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历史上的元中都为何就像一朵在风中摇曳的花朵?


张家口历史上的元中都为何就像一朵在风中摇曳的花朵?


吕海峰

话说,在张家口市张北县的茫茫草原上,有一座世人皆知的“元中都”。它是元朝时期的三大都城之一。已经历经几百年的风雨。如今,它更像一朵在风中摇曳的花朵,绽放着其独特的风采。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前往探查一番。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元中都的基本简况。元中都遗址元位于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与当时的元大都(即今北京)、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齐名。它的建造者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元武宗海山。  


张家口历史上的元中都为何就像一朵在风中摇曳的花朵?


公元1307年,元武宗海山在今天的张家口张北县城北15公里处建起了元中都。元中都的建立彻底改变了坝上地区的历史地位,将有史以来中原王朝的北方疆界,变成了元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融合的中心,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可以说,它直接标志着历代中原王朝倾举国之力修筑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草原文明与农业文明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那么,元武宗海山为什么要将自己的中都这样重要的都城,建设在张北当时还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呢?原来,张家口市被大自然天然划分成了坝上和坝下两个自然区域,这也成就为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相互碰撞和相互交融的一块最佳区域。而元朝是由蒙古族所建立的,所以,他们更喜欢这一片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相交融的区域。

正因如此,作为河北省的文物大市——张家口,现存各类文物遗存7900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处。全市各级馆藏文物截止2010年底共1.8万余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500余件……

当然,元中都的遗址面积虽然很大,但建筑遗存很少。经过许多考古学家的艰苦发掘与考证,它应该由内、中、外依次相套的三重城组成,即外城、皇城、宫城。内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360米。中城套在内城之外,面积约80万平方米。而元中都的宫室建筑按中轴线布局设计,以一号基址为中心的主体宫殿群位于内城的中北部。作为正殿的一号宫殿基址居于内城的中心位置,平面呈“工”字形,地表有琉璃瓦当、滴水和花砖等建筑构件。在这里出土的汉白玉螭首,雕刻精美,堪称是元代石刻中的精品。

然而,作为一座已经在历史上消逝了700年的元代都城,是如何被发现的呢?原来,依据《辽史·本纪》、《金史·食货志》记载,在上千年前就曾有一个北方地区的牲畜交易场,位于一座草原古城内,这座古城叫“北羊城”。此后,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在黄可润的纂修《口北三厅志》一书当中,又再次提出了“北羊城”。显然,就这样,在随后的文物普查中,“北羊城”就逐渐走进了文物工作者们的视野。

1998年,由省、市、县三家文物部门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正式进入古城,开始进行有计划的考古勘测和试掘。随之,他们在距张北县城15公里处隆起的土包上,就发现了裸露在外的汉白玉柱础和众多的琉璃构件,而这些黄绿釉的琉璃瓦当和龙纹滴水,以及带龙纹的地砖,都是古代皇家建筑的专属用品。接着,考古队又对最大的一个土包进行试掘,结果,就在这次挖掘当中,除了发现了一些残砖碎瓦,琉璃构建之外,还又出土了9个螭首。显然,直到此时,元中都这一曾经辉煌的都城才又重见天日。

总之,元中都为何就像一朵在风中摇曳的花朵?因为,它就是散落在张垣大地上一个个生动的文化符号,衔接起一幅敞开的历史画卷,为我们揭示了远古至今的历史沧桑,而它的博大、深邃和隽永又正为张家口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吕海峰) 张家口头条


张家口历史上的元中都为何就像一朵在风中摇曳的花朵?


分享到:


相關文章: