备寻仇二十二年的生涯中有没有经历过爱的感动,有没有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善意的拥抱,一个不求回报的施予让他的心有过柔软的瞬间。也许,点滴的爱心就能让他回头。


05

关于勇敢


李文亮医生去世之后,常常冷眼看人性的罗翔以少见的热情一再称颂他:

“对比那些互相推卸责任的人士,那些“理性”冷漠的群体,李文亮医生如黑夜中璀璨的光芒,光辉烈烈,一如明光照耀,让人温暖与激动。


在灾难来临之前,没有人愿意去聆听真相,但没有人能够掩盖真相。


李文亮医生看到了一切,猜到了一切,讲述了一切,最终也以勇士的身份战斗并结束了世上的生命。


我们纪念他,纪念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医生。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勇士。


李文亮医生永垂不朽!!!”

有学生不解,给他留言:李文亮医生值得哀悼,但不明白罗老师为什么对这件事这么大反应?

他说:因为他让我看到了内心的懦弱与无助。


更打动我的是他关于勇敢的阐释。


他说:


“在泰坦尼克沉没时,那么危险的时候,人们居然主动让妇女和儿童先走,人性的高贵在那时彰显无遗。在轮船倾覆之时,乐队仍然能够从容奏乐,勇于面对死亡,这就是勇气。”


在《一个义人的结局》的最后,他说:邪恶往往不可一世。

但是,我们仍然相信美德与正义的存在,一如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所说:“看见的不用相信,看不见的才需要相信。”


所以,他才能够一直,看到了黑暗依然相信光明,看到了失序与荒谬却更欲追逐法治和失序。

所以,也许正是因此,他才能够说:读到柏拉图最后的劝慰“让我们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眼不禁湿润。


06

关于爱


在金哲宏关了23年后无罪释放。


他对学生说:为一人辩屈,胜过制造一吨学术文章。


B站说刑法的罗翔老师,是法治的一道光


他真诚的相信,仇恨让人变得更加仇恨,但爱可以冲刷仇恨。

他说,世界从来都是悲惨的,惟有真诚的爱心可以带给这个悲惨的世界一些温暖,也是悲惨世界的唯一盼望。


爱,说起来不难。

思想家卢梭整日埋头著述,曾经写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据说他一想到人类的苦难就会伤心落泪。

但是他却把自己和女佣私生的四个孩子送往孤儿院。他太忙了,忙着爱人类,而没有时间爱身边的人。

罗翔对这种爱不以为然,因为这样所谓的大爱太容易,无需投入真心,收放自如,还可以为自己赢得道德上的优越感。

而真正的爱,是爱具体的人。

这看起来很难。

在生活的很多环节,我们好像总遇到一些对头,总有人和我们不对付,包括我们身边的亲人,也常常有不如已意。


但这在罗翔看来,这正是环境在训练我们的爱心,因为:真正的爱从来都是对不可爱之人的爱。

他说:不管可能多么讨厌自己的自负,贪婪,胆怯,仍然爱自己。是因为爱自己,才会为自己干出这种事情而难过。

他一直承认自己内心有阴暗有邪恶,但他也一直在付出点滴的具体的爱。


当他为患脑瘤的大三女孩古丽寻求援助,为那些在大火中连夜搬家无处可归发声,为这次疫情中,那些在春寒料峭中流落街头的外地租户、务工者呼吁,他把自己的版税捐给那些尘肺病人,当他劝慰失恋的学生,对他们的每一个真诚回答…..


07

写在最后


有人说:他改变了我的价值观。

有人说:老师讲的不是法律,是道德,是人生。

有人说:我心中的法学前辈或许就是这样,一半是理性,一半是情怀。


他的一些话也印在我心上,常常警醒抑或安慰自己。

比如他自问:我意识到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并不是自己所配的。白白得来的祝福也应白白地传给他人。我时常在想,我能否成为一位传递祝福的老师呢?

他还说:愿我们不悲伤,不失望,不咒骂,向着标杆之跑。改变自己,改变社会,温暖这个令人悲伤的世界。


他说:你当自卑视己,切勿狂妄自大。


这些话让我激动,也让我平静。

也谨以此与君共勉。


✒️


图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