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丁柴窯:時間,就是美的儀式感


丙丁柴窯:時間,就是美的儀式感

車子逐漸駛入山野之中,一條微碧色的溪流帶著我們緩緩走向山裡。窗外是一晃而過的樹木植被,清晨山林的清香隔著車窗送入鼻間。黃果樹說這條長長的山林小路是她的前花園。

這裡距離景德鎮市區一個多小時車程,這條緩慢但又景色各異的尋窯之路讓我們對隱在竹林間的丙丁柴窯有了更大的期待--前調如此豐富,後續又怎會平庸?

丙丁柴窯:時間,就是美的儀式感


· 熟悉的意外 ·

丙丁柴窯不止“不平庸”。

當這棟清水混凝土建築從車窗緩緩進入你的視角,它所帶給你的不是一棒子打下的“震驚”,而是像冬天的松果一顆一顆落下,砸中的都是你心裡的弦:

先是藍天翠竹下一棟線條簡潔的建築側面,混泥土的灰、窯磚的黃、天空的藍、竹子的翠在一個畫面中各佔領地又融為一體,一排窯磚壘起的“花窗”像中世紀的教堂給人寂靜感;車子再往前,三個大開合的大拱門領著兩邊倆小門,靜謐神聖之感又多添一重;等你下了車,真正站在它的面前,光影錯落在地面上,抬頭看在柴窯房與竹子之間,一輪未消失的月亮掛在藍天上——這股山林氣又給它增添了寂靜與神聖以外的浪漫和人情味兒。

這是一棟“建築”,而不是“房子”,我不禁和朋友感慨。儘管我們還沒有進入到它的內部,卻已經被它的氣息打動。

丙丁柴窯:時間,就是美的儀式感


這棟佔地1800平米的柴窯房是建築設計師張雷的作品。2016年11月的某一天,他和黃果樹夫婦在景德鎮相遇,素昧平生的三個人一見如故,當時黃果樹夫婦已經買下這塊地,連設計方案都已落定。從思路溝通到推翻原定方案再到張雷接下丙丁柴窯,他們花了6小時。

這三個腦回路不同尋常的人,想做一棟不同以往的柴窯房,既要有現代的審美取向和更優化的功能區分割,又要有傳統柴窯的靈魂支撐。按黃果樹的說法,叫“熟悉的意外”。

“熟悉”是全人工無機器支撐的傳統的攣窯手法,“意外”是它的表現方式竟然可以如此“時尚”。

· 光的儀式感 ·

黃果樹是景德鎮人,她的父親黃賣九老先生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十年前前她從任職的外資企業辭職,和丈夫餘先生一起回到景德鎮做了“永和宣”高端茶器品牌。她留一頭短髮,背雙肩包,做事幹練邏輯分明,但卻也是感知力強的人。

她會在獨自一人時一邊聽著歌一邊看這棟清水混泥土建築,正面、側面、順光、逆光,甚至讓我留意落地窗裡匣缽堆積倒映出來的我們的影子;也會在每個時間段感受不同的光影落在柴窯房裡的位置

丙丁柴窯:時間,就是美的儀式感


丙丁是需要時間去感受的地方。清晨的柴窯房靜謐安寧,微微的光從兩側透出。設計師在左右兩邊的樓梯上設置了一整排的小射燈。於是當你一步步往高處走,穿過一道道拱門,去尋找最遠處那道光時,就像是冥冥之中自有牽引。

到了上午10點鐘,開始有陽光透過窯磚搭成的空隙落在地面上,隨著時間的不同,他們從橢圓變成圓變成大圓,像是臺階上跳躍的音符。

丙丁柴窯:時間,就是美的儀式感


午後的柴窯房更是光的殿堂:從屋頂牽引下的一道白光橫穿整個大堂,兩側的小光斑投射到最大互相交叉又分開;當你穿過這些“音符”走上中軸線的臺階,一盞盞射燈牽引著你往上尋找設計師特地開窗留下的那道光;恍然間,你轉身再看見對面黑梭梭如同巨人一樣躺著的柴窯,一股莫名的敬意就油然而生。

丙丁柴窯:時間,就是美的儀式感


光影,是這棟建築最大的魅力。它造成的幾何圖形讓人痴迷、它落在窯磚和清水地板上投射出拙樸但溫暖的質地、它牽引著你去感受時間和空間。也正是這份牽引,讓來往的很多人覺得丙丁柴窯就像一座教堂。

這是光帶來的儀式感。

· 用一朵雲去帶動另一朵雲 ·

但丙丁柴窯並不是教堂,它的靈魂是“柴窯”

黃果樹帶著我們走小路,穿過他們花了80萬修建的“丙丁橋”到對面的前程村。我們坐在溪邊看村裡的奶奶洗花生。從這裡已經不太能看見柴窯房,但她看著那個方向跟我們訴說她的規劃,“我們將來要做坯房、博物館、陳列室,還要做研發基地,也會再做一些小柴窯。”她想把這裡做成柴窯的學術高地,也為藝術家提供創作平臺。

丙丁柴窯:時間,就是美的儀式感


景德鎮柴窯中的鎮窯是最傳統科學的柴窯,但如今真正能攣窯的人少之又少。黃果樹的丈夫餘先生當了五年攣窯學徒,丙丁柴窯正是他和師傅餘和柱的滿師之作。它的外部用窯磚壘成,這些依然“活動”著的窯磚在燒窯時能隨著溫度高低自然降壓,一起一伏間就像它的生命在呼吸。質量好的柴窯壽命大約有七八十次,每年一到兩次,也就維持四五十年。按餘先生的說法,在他臨走前能再攣一次,留給後人燒,他就圓滿了。

但丙丁柴窯的意義僅僅在於此嗎?

丙丁柴窯:時間,就是美的儀式感


築最大的魅力不在於幾何、肌理、構件,它就像一個集合載體,無論是架上藝術、傢俱陳設,所有藝術的最終落定都可以在它這裡得到不同的呈現。

對於丙丁柴窯而言,它所呈現的便是柴窯。它把柴窯的語言幻化為建築,將大家帶入柴窯的語境。從建築中感受匠心,親手去觸摸毫無扶持純人工搭建的柴窯,“99.9%的人都能看懂這棟建築,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柴窯,”但好在還有那麼0.1%的人,願意去了解柴窯。這就是丙丁柴窯最大的意義——用一棵樹帶動一棵樹,用一朵雲帶動另一朵雲。

儘管還有很多不完美,但“完美不可抵達,我們一直走在趨向完美的路上”,這就是匠心。

丙丁柴窯:時間,就是美的儀式感


到訪丙丁柴窯的3個月後,我又一次來到了千年瓷都。彷彿為了彌補從前的缺憾,這次從滿窯到封門點火,跟著看了個遍。在燒窯的過程中,匠人們付出的心血讓人難以想象,燒製過程的經驗之談(比如用唾沫來評估窯爐溫度)也讓人難以置信。關於柴窯燒製的見聞,後期應該會出一篇文章講述。

本文已徵得原作者同意刊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