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說刑法的羅翔老師,是法治的一道光

B站說刑法的羅翔老師,是法治的一道光


最近,在B站上,一個講刑法的老師火了,他就是羅翔,有人說他講課的風格過於風騷。


先看那些讓人腦洞大開的案例:

1、偷毒品算盜竊嗎?

2、嫖娼不給錢犯法嗎?

3、大熊貓咬我,我能把它打死嗎?

4、狗咬我,我又把它咬死了,犯法嗎?

5、小三索要精神損失費算是敲詐勒索嗎?

6、趁女孩洗澡把她的財物衣服都搶走,是搶劫嗎?


這些問題是不是狗血又奇怪,但確實又是大眾不瞭解的,羅翔卻總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清楚其中的法律知識。


01

B站走紅


在B站隨便上傳一個他的視頻都有幾十上百萬播放後,這幾天,羅翔也成為B站的up主。


他創了一個記錄:漲粉最快。


在我寫這篇文章時,他的粉絲已經有165萬人,他第一條很簡單的問候視頻,點擊量就達到了近400萬,還狂砍了近50萬的點贊。

而在這些粉絲中,很多人都根本就不是學法律,學英語的,學醫的,學計算機,學化學的比比皆是。

B站說刑法的羅翔老師,是法治的一道光


他的走紅,在他的學生看來,並不意外。他的課,階梯教室的每一寸地板都貼滿了條,窗臺上也坐滿了人。


他講述中,主人公往往都是張三,人稱法外狂徒張三,簡稱狂三。

在狂三命運最悲慘的一期,羅翔老師給他設想了種種死法:

1、我和張三打架,把他腿打斷了,張三倒在地上,野狗過來咬了他一口,別人把他送去打疫苗,疫苗是假的,張三死了,我的傷害和他的死有因果關係嗎?


2、張三被我打在地上,天降大雪,張三被凍死了,我的傷害和他的死有因果關係嗎?


3、張三被打了,覺得人生沮喪,跳水被淹死了,我的傷害和他的死有因果關係嗎?


4、張三被我打了,倒在地上,結果李四醉駕,把他給軋死了,我的傷害和他的死有因果關係嗎?


這些講述的背後是他的真知灼見,比如:

1、法律要尊重民眾的情感但要超越民眾的偏見。

2、最好的社會政策才是最好的刑事政策。

3、法律的生命不在邏輯而在於經驗。


在他輕鬆幽默的言語背後,他是嚴肅的,更是深刻的。


02

關於張三


在羅翔的案例裡,張三永遠是那個十惡不赦的壞人。


但羅翔說:很多人向我反饋張三很壞,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張三。

這句讓很多人聽起來好像是戲謔的話,是他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或者說,這是他信仰的法治精神的堅實根基。


羅翔曾經讀過一個故事,讓他很震撼。


倫敦日報向作家切斯特頓徵稿,問他:“社會亂象,根源何在?”作家只回答了兩個字:“在我。”

他說這讓我陷入了深深的反省,其實他遠比自己想象的自戀和道貌岸然。


他看到了人性中那些天然的良善和道德,時刻面臨著各種嚴酷的試探和特權的侵蝕,並且無數次的證明,人性最終無法抵制這些致命的誘惑。

他也看到了人們越來越對權力頂禮膜拜,而失去了對一切的敬畏,弱肉強食的叢林生態的社會中,虐童事件不過只是叢林法則的一個小小的樣本。這種權力至上的思維更不斷釋放著人性深處的邪惡。


這也是為什麼他會說: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張三。


03

關於法律的溫度


羅翔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黑車司機,一日兩名客人打車到外省,通過乘客談話,司機知道他們涉案在逃,但司機依然開車前往目的地,在路上被警察攔截。

檢察機關擬以窩藏罪對司機提出公訴。

司機有三個選項:


1、勇敢型,義正詞嚴請乘客立即下車;

2、機智型,乘人不備,將車開到派出所;

3、三是軟弱型,繼續開車。

如果你是司機,你會做何選擇呢?


他坦誠:我的選擇是第三項。


他說:


“刑法是對人最低的道德要求,不能強人所難,更不能用聖人的標準來要求被告。

很多時候,我們應該有一個代入感,要代入被告的情境,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如果你是被告,是否也會去實施類似的行為。

刑法中有一種期待可能性的理論,其基本精神就是法律要為軟弱的人提供庇護,體恤民眾的常情常感。”


但令他遺憾的是,司法機關並不認同這個選擇,最終還是以窩藏對司機定罪量刑。

他堅持法律一定是有溫度的,所以他告誡學生:

“法律人如果沒有情感那不如不學法律,我們直接找幾臺機器人就可以了,A觀點B觀點,800種觀點人工智能都能學會。”

所以,他也經常給學生辦讀書會,推薦他們讀經典文學作品。


他說:“文學中無數個體的悲歡離合,命運多舛,這能讓我們體會人生的苦難與無常,我們會思想自己也是血肉之軀,苦難隨時也會臨到自身,故會感同身受,更會深刻領悟約翰多恩的佈道詞“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04

關於仇恨和饒恕


但是,在某些案例上,羅翔的看法又似乎是冰冷的。

但,這種冰冷背後的東西更值得深思。


張扣扣一案後,網上很多叫好之聲,甚至有人用俠士來稱呼他,但羅翔並不認同。

他說,父母之仇,不共戴天。


類似張扣扣的案件在歷史上並不罕見,但是這種在現世求正義的觀念會不斷地對既定的法律規則提出挑戰。

他還無不憂心地指出,這種所謂的浩然正氣總是讓人心潮澎湃,但是這不可避免地讓人因著所謂的目的崇高忽略手段的正義,無視這種觀念在歷史上一而再再而三帶來巨大的災難。

而且。


“這種只求現世正義的理想主義或者走向理想幻滅的虛無主義,或者因為過分偏執的理想成為專制極權的吹鼓手。”

但這些言論並不意味著他對張扣扣沒有同情和悲傷。


只是,在他心裡,還有另一種選擇:

饒恕。

然而,他也深知身負父母血仇的人,旁人妄談饒恕有多麼艱難。

他引用特雷莎修女的話:


有時我們以為貧窮只是捱餓,衣不蔽體,無家可歸。但真正的貧窮是感覺不被需要,不被愛,不被關心。

他看到了滿懷仇恨的張扣扣的內心有多麼荒涼和貧窮。


所以他說:不知道張扣扣在預備尋仇二十二年的生涯中有沒有經歷過愛的感動,有沒有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個善意的擁抱,一個不求回報的施予讓他的心有過柔軟的瞬間。也許,點滴的愛心就能讓他回頭。


05

關於勇敢


李文亮醫生去世之後,常常冷眼看人性的羅翔以少見的熱情一再稱頌他:

“對比那些互相推卸責任的人士,那些“理性”冷漠的群體,李文亮醫生如黑夜中璀璨的光芒,光輝烈烈,一如明光照耀,讓人溫暖與激動。


在災難來臨之前,沒有人願意去聆聽真相,但沒有人能夠掩蓋真相。


李文亮醫生看到了一切,猜到了一切,講述了一切,最終也以勇士的身份戰鬥並結束了世上的生命。


我們紀念他,紀念這位平凡而又偉大的醫生。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勇士。


李文亮醫生永垂不朽!!!”

有學生不解,給他留言:李文亮醫生值得哀悼,但不明白羅老師為什麼對這件事這麼大反應?

他說:因為他讓我看到了內心的懦弱與無助。


更打動我的是他關於勇敢的闡釋。


他說:


“在泰坦尼克沉沒時,那麼危險的時候,人們居然主動讓婦女和兒童先走,人性的高貴在那時彰顯無遺。在輪船傾覆之時,樂隊仍然能夠從容奏樂,勇於面對死亡,這就是勇氣。”


在《一個義人的結局》的最後,他說:邪惡往往不可一世。

但是,我們仍然相信美德與正義的存在,一如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所說:“看見的不用相信,看不見的才需要相信。”


所以,他才能夠一直,看到了黑暗依然相信光明,看到了失序與荒謬卻更欲追逐法治和失序。

所以,也許正是因此,他才能夠說:讀到柏拉圖最後的勸慰“讓我們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眼不禁溼潤。


06

關於愛


在金哲宏關了23年後無罪釋放。


他對學生說:為一人辯屈,勝過製造一噸學術文章。


B站說刑法的羅翔老師,是法治的一道光


他真誠的相信,仇恨讓人變得更加仇恨,但愛可以沖刷仇恨。

他說,世界從來都是悲慘的,惟有真誠的愛心可以帶給這個悲慘的世界一些溫暖,也是悲慘世界的唯一盼望。


愛,說起來不難。

思想家盧梭整日埋頭著述,曾經寫過《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


據說他一想到人類的苦難就會傷心落淚。

但是他卻把自己和女傭私生的四個孩子送往孤兒院。他太忙了,忙著愛人類,而沒有時間愛身邊的人。

羅翔對這種愛不以為然,因為這樣所謂的大愛太容易,無需投入真心,收放自如,還可以為自己贏得道德上的優越感。

而真正的愛,是愛具體的人。

這看起來很難。

在生活的很多環節,我們好像總遇到一些對頭,總有人和我們不對付,包括我們身邊的親人,也常常有不如已意。


但這在羅翔看來,這正是環境在訓練我們的愛心,因為:真正的愛從來都是對不可愛之人的愛。

他說:不管可能多麼討厭自己的自負,貪婪,膽怯,仍然愛自己。是因為愛自己,才會為自己幹出這種事情而難過。

他一直承認自己內心有陰暗有邪惡,但他也一直在付出點滴的具體的愛。


當他為患腦瘤的大三女孩古麗尋求援助,為那些在大火中連夜搬家無處可歸發聲,為這次疫情中,那些在春寒料峭中流落街頭的外地租戶、務工者呼籲,他把自己的版稅捐給那些塵肺病人,當他勸慰失戀的學生,對他們的每一個真誠回答…..


07

寫在最後


有人說:他改變了我的價值觀。

有人說:老師講的不是法律,是道德,是人生。

有人說:我心中的法學前輩或許就是這樣,一半是理性,一半是情懷。


他的一些話也印在我心上,常常警醒抑或安慰自己。

比如他自問:我意識到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並不是自己所配的。白白得來的祝福也應白白地傳給他人。我時常在想,我能否成為一位傳遞祝福的老師呢?

他還說:願我們不悲傷,不失望,不咒罵,向著標杆之跑。改變自己,改變社會,溫暖這個令人悲傷的世界。


他說:你當自卑視己,切勿狂妄自大。


這些話讓我激動,也讓我平靜。

也謹以此與君共勉。


✒️


圖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